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3回复

[猎奇]全国唯一不能祭拜关羽的地方,更不能立关羽庙,你知道是哪里吗?[1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9


《——【·前言·】——》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关公庙,商家店铺也常供奉关公像,求财保平安。
关羽早已从历史人物变成了忠义财神,享受着全国人民的敬仰。
可是江苏有个地方,世世代代拒绝祭拜关羽,更不许建关公庙。
提到关羽,当地人脸色就变,这到底是为啥?这个地方又是哪里呢?

一刀斩下千年仇恨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操和袁绍这两个超级大佬为了争夺北方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厮杀。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压境,曹操被迫撤退。在白马一带,曹操派出关羽迎战袁绍的得力大将颜良。
当时的颜良在北方可是鼎鼎有名的猛将,威风八面,统领袁绍前锋大军。他在战场上杀得曹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定军心。关羽虽然心系刘备,但暂时归顺曹操,接受了这个危险任务。

战斗爆发那天,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在千军万马中直取颜良。
颜良远远看见一员大将冲来,刚要应战,关羽已如闪电般冲到面前。
只见关羽举起大刀,一刀劈下,颜良连招架都来不及,人头落地。
这一刀不仅解了白马之围,为曹操赢得宝贵时间,也让关羽名声大振,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
可就是这看似英勇的一刀,却在江苏吕城埋下了千年仇恨,成为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心结。

颜良的家族目睹主心骨被关羽所杀,悲痛欲绝。
战乱中,为躲避战火和报复,颜家后人带着颜良的牌位辗转逃亡,最终在吕城(当年叫宋邑)落脚安家。
他们在当地修建了颜良庙,世代祭拜,传承着对关羽刻骨铭心的仇恨。
颜家人将"杀祖之仇,不共戴天"的训诫写入族谱,警示后代永不忘记这段血海深仇。
颜家在吕城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大族。
他们把对关羽的仇恨传递给了周围的居民,使得整个吕城都形成了不祭拜关羽的独特文化传统。

吕城禁读《三国演义》
到了明朝中后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始广为流传。
书中对关羽的描写极尽神化,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仁勇的化身。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家喻户晓。
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活捉于禁等事迹被演绎得精彩纷呈。
《三国演义》的流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公崇拜热潮。

各地纷纷建起关帝庙,商人视关公为财神,武人视其为武圣,文人赞其忠义。
关羽的地位甚至逐渐神化,被尊为"关圣帝君",享受着帝王般的祭祀。
可当《三国演义》传入吕城后,当地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颜家人翻开书一看,发现里面对关羽斩杀颜良的场景描写得极为详细:"关公马快,刀重,势如破竹,颜良无可躲闪,被斩于马下"。
这更加深了颜家人的仇恨。他们认为这本书美化了仇人,丑化了先祖,对此极为愤慨。

当时的吕城,颜家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家族势力庞大。
在他们的影响下,《三国演义》在吕城被视为"禁书",当地人避讳谈论关羽的事迹。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关公崇拜的热潮丝毫没有影响到吕城,这里成了一个奇特的"关羽禁区"。
颜家人不仅自己不读《三国演义》,还告诫族人和邻居不要接触这本"妖书"。
他们认为书中把颜良描写成了反面角色,是对先祖的极大不敬。在颜家的影响下,吕城居民也逐渐形成了排斥关羽文化的共识。

修庙闹鬼事件震惊朝野
清朝时期,关公崇拜达到了顶峰。
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下旨褒封关羽,全国各地大张旗鼓修建关帝庙。
关羽的地位已经从历史人物上升为保佑国泰民安的神灵。
清朝中期,朝廷派了一位新任知县到吕城上任。
这位知县姓张,是个关公崇拜者。上任后,他发现全县竟然没有一座关帝庙,感到非常诧异。

在了解到当地有颜良庙而无关帝庙的传统后,他认为这是对朝廷不敬,决定改变这种状况。
张知县不顾当地百姓和颜家的反对,强行征用土地,筹集资金,准备修建一座宏伟的关帝庙。
他认为,作为朝廷命官,有责任推行正统文化,纠正当地的"陋习"。
工程开工那天,张知县亲自到场监督。谁知刚开始打地基,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一道闪电直接劈在刚搭建的戏台上,把木材烧得一干二净。工人们吓得四散奔逃,认为这是上天示警。

张知县不信邪,第二天再次组织人手继续施工。
可是晚上,县衙里的人听到院子里传来阵阵马蹄声和喊杀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厮杀。
更诡异的是,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预定建庙的地方出现了一滩滩血迹,却找不到任何受伤的人或动物。

连续几天,怪事不断。工人们纷纷称病不来,就连张知县也被这些离奇事件吓破了胆。
最终,他不得不停止修建关帝庙的计划,向朝廷奏报说当地"地理不宜"建关帝庙。
这一事件在当地传开,人们认为是颜良英灵显灵阻止了关帝庙的修建。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在吕城提建关帝庙的事。而颜家则将这个故事写入族谱,作为家族抵抗关羽崇拜的重要证据。

吕城禁止摆关公像
清末民初,随着商业的发展,许多外地商人来到吕城做生意。
这些商人不了解当地的禁忌,习惯性地在店铺里供奉关公像,希望能够财源广进。
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布商,新开张时在店里正中位置摆了一尊高大的关公塑像。
当地人看到后,纷纷劝他拿走,告诉他吕城不祭拜关羽的传统。
这位布商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当地人的迷信,坚持不拿走关公像。
第二天一早,布商打开店门,发现门口被泼了一大滩腥臭的狗血,门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关羽不得入吕城"。

