切换到宽版
  • 110阅读
  • 3回复

[智能应用]赵明国、常琳、张正涛、王启舟深度对话: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需长期积累,当前急缺交叉学科人才[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由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主持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上,嘉宾们结合产业实践与学术研究,勾勒出机器人行业的图谱。
针对商业化落地现状与争议、人才培养等等公众关心的话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展开了深度交流。

嘉宾由左至右分别为常琳 赵明国 张正涛 王启周
主持人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人形机器人是否存在泡沫?商业化节奏如何?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称,人形机器人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其是否有用,能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创造价值,亦庄马拉松将机器人拉到现实是其走进大众的必经之路,这一核心问题无需回避。
清华大学赵明国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需长期积累,类比自动驾驶需要20 年周期,保守估计也至少要10 年。“公众不要有那么高的预期,明天机器人可以走进家庭,像买电视机、冰箱一样,这些活动需要对齐。”赵明国强调。
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从学科交叉、产业落地等方面介绍了他的观点。张正涛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大装置,这是它的价值牵引。
产业落地上,他认为,产业对人形机器人态度开放,当前整机自主决策能力不足,需通过遥操、手眼协作与传统视觉伺服控制结合。他认为随着数据积累,未来1-3 年该领域将产生质变,且实现质变的形态不一定是双足,类人形或轮臂式机器人也可能成为突破方向。
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则表示,宇树从早期无客户仅面向高校研发,到如今在电力、化工等领域应用,用九年时间证明了自己。
谈及资本情绪与融资环境的变化,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常琳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张正涛均感受到显著转折。常琳指出,从 2022 年国家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继 PC、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后,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地方政府将其视为拉动产业链的制高点,各地争先恐后布局。
当主持人问到人形机器人的人才培养时,清华大学赵明国和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分别从学术视角和产业视角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
王启舟透露,“王兴兴总前几天在一个会议上说到宇树非常缺人,各方面都缺。一开始我们讨论过,人形机器人因为是交叉学科,包括本体,包括AI,包括感知,甚至一些前沿的新材料各种领域,都需要去投入人去研发,让它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王启舟表示,宇树这么多年一直比较偏好有一些动手能力,更愿意去做一些新的技术尝试、学习、研发,甚至能够去动手参加一些比赛的人才。
清华大学赵明国认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爆发以AI为背景,具身智能成为重要方向,中国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人才优势,全球机器人领域70%的研究人才为华人,做具身智能卷得最厉害的也是以华人为主。
此外,他还提到,国内低成本机器人平台(如宇树产品)更形成 “无限开火权” 的试错优势,降低实验门槛,加速人才培养。
但他也指出,国内存在“不太会做0到1”的问题,偏向“1到10”的跟随式创新,在脉冲神经网络等底层技术和通用AGI的深度思考层面缺乏原创性突破,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5-19
关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与人才培养问题,赵明国、常琳、张正涛、王启舟等专家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的核心观点可总结如下:

一、商业化面临的长期挑战
技术成熟度不足

赵明国指出,人形机器人需提升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人机协作能力,其发展可类比自动驾驶的分级思路,需逐步提升自主能力。
王启舟以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9年发展历程为例,强调人形机器人需长期技术迭代,目前难点集中在智能化、操作精准度与末端执行能力。
应用场景与价值验证

常琳认为商业化核心在于创造实际价值,需让机器人真正进入生产与生活场景,例如通过亦庄马拉松等事件推动大众认知。
张正涛提出,人形机器人当前仍依赖遥控操作与传统控制技术,自主决策能力不足,需1-3年数据积累才能实现质变,且形态可能突破双足限制。
硬件国产化瓶颈

虽然人形机器人硬件国产化率高于工业机器人,但核心关节、GPU计算板卡等零部件仍依赖进口,需进一步突破。
二、交叉学科人才短缺问题
多学科融合需求

张正涛强调人形机器人是机械、AI、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大装置,其发展需整合机械工程、认知科学、材料学等领域知识,但目前此类复合型人才稀缺。
赵明国提到,感知与协作能力的提升需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工程学,但高校培养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一需求。
产业与学术协同不足

常琳指出,机器人领域既需底层算法研发人才,也需具备工程化经验的实践者,而当前教育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
三、未来展望与建议
短期目标:聚焦特定场景(如巡检、表演)验证技术可行性,例如宇树四足机器人已在电力、化工领域应用。
中长期路径:通过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并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张正涛预测,未来1-3年行业将迎来质变,但需保持耐心;常琳预计5-10年内机器人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普及。
总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需跨越技术、场景、人才三重门槛,专家普遍认为需10年左右沉淀。当前亟需完善交叉学科教育体系,并加强产学研协作以突破瓶颈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日出印象

UID: 2033259


发帖
6135
金币
17655
道行
509
原创
62
奖券
995
斑龄
0
道券
14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3(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9-03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18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需长期积累

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80初有一本很有名的科幻连环画——铁臂阿童木,对许多国人实现机器人科技普及。始终记得连环画开头相关内容

当年给出人形机器人问世的时限是1987年。有时候自己也会回忆起来,感觉在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人类取得进展还是比预想的要慢一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18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中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讨论涵盖了多个重要议题,包括是否存在泡沫、商业化节奏、人才培养等。以下是对这些议题的总结:

1. 人形机器人是否存在泡沫?
   -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认为,泡沫的存在取决于人形机器人是否有用、能否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他强调,将机器人拉到现实中是其走进大众的必经之路。
   -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则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类比自动驾驶需要20年周期,保守估计至少需要10年。他强调公众不应有过高的预期。

2. 商业化节奏如何?
   - 张正涛(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大装置,产业对人形机器人态度开放,但当前整机自主决策能力不足,需通过遥操、手眼协作与传统视觉伺服控制结合。他预测未来1-3年该领域将产生质变。
   - 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分享了宇树科技从早期无客户仅面向高校研发,到如今在电力、化工等领域应用的九年发展历程。

3. 人才培养问题:
   - 王启舟透露宇树科技非常缺人,尤其是在本体、AI、感知等领域。他们偏好有动手能力、愿意尝试新技术、学习研发的人才。
   - 赵明国认为,中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具有显著人才优势,全球70%的研究人才为华人。他提到国内低成本机器人平台降低了实验门槛,加速了人才培养。但他也指出国内在脉冲神经网络等底层技术和通用AGI的深度思考层面缺乏原创性突破,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论坛中的嘉宾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持有不同观点,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发展的领域。同时,他们也强调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原创性突破的重要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