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2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AI时代,文科更重要 [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AI时代,如何看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的现象?如何平衡AI工具的使用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AI时代,大学的AI通识课到底要教什么?
AI时代,教育教学与评价应该如何变革、重塑?
AI时代,计算主义之下,如何看人文主义的发展?
这些是在AI加速发展的当下,盘旋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教育发展的人头顶之上的问题。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期间,西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就上述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以及西浦的一些探索经验。
席酉民不赞同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的做法。在他看来,AI等现代技术无法拒绝,也无法防止,只能通过教育让人正确利用工具。席酉民认为,去控制或降低AI等技术带来的风险,让它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包括社会应尽的责任。
如何平衡AI工具的使用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席酉民向澎湃新闻表示,这需要去重塑教与学的方式,重塑知识体系,让AI成为正向的工具,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西浦的做法是,让足够多的企业来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真实问题和场景,让学生学会以AI为工具去解决真实问题。
谈到AI时代的人文主义时,席酉民说,当下全世界很多高校在“砍”文科专业,国内一些高校的文科也在缩招。但他认为,AI时代,文科更重要。原因是,理工科有不少是工具性的技术,因而机器可以代替人去做;而人文方面是锻炼人的思维方式、情怀、情绪的,这些恰好都是能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未来,我们不要怕某个技术,真正要担忧的是,因为没了人文情怀,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新现象、新方向。
“所以我一直强调,人文教育需要更加被重视,而不是放弃。”席酉民说。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重塑教学过程,让AI成为正向的工具
此前有媒体报道,国外一些学校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在国内,一些高校也对使用AI工具提出了限制性要求。
对此,席酉民表示,ChatGPT刚出来时,人们不知道它的潜力到底怎样,所以全世界不少高校禁用。但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情况已在发生改变。
“一项新技术必然有它的优点、优势,以及缺点、潜在的风险,关键在于怎么去控制或降低风险,让它的优势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席酉民表示,AI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我们无法拒绝,也无法防止——因为我们能在校园里禁止它,却无法在校园之外的世界禁止它,并且它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会颠覆我们过去的教学和教育工作。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教育让人正确利用工具,让学生能够在 AI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得更好。
席酉民表示,正因如此,西浦从一开始就拥抱技术、拥抱AI。西浦还开发了自己的AI,叫“西浦君谋”。西浦商学院有100多门课,几乎每门课都能24小时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如果没有AI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觉得 AI的潜力无限,但用好AI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席酉民补充道。
如果说AI必将成为大学生必会的基础工具,那么大学该如何平衡AI工具的使用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觉得这跟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关。”席酉民向澎湃新闻说道。
席酉民说,AI时代,要重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还是用传统的学习方式,AI就会成为一个坏的工具。
“比如,收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学生就直接发给AI,然后在AI给出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简单改动就发给老师,这会是个很大的问题。”他说,“所以,老师教课、布置作业的方式也不能再是简单教给学生一个问题的答案。”
席酉民指出,需要去重塑教与学,重塑知识体系,才能让AI成为正向的工具,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全球很多地方禁止15岁以下的学生使用AI,主要考虑的也是这一风险。
“国外有社会学家研究分析,如果允许15岁以下的孩子从小跟AI‘泡’在一起,将来抑郁症患者会更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更少,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席酉民提到。
他介绍,西浦为了让AI成为正向的工具,在太仓与三百多家企业深度合作,目的是让足够多的企业,来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真实问题、真实场景,一人一策,让学生以AI为工具去解决真实问题。西浦围绕解决问题、围绕创新,提供专门的平台、导师和资金来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相比限制使用AI,更重要的是改变评价方式
AI时代,教与学都需重塑,对学生的培养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内容积累,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然而,由于综合素质衡量标准比较模糊,部分高校难以真正做好,“AI时代该如何做好人才培养评价”是教育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席酉民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讲“以学生为中心”,但学校各相关利益者的考评制度依然是在“数数”,比如数这所学校开了多少门与AI相关的课。
如果考评不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学校领导的精力不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大家就没有精力去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过程真正发生改变。这样,评价改革喊得再多也难以跳出旧有的考评体系,自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他也坦言,具体的评价本身确实很难,因为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已经很难去做评价。
“现在国外很多学校禁止学生使用AI,就是因为很难判断学生的作业,比如论文,是学生自己做的,还是AI做的。”席酉民说,“当然,现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开发了很多监测工具,比如现在每所大学都在用论文查重工具,要求将查重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后大概率还要看论文中AI使用的比例、程度。虽然监测未必准,但这类工具也兴起了。”
在席酉民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限制“AI帮你做”,而是要彻底改变评价体系。
他表示,正因为AI对教育的颠覆是全方位的,从学、教、评,到大学的治理、组织行为,乃至大学校园边界,可能都需要改变,所以西浦正在尝试重建教、学、评的整个过程。
比如,西浦对学生的考核,不再是简单地看学生的作业、报告或者研究项目情况,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也不再是“我给你一个问题,你给我一个讨论结论”;而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来构思问题解决方案思路,并要求学生说明哪些环节是自己做的,哪些环节是AI做的,以及学生与AI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怎样的,从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这样的考评能把学生通过AI真正学到了什么考出来。”席酉民说,相应地,老师要改变的是,教学不再是教和学的关系,课堂上需要加入AI以及平台,老师需要处理好教、学与AI/平台的关系,并设计能够考评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教学方式。
“未来,大学一定要在自身见长的领域布局”
在AI的浪潮之下,高校纷纷面向各专业开设AI通识课,西浦也由专门的团队设计了AI通识课。
AI通识课最核心的是要教什么?对此,席酉民向澎湃新闻表示,不同的层级学校教的重点不一样。
他举例介绍,国外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基本覆盖四大类内容,第一类讲人;第二类讲社会;第三类讲世界;第四类讲信息技术包括AI,讲这些技术怎么影响人、影响社会。
“所以我觉得,中小学AI通识课内容应该包括讲人、社会、世界未来会怎样,数字智能技术在哪些方面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风险,人怎么去应用新技术,以及如何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席酉民解释道。
对于大学,他认为,大一的AI通识课首先要讲什么是AI,AI的优点、弱点以及风险,并告诉学生AI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的重塑。到了大二,应该基于具体专业及其背景+AI来讲;而对于AI专业的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能还需要学习思考怎么发展新的AI技术,如利用中国象形文字的规律构建语言大模型。
席酉民介绍,从去年开始,西浦制定了全面的“教育+AI”战略,涉及对未来教育的认知,在教、学、评估、治理等一系列领域都在全面实施。同时,西浦在大一推行AI素养课程,大二起结合专业深化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智能力。
不仅仅是开设AI通识课,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布局智能学院和AI相关专业。
然而,AI等技术发展迭代速度很快,而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这会不会造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对此,席酉民认为,这阵AI热的风刮得很大,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一定会出现供给过热。
在他看来,人人都需要的只是AI基本知识,以及跟个人的行业背景、前景有关的AI知识。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的定位和特色是什么?如何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选择?这是大学需要想清楚的。我认为,对未来大学来说,教育理念、由教育理念落实形成的品牌、强大的知识和数智网络及支持平台、本校独特的文化和营造的卓越中心,这些很重要。”席酉民说。
他进一步解释道,未来,一所大学是由一个理念、一个品牌、一个数智支持系统、多个卓越中心、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成的资源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学生也不再是瞄准一所学校学一辈子,而是围绕自己不同阶段的兴趣或目标,在不同的卓越中心进行选择和终身学习。
“因此,未来的大学除资源环境和文化外,不应是简单追求大而全。大学一定要看未来、断趋势,找到自身见长的领域进行战略布局。理念、品牌及各种卓越中心才是未来大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席酉民强调。

