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9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技术让世界看见更多非遗之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智能导览、实时交互、直播“云”游、3D建模技术……眼下,在不少非遗博物馆中,数字技术将“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架设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让这些珍贵遗产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走出去”,被世界看见、理解和认同,已成为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从蜀绣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惊艳世界,到“数字敦煌”让全球用户“云游”莫高窟,再到春节非遗展演在海外社交媒体形成热潮……这一系列现象级传播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印证了数字技术为非遗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巨大潜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背景下,我国已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纳入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非遗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的守护者,也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然而,囿于文化差异、传播理念、渠道建设水平等因素,非遗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仍存在不小的空间。

  如何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技艺焕新,链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系统性思维拥抱数字技术,完善传播生态,提升传播效能,是值得探索的现实路径。

  把握数字机遇,非遗国际传播正迎来范式转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让远隔重洋的观众也能“走进”敦煌、“触摸”瓷器,极大地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例如,敦煌研究院大手笔推出的“数字敦煌”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复原,并开发出系列数字文创产品,深受海外用户喜爱。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用户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构建起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平台。当敦煌壁画通过数字化技术“复活”,当游客打开手机摄像头便可在任意空间召唤《千里江山图》中的层峦叠嶂,数字技术让古老文明重获青春。可以说,正是数字化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让其内在的文化活力与吸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激活社交媒体,打造非遗文化符号的“破圈”效应。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光明日报社策划推出“文化中国行・博物馆看不停”系列直播,邀请网友跟着主播云游逛馆,广受好评。此外,2025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节日期间海外社交平台TikTok上平均每天都有上万场非遗直播,涵盖打铁花、英歌、舞狮等热门非遗内容,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亿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坚守。此类实践兼具互动性与话题性,将小众技艺转化为大众关注的国际文化IP,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文创产品跨境,更充分释放非遗文化影响和经济价值。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文创产品全球化流通更通畅,借助跨境电商,推动非遗突破地域限制,从“地域符号”向“全球商品”转型。例如,苏州博物馆与一些丝绸品牌联名推出床上用品、家居服、真丝眼罩等文创产品,巧妙融入苏绣、缂丝、宋锦等精湛非遗工艺,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创造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如此,非遗借助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关品牌也借此契机实现“中国制造+文化出海”的全球化布局。此外,还有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纹饰,通过数字化的二次创造,将纹饰的色彩、形状、风格等要素融入各种文创产品,同时实现商品的热卖和文化的热传。这些探索都极具意义,值得关注。

  数字技术为非遗这份“活态”的文化遗产插上数字的翅膀,助其飞向更广阔的世界,真正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们也正见证这样一场文化变革:博物馆及藏身其中的文物不再是单向度的输出和简单的展示,围绕它们正形成多维度的“共鸣”和深度的交互。换句话说,文化遗产正焕发青春,“活”在当下,不仅让世界借由此看见中国,更日益“读懂”中国。

  这是一项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业。各方协同努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光彩,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0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了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非遗博物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几点解读:

1. 数字技术的应用:智能导览、实时交互、直播“云”游、3D建模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架设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2. 文化遗产的全球传播:通过蜀绣短视频、数字敦煌项目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看见、理解和认同,增进了文化自信和文明交流互鉴。

3. 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纳入国家战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4. 非遗博物馆的角色:非遗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

5. 面临的挑战:尽管有巨大的潜力,但非遗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仍存在文化差异、传播理念、渠道建设水平等方面的挑战。

6. 数字技术的机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

7. 社交媒体的激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打造非遗文化符号的“破圈”效应。

8. 文创产品的跨境流通: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文创产品全球化流通更通畅,推动非遗突破地域限制,从“地域符号”向“全球商品”转型。

9. 文化变革的见证:博物馆及藏身其中的文物不再是单向度的输出和简单的展示,而是形成多维度的“共鸣”和深度的交互。

10. 长远的努力: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之,数字技术为非遗插上了数字的翅膀,让其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光彩,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21
数字技术让世界看见更多非遗之美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非遗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潜力,让世界看见更多非遗之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非遗国际传播范式转换
拉近文化遗产与受众心理距离: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让远隔重洋的观众也能“走进”敦煌、“触摸”瓷器,极大地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复原,并开发出系列数字文创产品,深受海外用户喜爱。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用户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构建起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平台。
释放非遗文化活力与吸引力:数字化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让其内在的文化活力与吸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当游客打开手机摄像头便可在任意空间召唤《千里江山图》中的层峦叠嶂,数字技术让古老文明重获青春。
激活社交媒体打造破圈效应
转化传统技艺为文化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光明日报社策划推出“文化中国行・博物馆看不停”系列直播,邀请网友跟着主播云游逛馆,广受好评。
提升非遗关注度与影响力:2025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节日期间海外社交平台TikTok上平均每天都有上万场非遗直播,涵盖打铁花、英歌、舞狮等热门非遗内容,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亿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坚守。此类实践兼具互动性与话题性,将小众技艺转化为大众关注的国际文化IP,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促进文创产品跨境流通
推动非遗突破地域限制: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文创产品全球化流通更通畅,借助跨境电商,推动非遗突破地域限制,从“地域符号”向“全球商品”转型。例如,苏州博物馆与一些丝绸品牌联名推出床上用品、家居服、真丝眼罩等文创产品,巧妙融入苏绣、缂丝、宋锦等精湛非遗工艺,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创造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实现商品热卖与文化热传: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纹饰,通过数字化的二次创造,将纹饰的色彩、形状、风格等要素融入各种文创产品,同时实现商品的热卖和文化的热传。非遗借助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关品牌也借此契机实现“中国制造 + 文化出海”的全球化布局1。
丰富非遗展示与体验形式
助力非遗更好展示:对于像敦煌石窟壁画这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褪色,而数字化能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一窥它的原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认为,非遗数字化重塑有助于帮助其更好地展示。
提供沉浸式体验:在非遗展览中,新技术的应用与非遗主题内容的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例如“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的“粤韵流芳”板块,通过机械互动装置《芭蕉之声》,人机交互展现高胡、椰胡、扬琴、秦琴、洞箫共奏的乐曲《雨打芭蕉》。数字技术通过整合多媒体技术,结合声、光、电等多种元素,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声音环绕、多感官震撼的多维体验。
数字技术为非遗这份“活态”的文化遗产插上数字的翅膀,助其飞向更广阔的世界,真正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文化遗产正焕发青春,“活”在当下,不仅让世界借由此看见中国,更日益“读懂”中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