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8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微短剧行业活力十足,是当前广受关注的热点文艺领域。几年来,微短剧累计上线数万部,内容品质也在持续提升。但热火朝天的另一面是,大量微短剧以重生、逆袭等为主题,依托强冲突、多反转的叙事,向观众密集输出爽感,陷入一种面目雷同的创作路径依赖。

  爽感并非微短剧的专利,“爽文”“爽剧”早已有之。不过微短剧的形态特点和商业模式,使得求“爽”的意图更直观、更整体性地作用于故事面貌。具体来说,微短剧体量小,单集时长短,且收益与完播率直接相关。为此,微短剧求“爽”,往往会借助高频的“钩子”,如画面钩、悬念钩、情绪钩、转折钩等,持续精准刺激观众情绪,确保观看黏性。微短剧各集篇幅本就短小,以设置“钩子”为首要,故事的艺术性、创新性,乃至连贯性、逻辑性、合理性便退居次席,难以得到保证。求“爽”的微短剧,时空背景常常是架空的,细节往往是未经打磨考证的,毕竟细究这些费时费力又于“爽”无益。正因如此,被爽感生成机制支配创作逻辑的微短剧,往往面目模糊、千剧一面。尽管如此,不少微短剧凭借爽感一招制胜,的确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相比传统影视剧,微短剧带有新大众文艺属性。过去几年,数以万计的创作者涌入微短剧赛道。这些创作者新手上路,模仿商业上成功的案例,就成为试错成本较低的选择。同时,一些在微短剧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平台,也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上述创作经验分析提炼成标准化的方法论,面向创作者提供数据参考、生产辅助等服务。在批量模仿、市场反馈、复盘归纳的互动中,上述创作经验的有效性被不断验证,操作手法也被不断细化甚至量化。久而久之,同质化、审美窄化等问题便日益凸显。

  近来,随着业界学界对微短剧研究分析的深入,出现了微短剧“本质是手机剧”“是继电影、电视剧之后视听产品第三种形态”等探讨。在媒介史、文艺史的宏阔视野下审视,不难发现微短剧的产生和风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技术缘由,它来自人类对故事的持久钟爱,也来自手机在当前媒介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新生的微短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理应同诗、词、戏曲、小说一样,蕴含着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

  瞄准爽感而批量生产的微短剧,客观上为推动微短剧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纾解社会情绪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模式化的自我重复无助于艺术创新创造,反而束缚、限制了微短剧的艺术价值;对情绪宣泄与瞬间快感的片面和过度追求,更窄化、矮化了微短剧的艺术可能。如果沉溺于这种路径依赖,闭环效应循环往复,就会抑制微短剧讲新讲好故事的能力。近两年,各级各地管理部门持续加强创作引导,实施“微短剧+”等创作计划,不断出题目、大力给扶持,着眼点之一,正是丰富拓展题材体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需要创作者尊重微短剧的体量、形态、制作周期特点,尊重其之所以为微短剧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要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勇于探索既有模式、类型、题材之外的广阔天地。凭借制作周期短的优势,微短剧比传统影视剧更有条件快速呼应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史册记载的丰富历史事件,古典文学浩如烟海的人物故事,也都是可供取材的富矿;新时代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百姓生活,都值得被鲜活记录、生动讲述。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也需要居于行业生态“中枢位置”的视听平台发挥与其影响力相适配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分账规则、版面编排、流量分配等手段,为微短剧丰富题材、拓展境界提供支持与助力。

  回望文学史,宋词之所以能从“胡夷里巷之曲”发展为“一代之文学”,关键就在于文人士大夫主动拓展词境的持续努力。期待参与微短剧创作的各方主体,以同样的主动精神和文化自觉,探索微短剧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让微短剧自我破茧、打开格局,真正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重要视听艺术形式。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3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近年来确实在内容创作和传播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潜力。它们以简短的时长、快速的叙事节奏和强烈的情感刺激为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这种形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 创作路径依赖:许多微短剧陷入了以重生、逆袭为主题的套路,依赖强冲突和多反转的叙事手法来吸引观众,导致内容雷同,缺乏创新。

2. 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牺牲:由于微短剧追求快速吸引和保持观众的注意力,故事的艺术性、创新性以及连贯性、逻辑性、合理性往往被忽视。

3. 同质化和审美窄化:大量模仿成功案例的微短剧导致了内容的同质化,限制了微短剧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4. 对“爽感”的追求:许多微短剧过度追求瞬间的快感和情绪宣泄,这限制了微短剧在艺术探索上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打破这些局限,微短剧行业需要:

- 尊重微短剧的特性:在保持微短剧简短、快速的同时,也要注重故事的艺术性和深度。
- 打破路径依赖:创作者需要勇于探索新的主题、类型和题材,不拘泥于现有的成功模式。
- 拓展题材和体裁:利用微短剧快速响应社会热点的优势,丰富故事内容,涵盖更广泛的主题。
- 平台的积极作用:视听平台应通过分账规则、版面编排、流量分配等手段支持微短剧的多样化发展。
- 文化自觉和主动精神:创作者应以文化自觉和主动精神探索微短剧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推动微短剧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重要视听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努力,微短剧可以突破现有的局限,实现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