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荣国府贾政长女,是书中唯一能联系朝廷和贾府的“正钗”。在前八十回,贾元春仅出场一次,却足够耀眼夺目。
众所周知,红楼未完。在现有的通行本后四十回中,贾元春的结局是“圣眷隆重,身体发福”致死。而略知《红楼梦》者,都知道这种结局完全违背了原作者的意思。
虽才出场一次,所说不过寥寥数语,但仍能在金陵十二钗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这绝非仅仅因为贾元春身份高贵,而是贾元春此人,她的宠辱沉浮决定了贾府的盛衰荣枯。她兴,贾府兴,她落。贾府落。
而根据前八十回的种种暗示,贾元春的结局,异常的悲惨,而且这种悲惨结局来得特别意外,让贾府毫无招架能力。
突如其来的悲剧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刚刚还沉浸在荣华富贵里,谁知意外说到就到。这里的“无常”,亦指死亡。在元春“命入黄泉”时,她急切地想要跟家人托梦,赶紧“退步抽身”,可知贾府这些“天伦”们的斑斑劣迹早已败露。
可是,元春封妃时,宫中已有规定,每逢二、六日椒房眷属可进宫探视,共叙天伦。为何贾府的种种劣迹都被元春得知了,她还只能等到临死前才托梦告知家人要“退步抽身”?只有一个解释,元春已经被监禁了,而贾府也失去了进宫例行省视的资格。
而原本一个风光无限的妃子,为何会落到被监禁的地步?
“天伦”们的斑斑劣迹
在第30回,薛宝钗曾因被贾宝玉打趣为杨贵妃怒目圆睁,翻脸狠克道:
“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兄弟,杨贵妃一朝得宠,杨家兄弟鸡犬升天,个个都做上了高官。而杨家兄弟在得势后为非作歹,恶贯满盈,最终祸及杨贵妃。
有意思的是,在元妃省亲时,点到的一出戏《乞巧》后面,脂批:“《长生殿》伏元妃之死”。在这里,作者将贾元春喻为杨贵妃。
贾元春是杨贵妃,那贾府的这些兄弟就是“杨国忠”无疑了。
而薛宝钗在骂出这句话时,是经过一番思考的,文中写道她“回思了一回”,也就是说,她骂的就是她对贾府诸爷们的看法。
那么,贾府这些“杨国忠”们,都干了些啥?
贾宝玉,天生叛逆,其结交的冯紫英、柳湘莲等人,隐约有“作强梁”的性质。根据脂批几次提到的贾宝玉身陷“狱神庙”,将来贾宝玉或因涉及政治而被牵连。
贾琏、贾赦:贾元春封妃后,曾命家里去打平安醮,有意思的是,在后文一连出现了两个平安州,乃贾赦派贾琏到平安州办事的情节。至于办的什么机密大事,文中讳莫如深,倒是在两次前往平安州中,都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第一次是遇到薛蟠被一伙强人打劫,柳湘莲救了他。第二次是要造访的平安州节度使在外,需要等一个多月才能回来。
两次云山罩雾,隐隐绰绰,暗藏这政治斗争和江湖风云交织相加的戏码,而贾家就卷入了这些是非之中。
相对于卷入这些是非,贾家私放高利贷、包揽诉讼、国孝娶妻、谋财害命这些历史,就显得小儿科多了。
而除了贾府斑斑劣迹败露,元妃被监禁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因为宫斗。
《红楼梦》虽然不是《甄嬛传》,不会露骨的描写宫斗情节,但是在一些细节之中,我们仍能找到蛛丝马迹。凡有人的地方,就难免勾心斗角,何况是一举一动决定生死荣辱的皇宫?
在第七十二回,王熙凤说起她昨夜作的一个梦:
“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锦,“衣锦还乡”,“锦衣玉食”,都象征着荣华富贵,而这一百匹,与宁荣二公所言的“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近百载”对隼,所以,这一百匹锦,暗指贾家一百年的荣华富贵。
夺走的这一百匹锦,就是夺走贾家的一百年荣华富贵,而主使者却是另一个娘娘,这意味着什么呢?贾元春在宫里被这位娘娘斗败了。贾元春败落的那一刻,意味着贾家的百年富贵也要葬送他人之手。
那么,被监禁的贾元春,因何而死?
