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3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机共舞”不应止于科技奇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继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秧BOT》之后,“人机共舞”的表演场面不断刷屏。从北京首个“AI庙会”上人形机器人化身京剧演员,凭借高精度关节完成“云手”“山膀”等经典身段,到机器人在深圳表演电影《功夫》中的“斧头帮”舞段,再到浙江一家婺剧团演出时用机器狗扮演“哮天犬”,尝试传统戏曲里的高难动作……这些表演令线上线下观者啧啧称奇,又因灵巧与笨拙共存的“机械风”让人忍俊不禁。

  “人机共舞”表演未来感十足,的确能为人们带来充满科技酷炫的视觉奇观,为地方院团的基层演出吸引流量,提高影响力。这其实也是数智时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文艺创作传播的途径之一,无可厚非。但如果盲目跟风,不停炒作并制造人机同台表演的奇观泡沫,就需要我们警醒并反思了。

  目前来看,“人机共舞”尚属于机器人介入舞台表演的初级阶段,人与机器的交互以及各自动作语言的联结和回应都比较浅层、薄弱。机器人舞蹈表演还缺乏与真人演员的实质互动,更谈不上与观众的审美共鸣和共情。但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人形机器人或可深入艺术作品本体,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多感官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力的激发。

  以舞蹈艺术为例,空间调度和动作技法是舞蹈创作者最引以为傲的核心创意体现,业内通常称其为编导的“招儿”。智能人形机器人或能帮助编导和演员将头脑中的创意落地,并可反复试错,由此成为艺术家创意实践的工具。在作品的接受方面,智能人形机器人或可通过识别观众面部表情作出判断,并以身体表达予以回应,形成表演过程中的真实互动,进而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并激发情感共鸣。这也是近年国内外舞蹈业内人士与科技人员一直合作并努力实现的目标。

  人机同台共舞提醒着艺术家和众多从业者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对技艺融合有更深刻的理解,用好科技手段,为艺术生产拓宽渠道、拓展空间,为艺术表达带来新的可能性。长远来看,艺术家与科学家应一起携手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人类文明不断演化的可靠而有效的工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0
“人机共舞”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确实给传统表演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下是对这种表演形式的一些分析和展望:

1. 视觉奇观与科技融合:“人机共舞”通过结合机器人技术和传统舞蹈,为观众提供了充满未来感的视觉体验。这种表演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能为地方院团的基层演出吸引流量,提高其影响力。

2. 初级阶段的挑战:目前,“人机共舞”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机器人与真人演员之间的交互还比较浅层,缺乏深度的互动和情感共鸣。这限制了表演的艺术深度和观众的情感体验。

3. 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更深入地参与艺术创作,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抒发等。这将极大地扩展艺术创作的边界和可能性。

4. 艺术创作与实践的工具:智能人形机器人可以帮助编导和演员将创意具体化,并进行反复试错,成为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工具。这不仅可以提高创作效率,还能激发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5. 增强观众体验:通过识别观众的面部表情并作出相应的身体表达,智能人形机器人能够与观众形成真实的互动,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并激发情感共鸣。

6.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为了实现“人机共舞”的潜力,艺术家需要与科学家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入艺术创作和表演中。

7. 科技作为文明演化的工具: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应被视为人类文明演化的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推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发展。

总的来说,“人机共舞”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领域,它不仅能够为观众带来新奇的体验,还能够推动艺术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种表演形式的全部潜力,还需要艺术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持续探索。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21
“人机共舞”不应止于科技奇观
“人机共舞”带来的积极影响
“人机共舞”表演未来感十足,能为人们带来充满科技酷炫的视觉奇观。自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秧BOT》之后,“人机共舞”的表演场面不断刷屏,比如北京首个AI庙会上人形机器人化身京剧演员完成经典身段,机器人在深圳表演电影《功夫》中的斧头帮舞段,浙江一家婺剧团用机器狗扮演哮天犬尝试高难动作等,这些表演吸引了众多线上线下观者的目光。同时,“人机共舞”也为地方院团的基层演出吸引流量,提高影响力,是数智时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文艺创作传播的途径之一。

现阶段“人机共舞”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机共舞”尚属于机器人介入舞台表演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人与机器的交互以及各自动作语言的联结和回应都比较浅层、薄弱,机器人舞蹈表演还缺乏与真人演员的实质互动,更难以与观众产生审美共鸣和共情。例如在舞蹈表演中,机械关节的摆动难以传递舞蹈的人文精髓,金属机身也很难与人体汗水所带来的感动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盲目跟风“人机共舞”的危害
如果盲目跟风,不停炒作并制造人机同台表演的奇观泡沫,就需要我们警醒并反思。这可能会导致行业只注重表面的科技奇观,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内涵和价值,不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人机共舞”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入艺术作品本体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形机器人未来或可深入艺术作品本体,包括实现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带来多感官的审美体验和激发想象力。例如在舞蹈艺术中,智能人形机器人或能帮助编导和演员将头脑中的创意落地,并可反复试错,成为艺术家创意实践的工具。

与观众形成真实互动
在作品的接受方面,智能人形机器人或可通过识别观众面部表情作出判断,并以身体表达予以回应,形成表演过程中的真实互动,进而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并激发情感共鸣。这也是近年国内外舞蹈业内人士与科技人员一直合作并努力实现的目标。

对艺术家和从业者的启示
人机同台共舞提醒着艺术家和众多从业者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对技艺融合有更深刻的理解,用好科技手段,为艺术生产拓宽渠道、拓展空间,为艺术表达带来新的可能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求科技奇观的层面,而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创作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