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阅读
  • 2回复

[奇观]爷爷留下绝世珍宝,孙媳妇守护25年后上交国家![2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8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12) —

苏州潘氏老宅
1923年,苏州四大家族之一的“贵潘”后人潘承镜,娶了18岁的苏州姑娘丁达于为妻。
潘家是什么人家,为什么要叫“贵潘”?这得从一代名臣左宗棠说起。
爷爷冒死救下左宗棠
获赠稀世罕有两大鼎

左宗棠
咸丰十年,左宗棠遭人 弹劾陷入困境,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不顾性命,三次冒死上书营救。咸丰皇帝最终被感动,于是留下左宗棠一命。

潘祖荫
从此,左宗棠念念不忘救命之恩,东山再起后,将珍藏了多年的传世珍宝大盂鼎送给了爱收藏的潘祖荫。几年后,左宗棠又花了300两黄金买了大克鼎送给潘祖荫。两只大鼎凑成一对,意在感谢潘祖荫的鼎力相救之恩。这两只大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宝物,距今将近有3000年历史。每只大鼎上面刻满了200多字的珍贵铭文,其珍贵程度稀世罕有。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图@上海博物馆官网
从此,潘家人视此二鼎为骄傲,刻了一枚“天下三宝有其二”的印章作为纪念,同时此物也被作为了潘家的传家之宝。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图@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1890年,潘祖荫去世后,弟弟潘祖年去北京安顿他的家产,准备把他的收藏运往苏州老家,就近保管。当时,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其中就有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多年后,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家底如此殷实,在外人看来,潘家后代子子孙孙都不愁吃喝了。其中,潘承镜是潘家四房过嗣给潘祖荫、潘祖年兄弟的孙子,有了这么个厉害的爷爷,潘承镜是典型的“富三代”。

年轻时候的潘达于
自然,能嫁入这样的“豪门”给潘承镜当媳妇,这个叫丁达于的姑娘自然也不一般。她的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辛亥革命以后返回家乡苏州投身实业,是苏州最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豪门衰落孙媳妇当家
面对抢宝人巧妙周旋

潘家藏宝的老宅
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一段琴瑟和谐的佳话。但是仅仅过了三个月,潘承镜病逝,没有留下子嗣。新婚的丁达于就这样成了寡妇。在潘承镜去世的第二年,潘祖年决定让丁达于改姓为潘,继承守护宝鼎的重任。1925年,潘祖年也撒手人寰,临终时他拉着潘达于的手,只说了一句: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不要随便给人看。
在那个时局动荡、世道纷乱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想要保护自己尚且不易,更何况,丁达于面对的是一座祖辈留下的“博物馆”。幸好,潘达于虽是一介女流,但却聪明伶俐、作风刚正,颇有能力。为了接续潘家香火,她从家族孙辈中选来潘家懋(mào)作为继子,潘家懋最终长大成人,接续了潘家香火。

大克鼎铭文拓片
众人皆知潘家是中华第一藏宝大户,尤其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海内外收藏人士梦寐以求的。于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来潘家看宝贝,有的是花钱来收购,有的就直接来骗,根本不把潘氏孤儿寡母放在眼里。但当时,年仅20岁的潘达于还是坚强地应对,挫败了贪婪者一次次的阴谋诡计。
最危险的一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前来“借宝”,潘达于不敢不借。幸好,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

大盂鼎铭文拓片
20世纪30年代,一个美国商人漂洋过海来到苏州,一路打探到了潘家,开出了600两黄金外加上海一套5层的别墅来换两只宝鼎,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苏州新建了一座大楼。某位政界要员突发奇想,希望在大楼落成之后举办一个展览会,劝说潘家将两件大鼎拿出来参展。潘达于心中很清楚,一旦大鼎到了展览会上,必定有去无回,便婉言谢绝了政府的邀请。
抗战时期仍心系大鼎
25年守护吃尽了苦头

潘达于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上海滩燃起战火,苏州也危在旦夕。潘达于带着家人到光福一带避难。虽然人在外面,潘达于的心却时刻牵挂着家里的那些无价之宝。