虽然家中“杨国忠”们闹出了一堆劣迹,但是还不足以让贾元春丧命。连贾元春被监禁,贾府可能还蒙在鼓里。所以,贾元春之死,是需要一个导火线的,而这导火线,就是她判词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和兕,是两种猛兽,当这两种猛兽相遇,元春就一命呼呼了。
而结合脂批中“《长生殿》伏元妃之死”来看,贾元春的死,是同杨贵妃一般,与政治事件有关。
所以,这两只猛兽,暗指两个强大的势力,而在文中,有几处细节则对此轻轻点逗,譬如在玩牙牌令中史湘云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而在第三十三回,文中则暗写了“二王之争”。
贾宝玉在冯紫英家初遇蒋玉菡,两人一见如故,互换了汗巾子。蒋玉菡赠给贾宝玉的汗巾子,还是北静王前儿刚送的。
不几日,忠顺王府的长史找到荣国府,从贾政反应来看,贾家与忠顺王府素日没有往来,不是一个道上的。这长史趾高气扬责问贾宝玉,贾宝玉才撒谎称不知,他却连两人互赠汗巾的事都知道。贾宝玉无法,只能告知他:蒋玉菡在郊外的紫檀堡买了个院子,可能在那住呢。
因为此事,贾宝玉惨遭贾政一顿暴打。并怒斥他将来“杀君弑父”,初读以为贾政小题大做,但细细一品,此事真的非同小可。
一,蒋玉菡之“菡”字,通函,他住的房子叫紫檀堡,而皇帝用来装置玉玺的,正是紫檀盒子。所以这蒋玉菡,暗指玉玺,象征着权力。
二,蒋玉菡原本是忠顺王府养的优伶,却转身投靠北静王。暗指将来忠顺王和北静王相争。
三,蒋玉菡最先认识北静王,但找不到蒋玉菡时,忠顺王却只先来质问贾宝玉,说明忠顺王府“柿子挑软的捏”。将来“二王之争”,贾府首先成为炮灰。
那么,忠顺王一派势力,是怎么攻击贾府的?
在前八十回的这些伏笔中,我们可以料定佚稿中有关于西北战事的描写。譬如史湘云所作诗中有云:“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贾兰的演习骑射,后来“光灿灿胸悬金印”、贾宝玉为芳官更名“耶律雄奴”等等。
而西北战事一旦爆发,作为“武荫之家”的贾府第一个就难逃从戎出征的命令。
而彼时的贾府,谁会出征呢?
贾敬已死,贾政贾琏都是文职,贾宝玉贾环等尚无职,只有贾赦和贾珍两位“将军”,可这两位将军早就把武艺荒废,一个飞鹰走马、男女兼蓄。一个只会和小老婆喝酒,霸辱平民。谈何骑射?
所以,在原本这些活宝的斑斑劣迹已经败露的情况下,他们不仅连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都无法争取,反而还会被忠顺王一派大做文章,称其本为“武荫”世家却“有忝祖德”、“深负皇恩”,加上战事吃紧,只怕北静王想保住这位小伙伴,也有心无力了。
而对于被监禁的元妃,忠顺王一派又岂能轻易放过?当年马嵬坡之变,军队怨恨杨国忠而杀之,转身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被暗喻为杨贵妃的贾元春,自然难逃此劫。
让人心疼的是,贾元春的死,比杨贵妃的还要惨厉。在她的册图中,画着一张弓,上面挂着一颗香橼。这香橼自然指元春。可是这弓,绝非一般人认为的“皇宫”,因为无论在秦可卿的判词中,还是惜春、巧姐的判词中,都直接画出建筑物,无需其他代替,所以这张弓,不仅暗指斗争,还是杀死元春的武器。
元春是被弓绞死的。
正因此,她的红楼梦曲才会写道: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16个字写尽了她死时的惨状,宛如杨贵妃之死。
贾元春是贾府的大树,贾元春一死,贾府便“树倒猢狲散”了,她与贾府同呼吸共命运,这正是她能位列金陵十二钗第三位的缘故。但是,说来说去,我个人仍觉得贾元春比林黛玉、薛宝钗之流薄命多了,一叹!
