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短剧:看起来很美,拍起来很难
AI 短剧看似美好的原因
题材新颖独特
AI 短剧大多以奇幻、玄幻与科幻题材为主,能让普普通通的职场打工人幻化成各种动物,或者去另一个世界送外卖,甚至作为巨变下的幸存者进入未来世界,这种新奇的题材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和好奇心,吸引了众多关注。
成本大幅降低
按照业内平均水平测算,依靠 AI 工具制作短剧,成本通常只需要实拍的两三成,最少只要一成。如《兴安岭诡事》制作成本只有实拍的一两成;《我在另一个世界送外卖》原本需要一两百万投资的剧,成本减少了 90%。这使得很多原本因资金限制无法拍摄的项目有了实现的可能,降低了创作门槛。
市场潜力大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 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34.9%至 504.4 亿元,首次超越同年的电影票房。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让从业者看到了 AI 短剧未来的商业潜力
平台扶持力度大
抖音和快手举办了各种 AIGC 短剧比赛,还推出了 AIGC 短剧扶持计划。抖音为精品短剧提供单部 15 万、30 万和 50 万元不等的保底收益,快手针对合作项目参投比例达到 50%,这吸引了众多创作者和影视公司入局。
AI 短剧拍摄困难的体现
技术层面问题
画面质量不佳:AI 短剧由于是文生图 - 图生视频,人物主体很难保持一模一样,说话对口型也常穿帮,画面中的环境和其他主体也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很多观众调侃 AI 短剧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还有人将镜头不流畅、节奏奇怪的作品评价为“PPT 式短剧”。
功能更新迭代快:AI 功能更新迭代的频率太快,很多时候,AI 短剧刚做完,新功能就出现了,甚至作品还没出来就有了新功能,这意味着作品还未上线就已过时。像宋方用的小团队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习新技术上,到现在都没能有一部成品短剧问世。
难以实现复杂脑洞:AI 工具是人基于现实逻辑去训练的,一些复杂的脑洞通常很难被 AI 工具所理解,也就无从实现。目前的 AI 技术可以制作一个精良的两三分钟 AI 短片,但想要制作一个总时长 100 分钟、有故事线的短剧还达不到标准。
创作层面问题
很多 AI 短剧只是为了使用 AI 技术才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舍弃、放低预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短剧。比如周鑫团队为做出一部职场奇幻 AI 短剧,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和资金,购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 AI 工具的会员,但往往要抽二三十次才有一个勉强过关的镜头,且作品充满 bug,更像是一个配音秀。
商业化层面问题
尽管有个别成功案例,如《兴安岭诡事》在全网拿下 5000 万播放量、抖音原生端收益超 30 万元,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高鹏飞听说去年有些同行投的 5 个项目,有 4 个都在赔钱,多位短剧从业者认为目前 AI 短剧看不到商业化的可能。
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目前行业内几乎每家公司都在尝试 AI 短剧,唯恐脚步慢了落于人后。2025 年下半年,将迎来 AI 短剧的井喷,但在热闹之下,更多的是质量不佳的作品和难以实现盈利的困境。从业者们认为,如果 AI 技术在一年内有突飞猛进的变化,AI 与短剧也许能碰撞出更多可能,但提前布局需要大量资金、人才和试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