大盂鼎,图@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1937年中秋节,潘达于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叫来家里的两个匠人先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到了晚上,几个人点起蜡烛,在大厅后的房子里撬开地砖挖出一个深坑,先放入木箱,再把盂、克两鼎慢慢放进箱子,并在鼎里塞了一些破衣服被子,空隙间还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盖上箱盖后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案几、八仙桌等家具,看不出丝毫痕迹。布置好这一切,潘达于又回到光福避难。

大克鼎,西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典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潘家有宝”盛名在外,日军进入苏州后,来到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人交出两尊宝鼎。留守的佣人都推说主人不在,不知道宝物的事情。日军闯入潘家大院搜查了好几次,宝鼎始终没有被发现。就这样,老祖宗留下的珍贵宝物,在地下躲过这场劫难。
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盖子腐烂,箱盖上的泥土、方砖发生塌陷。这时,潘达于才和儿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来。此后,两只大鼎就被放在一间不被人注意的屋子里,与破衣杂物、旧家具堆放在一起,有惊无险地躲过一次又一次次劫难,直到解放后。

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潘达于(中)出席
1951年7月,潘达于写信给上海博物馆,请求捐献宝物。博物馆的专家看了宝鼎之后,一个个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激动的围绕在两个大鼎周围,神情中传递着兴奋。此时,潘达于已经守护了国宝25年。博物馆将宝鼎运走时,她不禁流下了泪水。

潘达于写给博物馆的信(藏于上海博物馆)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褒奖状上落着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这张奖状,一挂就是50年。

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截图
守了一辈子的东西都交给国家了,潘达于心里还是惦记,每次去上海,总悄悄去博物馆看看。潘老的孙子在《国家宝藏》栏目中回忆说,小时候问奶奶:咱们家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到家里,要搬到这儿来啊?奶奶淡然地回答说:放到这里好,第一,很安全,博物馆保管得好好的;第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潘达于带曾孙在上海博物馆观看大克鼎。
400 多件古董无偿上交
拒绝10万奖金朴素度日
70年代,潘达于又将祖父珍藏的古董400多件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时的潘家早已经衰败,潘达于每月靠50块钱补助度日,女儿在学校教书,每个月也才70块钱收入。为表彰潘达于的壮举,90年代时博物馆为潘家送去了10万元奖金。这笔钱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但潘达于却拒绝了奖金。她说:“我不要钱,如果要钱,当年600两黄金加别墅我早卖了。这东西属于子孙后代,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2007年8月,潘达于与世长辞,走完了她102载的传奇人生。她的名字,被刻在上海博物馆的捐赠人姓名墙上,永远守护着她珍视的大克鼎。

大克鼎(藏于上海博物馆)
如今,大克鼎已是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镇馆之宝,每天有近万观众一睹大鼎“风采”。大盂鼎,也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重宝之一,吸引着众多观众感受大鼎的雄浑气象。

大盂鼎(藏于上海博物馆)
它们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者”,能穿越千年的时光,保存完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还要感谢一代代像潘达于这样的国宝守护人。没有他们,我们在博物馆中感受到文化和体验,将大打折扣。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昨天 20:2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2:46

  潘家与“贵潘”的由来及大克鼎、大盂鼎的传奇守护

  潘家背景与“贵潘”之称

  潘家之所以被称为“贵潘”,与一代名臣左宗棠有着深厚的渊源。咸丰年间,左宗棠因遭人 弹劾陷入困境,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冒死上书营救,最终使左宗棠得以幸免。左宗棠为感谢潘祖荫的救命之恩,先后将珍藏的大盂鼎和大克鼎赠予潘祖荫,这两只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宝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潘家得此二鼎,声名更显,被誉为“贵潘”。

  大克鼎与大盂鼎的珍贵

  -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鼎上刻满了珍贵的铭文,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同样刻有珍贵的铭文,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文物。

  潘家的传承与守护

  潘家藏宝丰富,潘祖荫去世后,其弟潘祖年负责将家族藏品运回苏州老家。其中就包括了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件国宝。潘家后代中,潘承镜作为潘家四房过嗣给潘祖荫、潘祖年兄弟的孙子,继承了这份宝贵的家族遗产。而潘承镜的妻子丁达于,同样出身不凡,其父亲丁春之是苏州最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丁达于的坚守与保护