席酉民在西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上分享自己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需要更加被重视,而不是放弃
AI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教育变革重塑,同时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科发展何去何从,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当下全世界很多高校在‘砍’文科专业,国内一些高校的文科也在缩招。”在谈到AI时代的人文主义话题时,席酉民认为,AI时代文科更重要。原因是,理工科一些工具性的技术较多,可由机器去代替人;但人文方面是锻炼人的思维方式、情怀、情绪的,这些恰好都是能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有想象力和更具创造性的,也是AI难以取代的。
“未来,我们不要怕某项技术,因为有新技术,就会有技术专家。我们真正要担忧的是,因为没了人文情怀,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新现象、新方向。”席酉民说,“所以我一直强调,人文教育需要更加被重视,而不是放弃。”
他认为,现在不少机构放弃文科,主要是从传统的就业的角度考虑的,是功利的。
“未来就业不再是看你学了什么,而是你的态度行为、人文情感,包括情绪控制、信仰。你对世界了解得越全面深入,你看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角度就会越不一样,这些问题不是理科教育能解决的。”席酉民结合西浦的经验谈道。
席酉民认为,AI时代,人文教育一定要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素养——这种能力素养不是简单地会背唐诗,而是关乎思维方式、认知、情绪、意志等心智的改变,要让学生形成新的心智模式。
席酉民强调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另一原因是,AI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和很多便利;但同时,因AI的发展可能会代替很多种工作而引发了一些人的焦虑。面对AI的这种矛盾情绪在大学生中表现得也颇为明显。
在席酉民看来,焦虑其实是一个心智问题,要解决焦虑需要解决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心智问题。
据他了解,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为未来要面临的未知世界感到焦虑。他认为,面对这种焦虑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是,教育能帮助学生训练哪些能力素养,以便在十年后对学生来说依然有用?他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兴趣、正确的观念、积极的心理、阳光的心态、正向的思维、正确的行为、主动的学习,特别是能够抵制各种诱惑驾驭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这些,无论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会赢得不错的发展。
“过去我们认为,上了大学就保证这一生没什么大问题,现在上了大学也不能保证。所以,如果家长有‘只要孩子能像上述那样健康成长,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的心态,孩子一定不会失败的,即使运气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去。”席酉民说,“这样想,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了。学生也是一样,学生大部分焦虑都是缘于没有理清楚什么最重要。”
席酉民提到,西浦还在做一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模式探索。“比如,我们在探索不把高考作为必要的选拔体系,只要你想学习、有目标、有潜力,即使没有参加高考,也可以到我们创办的梦想家学院去学习。我们实行多领域导师合作,针对学生特点,一人一策,所以同一个班级招来的人,可能有十几岁的学生,也有三十多岁的大学毕业后又回来学习探索的人。另外,我们还和职业院校合作伙伴探索职业教育如何升级,以及怎样进一步走进产业,帮助产业升级,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业机会。”席酉民介绍道。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2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AI时代,文科更重要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人工智能(AI)时代,文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席酉民的观点基于对当前教育体系和AI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尽管AI在技术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人文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AI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席酉民指出,当前全球许多高校正在削减文科专业,甚至出现缩招现象。然而,他强调,AI时代恰恰需要更加重视文科教育。这是因为理工科领域的许多技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而文科则侧重于培养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和道德观念,这些都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