------------------------------------------------------------------------------------------
王熙凤一向清高自傲,为何穷小子贾芸用15两银子,就“拿下”了她
在整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小说中,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从细腻且脆弱的林黛玉、豁达且戏谑的贾宝玉,到温文尔雅、贤淑持家的薛宝钗。然而,如果要挑出最具特色、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那么非王熙凤莫属。她曾风光无限,拥有整个贾府的权力与掌控;可到了人生的低谷,她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凉,身无分文,草草地葬于乱坟岗。王熙凤的命运,正是贾府衰败的缩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传奇女子的命运。
王熙凤出生在当时最为显赫的王家,作为家中长房嫡女,她天生便享有优越的家世背景。古代大家族之间常常通过联姻来稳固家族的地位,而王家作为王朝贵族的重要一员,联姻自然也不例外。作为王家的嫡女,王熙凤自然而然地嫁入了贾府,算是门当户对。进入贾府后,她凭借着开朗、机智的性格赢得了贾母的喜爱,迅速在贾府中崭露头角。由于丈夫贾琏忙于公务,贾母便将整个贾府的大小事务交给了她来打理。
在王家时,王熙凤和母亲一起处理家务,主要充当辅助者的角色,然而第一次真正独自管理庞大的家业时,她的内心难免感到压力重重。但凭借聪明才智和极高的处事技巧,王熙凤迅速展现了过人的能力,将贾府的大小事务安排得井然有序。在王熙凤的管理下,贾府的内外都变得有条不紊,名声也越来越显赫。随着地位的提升,她的行为风格也愈发果敢、干练,而她的眼光和视野也随之提升。
然而,这样一位权倾一时的女性,却曾经在一场看似不起眼的交易中,因一笔区区15两银子的贿赂,败给了一个原本不起眼的“旁支”人物——贾府的远支子孙贾芸。这一事件的背后藏着哪些隐情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在众人眼中并不起眼的小人物。
贾芸虽然名义上属于贾家一份子,但由于其出生在旁支,且父亲早逝,生活一直较为艰难。与贾宝玉的命运截然不同,贾芸从小便饱受贫困,生活境遇比不上家族中最显赫的主子。在《红楼梦》第24回中,便有一段极为生动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两人生活的巨大差距。某日,贾宝玉和堂兄贾琏正在交谈,忽然,门外进来一位衣衫朴素的男子,看样子显然不是贾府中的人。这人正是贾芸。虽然两人并无深厚的交情,但由于家族辈分的关系,贾芸在看到贾宝玉后,仍然屈膝行礼。
那一天,贾宝玉心情不错,便随口夸赞贾芸:“你如今的长相倒是越来越有风采,眉目清秀,和我还真有几分相似,要是旁人看见,肯定会把你认作是我的儿子。”这番无心的调侃引起了贾芸的反应,他立刻恭敬地答道:“从今以后,您就是我贾芸的亲爹,我就是您的亲儿子。”这一回应虽然看似玩笑,但却成为了他与贾府联系的一个突破口。此后,贾芸便开始频繁借着“拜见贾宝玉”的名义,进入贾府。
尽管这些变化带来了一些好处,贾芸依然无法摆脱贫困。于是,他开始寻求更实质性的帮助,机缘巧合之下,他得知贾府正在兴建花园,并且皇宫中的贾元春获得了皇帝的赏识,被册封为贤德妃,决定回家探亲。对贾府而言,元春回家的事至关重要,举家上下都在忙碌筹备。
贾芸认为这是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于是便暗自打算借此机会获得一个差事,这样才能改善母子二人的困境。然而,他的唯一靠山——贾宝玉,不具备实权,便让他转向了真正有权势的人物:王熙凤。
贾芸想到的办法是通过送礼来讨取王熙凤的青睐。在端午节前,贾芸从家里借来了15两银子,购买了香料,准备送给王熙凤。尽管贾芸心里并不高兴,但他依旧决定去面对王熙凤。当他来到王熙凤面前时,王熙凤正在忙碌着吩咐下人工作,并未特别注意他。贾芸见状,不急于开口,反而尽心尽力地为王熙凤倒茶、递水,一直为她服务,凭着这一份真诚和勤快,最终博得了王熙凤的好感。
经过一番讨好之后,王熙凤终于问道:“贾芸,今天来有什么事?”贾芸并没有直接表露心意,而是巧妙地通过关心王熙凤的身体健康,轻松地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他说:“我母亲总是说您劳累过度,身体单薄,恐怕早已累得不成样子。虽然忙碌,但您还是将每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真的非常了不起。”这一番话成功打动了王熙凤的心,令她开怀一笑。
此后,贾芸开始用各种方式博取王熙凤的关注,并最终成功获得了他所希望的差事——虽然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差事,但也让贾芸的生活有所改善,并渐渐在贾府中站稳了脚跟。每当贾府中有事需要处理,王熙凤总会交给他,而贾芸也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表现得令王熙凤满意。逐渐地,贾芸在王熙凤心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贾芸极为擅长察言观色,他深知王熙凤的需求,并巧妙地迎合她的虚荣与权力欲望。王熙凤在权力的巅峰时期,对所有人的行为都异常敏感,而贾芸凭借自己的高情商和过人的处事能力,成功得到了她的青睐,从而顺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然而,美好的故事总会有一个结局。随着贾府的衰败,贾芸的命运也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王熙凤因为与贾府的腐化堕落密切相关,她的贪婪与不择手段最终加速了贾府的灭亡。王熙凤的处境堪称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真实写照。
而贾芸,即便在贾府的荣光已不再之时,依旧未曾离弃贾家。他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去营救贾宝玉、王熙凤和小红,虽未能改变他们的最终命运,但也尽力为他们争取了一线生机。贾芸的忠诚和深情,或许能称得上《红楼梦》中的一抹温情。
此外,贾芸对王熙凤身边的小丫鬟小红产生了深深的爱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捡到了小红丢失的手帕,等待了几个小时,只为将手帕归还给她。两人最终陷入了爱河,展开了一段虽然充满坎坷,但却真挚的感情。虽然《红楼梦》并未交代他们的结局,但这段感情未必不美好,甚至或许给这部悲剧小说带来一丝温暖的光亮。
在我看来,贾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不仅情商高、手段巧妙,而且具备忠诚与情义。他的做法可能不符合常规,但他无疑是整个贾府中最具人情味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