  潘承镜早逝后,丁达于作为寡妇,肩负起了守护家族宝藏的重任。面对时局动荡、世道纷乱,丁达于以她的智慧和坚韧,一次次挫败了贪婪者企图夺取宝鼎的阴谋。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她更是巧妙地将大鼎埋藏于地下,使之免遭日寇掠夺,展现了极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国宝的捐赠与传承

  - 捐赠过程:1951年,丁达于主动写信给上海博物馆,请求捐献大克鼎和大盂鼎。她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高度赞扬,并颁发了褒奖状。

  - 后续影响:大克鼎现在成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镇馆之宝,大盂鼎则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参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丁达于的朴素生活与高风亮节

  尽管家藏珍宝,但丁达于生活朴素,甚至在70年代将祖父珍藏的400多件古董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她拒绝了博物馆为表彰其壮举而提供的10万元奖金,表示这些宝藏属于子孙后代,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她的名字被刻在上海博物馆的捐赠人姓名墙上,永远守护着她珍视的大克鼎。

  结语

  丁达于的一生,是守护与传承的写照。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宝守护人,让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件跨越千年的宝物得以完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见证。她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40
爷爷留下绝世珍宝,孙媳妇守护25年后上交国家
绝世珍宝的由来
咸丰十年,左宗棠遭人 弹 劾陷入困境,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不顾性命,三次冒死上书营救,咸丰皇帝最终被感动,留下左宗棠一命。左宗棠东山再起后,为感谢潘祖荫的救命之恩,将珍藏多年的传世珍宝大盂鼎送给潘祖荫。几年后,左宗棠又花300两黄金买了大克鼎送给潘祖荫。这两只大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宝物,距今将近3000年历史。从此,潘家人视此二鼎为骄傲,刻了一枚“天下三宝有其二”的印章作为纪念,二鼎也成为潘家的传家之宝。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孙媳妇守护宝鼎
孙媳妇潘达于原名丁达于,1902年生于苏州,17岁嫁进潘家,然而嫁入潘家才三个月,丈夫就去世了,且没有留下子嗣。在潘承镜去世的第二年,潘祖年决定让丁达于改姓为潘,继承守护宝鼎的重任。当时的潘达于年仅20岁,但她聪明伶俐、作风刚正,颇有能力。为了接续潘家香火,她从家族孙辈中选来潘家懋作为继子,潘家懋最终长大成人,接续了潘家香火。 在守护宝鼎的过程中,潘达于面临诸多挑战:

权贵觊觎:最危险的一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前来“借宝”,潘达于不敢不借。幸好,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宝鼎才未落入他人之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党政府某位政界要员希望举办展览会,劝说潘家将两件大鼎拿出来参展,潘达于心中清楚,一旦大鼎到了展览会上,必定有去无回,便婉言谢绝了政府的邀请。

战乱威胁: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苏州危在旦夕,潘达于带着家人到光福一带避难,但她时刻牵挂着家里的宝鼎。1937年中秋节,她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叫来家里的两个匠人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将宝鼎放入后盖上箱盖,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案几、八仙桌等家具,看不出丝毫痕迹,之后又回到光福避难。

日军进入苏州后,来到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人交出两尊宝鼎,留守的佣人都推说主人不在,不知道宝物的事情,宝鼎躲过了日军的搜查。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盖子腐烂,箱盖上的泥土、方砖发生塌陷,潘达于和儿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来,此后,两只大鼎被放在一间不被人注意的屋子里,与破衣杂物、旧家具堆放在一起,有惊无险地躲过一次又一次次劫难。
无偿上交国家

1952年,潘达于写信给了上海博物馆,请求捐献宝物。博物馆的专家看了宝鼎之后,惊讶地发现消失60多年的稀世国宝原来藏在了垃圾堆下。此时,潘达于已经守护了国宝25年。博物馆将宝鼎运走时,她不禁流下了泪水。进入70年代后,潘达于又将祖父珍藏的古董400多件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时的潘家早已经衰败,潘达于每月靠50块钱补助度日,女儿在学校教书,每个月也才70块钱收入。如今这对宝鼎价值超过百亿,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将其定为绝世珍宝,永久禁止出国展览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