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与“贵潘”的由来及大克鼎、大盂鼎的传奇守护
潘家背景与“贵潘”之称
潘家之所以被称为“贵潘”,与一代名臣左宗棠有着深厚的渊源。咸丰年间,左宗棠因遭人 弹劾陷入困境,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冒死上书营救,最终使左宗棠得以幸免。左宗棠为感谢潘祖荫的救命之恩,先后将珍藏的大盂鼎和大克鼎赠予潘祖荫,这两只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宝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潘家得此二鼎,声名更显,被誉为“贵潘”。
大克鼎与大盂鼎的珍贵
-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鼎上刻满了珍贵的铭文,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同样刻有珍贵的铭文,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文物。
潘家的传承与守护
潘家藏宝丰富,潘祖荫去世后,其弟潘祖年负责将家族藏品运回苏州老家。其中就包括了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件国宝。潘家后代中,潘承镜作为潘家四房过嗣给潘祖荫、潘祖年兄弟的孙子,继承了这份宝贵的家族遗产。而潘承镜的妻子丁达于,同样出身不凡,其父亲丁春之是苏州最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丁达于的坚守与保护
潘承镜早逝后,丁达于作为寡妇,肩负起了守护家族宝藏的重任。面对时局动荡、世道纷乱,丁达于以她的智慧和坚韧,一次次挫败了贪婪者企图夺取宝鼎的阴谋。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她更是巧妙地将大鼎埋藏于地下,使之免遭日寇掠夺,展现了极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国宝的捐赠与传承
- 捐赠过程:1951年,丁达于主动写信给上海博物馆,请求捐献大克鼎和大盂鼎。她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高度赞扬,并颁发了褒奖状。
- 后续影响:大克鼎现在成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镇馆之宝,大盂鼎则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参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丁达于的朴素生活与高风亮节
尽管家藏珍宝,但丁达于生活朴素,甚至在70年代将祖父珍藏的400多件古董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她拒绝了博物馆为表彰其壮举而提供的10万元奖金,表示这些宝藏属于子孙后代,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她的名字被刻在上海博物馆的捐赠人姓名墙上,永远守护着她珍视的大克鼎。
结语
丁达于的一生,是守护与传承的写照。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宝守护人,让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件跨越千年的宝物得以完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见证。她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