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代码绘星河”:国产视觉大模型“橘洲”V1端侧版本背后的青春故事
“橘洲”V1端侧版本上线
2025年5月21日上午10时,国内首个基于国产算力预训练的视觉基座大模型“橘洲”V1端侧版本正式上线,翻开了湘江之畔创新史册的新一页。这个仅有0.4B参数量的“轻骑兵”,取得了2.5秒生成一张256×256分辨率图像的成绩,让文生图与千行百业的链接成为可能。它出自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群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算力追光者”,花近半年时间完成了这场科技攻坚,书写了国产AI从“可用”到“可轻”的突破密码。
团队成员的奋斗历程
李诗佳:数据处理与模型转换的年轻力量
21岁的李诗佳与汇视威的缘分始于一场“双向奔赴”。2024年9月保研成功后,她进入导师的课题组线上“练兵”,凭借处理海量数据的细致与高效,被汇视威创始人顾善植看中,今年2月以见习算法工程师身份加入汇视威。她的工作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模型转换,已自主处理超2000万张图像数据,剔除重复、模糊、图文不匹配的“杂质”,让大模型的“食粮”更精纯。在模型转换环节,她要将训练好的PC端模型“瘦身”轻量化,转换成手机端适配格式,就像把厚字典压缩成口袋书,既要体积小,还得知识不丢分毫。她的成长轨迹与“橘洲”大模型的进化同频共振,第一次看到国产算力集群跑起自己的代码,让她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实战经验。
彭英麒:数据供应链的幕后英雄
彭英麒机缘巧合加入汇视威,今年1月份参与到“橘洲”大模型的研发。作为见习数据工程师,他主要负责大模型数据的归纳、整理、存储,将公开数据集与自产数据统一打包,整理成方便调用的格式,这对后续大模型训练节省时间至关重要。最考验耐力的是数据集初筛阶段,他连续两周人工筛查上百个公开数据集,给每个图像集打上“清晰度”“标注完整度”“场景多样性”的评分标签。在他眼里,汇视威是个“反刻板印象”的存在,团队氛围融洽,午休时的台球局和周末的聚餐充满松弛感。他曾有过“提问焦虑期”,但在王博士的帮助下,工作效率提升,紧张感也得到舒缓。在顾善植的带动下,他获得了参与多个高精尖项目的宝贵机会,在实战中不断成长。
王聪睿:攻克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95后”CTO王聪睿正在攻克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即让算法脱离云端算力,用户无需联网也能调用大模型的功能。他们的大模型是在国产GPU上面部署、训练的,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工作量大且充满不确定性。经过近半个月“调试—创新—再调试”的努力,他终于拿下了最完美的部署迁移方案。4年前,任职于某互联网大厂的他,在晋升前夕接到研究生室友顾善植的来电,毅然辞去工作奔赴AI赛道,信任与坚持促使他从打工仔成为创业者。
创业团队的文化与氛围
汇视威团队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2023年顾善植带来两只美短猫“芝麻团”和“虎妞”,希望能在工作之余为大家提供情绪上的安慰,“撸猫 + 敲代码”曾是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节奏。团队中没有传统公司的刻板印象,午休时的台球局和周末的聚餐像老友聚会,大家可以从美食聊到模型训练的趣事。顾善植作为CEO,感性且能照顾到每一个员工的情绪,批评人也会给台阶下,像带着大家打副本的老玩家,在前面冲锋陷阵,带动团队成员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