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时,确实有几个关键的术语或“字眼”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报告中出现以下五个方面的描述,可能提示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需要提高警惕,并进一步咨询专业医生:
1. 内中膜厚度(IMT)
如果报告指出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增加,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信号。研究显示,内中膜厚度每增加0.1毫米,中风的风险就会增加大约15%。
2. 斑块
报告中提到存在斑块时,应引起重视。斑块由脂质、纤维组织和钙质组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根据斑块的程度不同,轻度斑块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中度至重度斑块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干预。中度以上的斑块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会显著上升。
3. 狭窄程度
狭窄程度是评估颈动脉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狭窄程度在50%以下被认为是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超过70%则为重度狭窄。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中风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3-5倍。
4. 血流速度
颈动脉彩超可以测量血流速度,报告中通常会列出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速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动脉的状态。例如,当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超过125厘米/秒时,提示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狭窄,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5. 血管壁回声
正常情况下,血管壁的回声应该是均匀的。如果报告描述为不均匀回声或高回声区,这可能提示动脉壁存在病变,如斑块形成或纤维化。最新的影像学研究发现,不均匀的高回声区斑块更容易破裂,从而增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这些术语不仅帮助我们了解颈动脉的健康状况,还提醒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医疗干预。对于任何异常结果,都应及时与专科医生沟通,以获得更详细的解释和建议。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因
颈动脉斑块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不可控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力和基层会逐渐失去弹性,发生退行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通常缓慢进行,病情多在童年时就开始发生,40岁以后形成斑块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到60岁之后,大部分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性别
男性的血管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女性要高。
遗传
如果家族内直系亲属有相关病史,那么个体罹患该症的风险也会比普通人要高,更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
可控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内的有害物质会破坏动脉壁内膜的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并且一旦形成斑块后,还会加速其形成进度。
酗酒:酒精会对血管造成刺激,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进而引发肥胖、高血脂等问题,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几率。
长期高盐、高脂饮食:长期饮食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容易导致血脂升高,使脂类物质更容易在动脉内膜下积聚,促进斑块生成。
疾病因素
高血压:血压过高容易对血管壁产生冲击,引起内皮损伤,加速斑块生成,长期高血压控制不良者更容易出现主动脉硬化以及颈动脉斑块等问题。
高血脂:血液中脂类物质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过高,容易在颈动脉内膜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是导致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对血管壁的内膜造成损伤,增加斑块形成的可能性。
肥胖: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较高,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引发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进而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
其他因素
长期服药:某些药物的刺激有可能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
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从事脑力劳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几率
颈动脉狭窄的危害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血管疾病,会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具体如下:
脑部供血相关危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这是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黑矇、偏侧面部和/或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TIA是卒中的预警信号,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当颈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斑块突然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内,可能阻塞末梢血管,导致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可能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更久,且可能留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认知功能影响
颈动脉狭窄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长期脑缺血可能导致脑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能力。一些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患痴呆的风险较高,尤其是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他类型的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的病情可能更加复杂多变,且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
其他并发症
身体不适症状
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头晕、耳鸣、视力下降、嗜睡、失眠等症状。患者即使晚上睡眠充足,平时也会经常出现打哈欠、犯困、头晕之类的症状。此外,还可能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使患者出现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复视,有时候还会出现单眼一过性黑蒙的现象。
伴随其他疾病
颈动脉狭窄患者还可能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这些疾病本身也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临床上,50%以上的脑梗患者是因为颈动脉狭窄、硬化或者斑块脱落之类的情况引起。病情发展得较为严重时,患者有可能发生偏瘫,长期瘫痪在床还可能因为肺内感染以及全身器官发生功能衰竭、脑梗而失去性命
颈动脉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因具体的疾病类型而有所不同,比如颈动脉炎、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硬化等。以下是几种常见颈动脉疾病的早期症状:
颈动脉炎
颈部、咽喉部的疼痛:以刺痛、胀痛、跳痛为主,多见于一侧病变或者以一侧为重,吞咽唾液时疼痛明显,但进食时反而减轻(这种现象被称为“空咽痛”),转颈和低头时疼痛也会增加。
咽部异物感:患者可能会感到喉咙里有东西卡住的感觉。
耳内疼痛:有时患者还会出现同侧耳内的疼痛感。
轻微发热:体温升高,但通常不超过38摄氏度。
颈动脉狭窄
脑部缺血症状:可表现为耳鸣、眩晕、黑蒙、视力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局部神经功能暂时丧失,如一侧肢体感觉或短暂运动障碍、暂时性单眼失明或失语,一般只持续几分钟,并在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
无症状表现: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检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
颈动脉硬化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头闷、乏力、耳鸣、健忘、记忆力减退、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烦躁易怒、多眠失梦、心慌、心悸等表现,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眼部缺血症状:视力丧失、失明、复视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颈动脉疾病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因此,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建议尽快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