文科在AI时代的重要性
席酉民认为,文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具备更长远的眼光。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他指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与AI协作、整合多元能力并引领创新的人才,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科教育。

教育模式的转变
为了适应AI时代的需求,席酉民提出,教育模式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融合智慧培养。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将科学技术、哲学思维、人文艺术和心理韧性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实践
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在实践中探索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构建了AI支持的学习平台,推行AI素养课程,并打造AI导师系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举措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AI时代的变化,同时保持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

结论
综上所述,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的观点明确指出,AI时代文科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重塑教育模式,注重文科与理科的平衡发展,我们可以培养出既具备技术能力又富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22
  关于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的现象,席酉民校长认为,AI等现代技术是无法拒绝和防止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些工具。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责任在于控制或降低AI技术带来的风险,并最大化其优势。因此,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平衡AI工具的使用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席酉民校长强调需要重塑教与学的方式和知识体系,让AI成为正向的工具。西浦的做法是让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问题和场景,让学生学会使用AI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赖AI完成作业。

  对于AI时代的大学AI通识课,席酉民校长表示,不同层级学校的教学重点不同。大学AI通识课应首先教授AI的基础知识、优点、弱点和风险,以及AI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课程应结合具体专业背景深化AI应用。

  在教育教学与评价的变革和重塑方面,席酉民校长指出,评价体系需要彻底改变。西浦正在尝试重建教、学、评的整个过程,例如通过开放式问题和项目让学生构思解决方案,并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关于AI时代下的人文主义发展,席酉民校长认为,在AI时代文科更为重要。人文教育锻炼人的思维方式、情怀和情绪,这些是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关键因素。他强调,人文教育需要更加被重视,而不是放弃。未来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心智模式,提升人文能力素养。

  综上所述,席酉民校长的观点是,在AI时代,教育应该适应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并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重塑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培养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