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灵巧手怎样炼成
明确灵巧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定义
从运动学观点看,灵巧手需满足两个条件:指关节运动时能使物体产生任意运动、指关节固定时能完全限制物体的运动,按照运动学理论,满足上述条件至少要 3 个手指和 9 个自由度,因此,灵巧手是指数≥3,自由度≥9 的末端执行器。
发展历程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多指灵巧手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搭载电机、腱绳等驱动器或传动系统部件,可以完成基本的抓持等动作,如日本的 Okada、美国的 Stanford/JPL 和 Utah/MIT 灵巧手,为后续仿人型多指灵巧手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20 世纪 90 年代 - 2010 年:受益嵌入式硬件的发展,灵巧手具备更高的系统集成度和更加丰富的感知能力,如美国的宇航员灵巧手 Robonauthand、德国宇航中心的 DLR - Ⅰ和 DLR - Ⅱ灵巧手、意大利 IIT 研制的 iCub 灵巧手等。
2010 年至今:通过欠驱动等结构设计来简化系统、提高鲁棒性是近十年灵巧手设计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灵巧手难以同时具备鲁棒性和功能性,例如立命馆大学设计的 RitsumeikanHand、HERIHand、SPRINGhand 等采用欠驱动结构设计。
构建灵巧手的系统组成
机器人的一双灵巧手,其实是一个由四部分构成的系统:
传感器系统:相当于皮肤与神经末梢,感知接触状态、力度变化与空间位置。例如在“端起一杯咖啡”的动作中,能辅助判断多大的运动幅度能触碰到杯柄、但又不至于碰翻它,施加多大的力度可以握稳陶瓷杯身又不会将杯柄捏碎等。
控制系统:充当“大脑”,依托算法实时分析数据,发出协调指令,保障机器人手部动作的有序进行。
驱动系统:相当于肌肉,为动作提供动力。如人形机器人手指关节需配备更多小型化且能够输出较大力的电机,像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灵巧手采用空心杯电机作为核心驱动部件。
传动系统:如同筋腱,通过齿轮、连杆或钢索将动力精准传递至指节,确保手指能够准确地做出各种动作。
攻克核心技术点
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是将驱动系统的动力准确传递到各个指节的关键。不同的机器人灵巧手可能采用不同的传动方式,如钢丝和滑轮机构、腱绳传动等。传动的精准性和效率直接影响到灵巧手的动作准确性和灵活性。
感知技术
感知系统需要视觉、触觉、力觉等多模态感知系统协同配合。以“端起一杯咖啡”为例,灵巧手需要综合各方面感知信息来完成动作。目前一些团队通过在指尖区域加入电容式传感器等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提前识别物体位置,再精准施力完成抓取,减少单靠视觉进行抓取带来的时间延迟和失误风险。
解决研发难题
缩小尺寸
灵巧手的“灵”来自更灵活的关节和更多的自由度,但每增加一个自由度,就需在手掌内多嵌入一个对应的驱动器,导致机器人手尺寸较大。当前,特斯拉等企业采取的路线是通过模拟人类身体,将驱动系统装入手臂来缩小手的尺寸;国内厂商则多通过优化芯片布局等方式寻找自由度与尺寸之间的平衡。
提高敏捷度
目前机器人在抓取任务中存在“迟钝感”,有时并非控制算法慢,而是电机响应跟不上。一些团队在指尖区域加入电容式传感器,通过无接触感知提前识别物体位置,再精准施力完成抓取,以提高灵巧手的反应速度。
优化策略与积累数据
如今灵巧手正通过大规模任务训练和数据积累,不断优化策略、完善感知、增强能力,这是让机器人真正实现“心灵手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