布商大怒,认为是有人故意捣乱,向当地官府报案。
官府派人调查,却找不到任何线索。
接连几天,布商的店门口都会被泼血,有时还会听到半夜有人在店外喊叫"颜良冤魂不散"的恐怖声音。
布商被吓得不轻,最终不得不将关公像收起来。

这件事很快在吕城传开,成为外地人了解吕城不祭拜关羽传统的典型案例。
从此以后,来吕城做生意的外地商人都会事先打听当地的禁忌,没人再敢在店里供奉关公像。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吕城的商铺从来不见关公塑像,当地人买卖做生意也不会去求关公保佑。
他们有自己的财神和守护神,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

从仇恨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关羽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忠义、勇猛、守信的象征。
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提倡关公精神,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种情况,吕城的当地政府和颜家后人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们不想违背祖训,继续坚持不祭拜关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抵制关公文化,否则会被视为不尊重传统文化。
经过反复商议,吕城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们在城外修建了一座"忠义亭",不直接供奉关羽塑像,而是在亭中挂一幅画,画上写着"忠义仁勇"四个大字。
这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又没有直接祭拜关羽,算是一种变通之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吕城的这一特殊传统反而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当地政府将"全国唯一不祭拜关羽的地方"作为文化特色来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

颜家后人也改变了态度,不再像祖先那样充满仇恨,而是将这一传统视为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他们会向游客讲述颜良与关羽的恩怨,以及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仇恨情绪。
如今的吕城人虽然不祭拜关羽,却也不再禁止人们阅读《三国演义》或了解关羽的事迹。
当地学校的历史课上,老师会客观地讲述三国历史,包括关羽斩杀颜良的事件。只是在公共场合,人们仍然避免设立关羽塑像或修建关帝庙。

《——【·结语·】——》
从最初的血海深仇到现在的文化传统,吕城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吗?去吕城旅游,别忘了尊重当地习俗,千万别随身带关公像啊!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9:14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首要目标确实是其父唐高祖李渊,而非太子李建成或齐王李元吉。以下是关键依据和逻辑梳理:

首要目标:控制李渊的核心原因
权力核心的转移
李渊作为皇帝掌握最高兵权与决策权,控制他意味着直接掌控唐朝政权。1明确指出:李世民在政变前已秘密部署军队控制长安要地,核心目标是通过控制李渊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此举类似曹操的政治手段,确保政变后能合法接管政权。

李渊的态度转变构成直接威胁

武德后期,李渊从平衡太子与秦王势力转为打压李世民:调离其麾下猛将(秦琼、尉迟敬德等),罢免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削弱秦王府实力。
李渊甚至计划借突厥入侵之机,让李元吉接管李世民全部兵权,使其陷入绝境。
若不先控制李渊,李世民将丧失反抗基础。
实施策略:如何达成对李渊的控制
制造舆论与孤立皇帝

天象利用:借“太白经天”天象(预示秦王当得天下)制造舆论压力,并借机告发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迫使李渊召三子对质。此举为政变创造时机。
切断信息链:政变当日,李世民派心腹尉迟敬德武装“护卫”李渊,实为软禁,隔绝其与外界的联系。
军事控制中枢
李世民在玄武门(皇宫北门禁军驻地)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时,同步派兵控制宫廷,使李渊无法调动禁军镇压。

次要目标:清除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必然性
消除政治对手:李建成作为太子是法理继承人,李元吉则掌握部分兵权且支持太子,二人存在必然威胁。
自保需求:史料显示李建成曾计划在出征时暗杀李世民,并试图收买其部将。23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集团恐被瓦解。
史学分歧与关键佐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李世民通过控制李渊迫使后者交权:政变后李渊立即下诏令诸军听秦王号令,并禅让皇位。 这一链条证明:控制皇帝是政变成功的决定性步骤。

结论
李世民的首要目标是李渊,因其为权力合法性源泉;而清除李建成、李元吉是巩固权力的后续手段。此举本质是以武力重构皇权归属,最终通过李渊的“禅让”实现政权平稳过渡。若无对皇帝的控制,玄武门之变仅是局部刺杀,无法终结政治危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6:47
《——【·前言·】——》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关公庙,商家店铺也常供奉关公像,求财保平安。关羽早已从历史人物变成了忠义财神,享受着全国人民的敬仰。可是江苏有个地方,世世代代拒绝祭拜关羽,更不许建关公庙。提到关羽,当地人脸色就变,这到底是为啥?这个地方又是哪里呢?

一刀斩下千年仇恨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操和袁绍这两个超级大佬为了争夺北方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厮杀。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压境,曹操被迫撤退。在白马一带,曹操派出关羽迎战袁绍的得力大将颜良。

当时的颜良在北方可是鼎鼎有名的猛将,威风八面,统领袁绍前锋大军。他在战场上杀得曹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曹操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定军心。关羽虽然心系刘备,但暂时归顺曹操,接受了这个危险任务。

战斗爆发那天,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在千军万马中直取颜良。颜良远远看见一员大将冲来,刚要应战,关羽已如闪电般冲到面前。只见关羽举起大刀,一刀劈下,颜良连招架都来不及,人头落地。

这一刀不仅解了白马之围,为曹操赢得宝贵时间,也让关羽名声大振,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可就是这看似英勇的一刀,却在江苏吕城埋下了千年仇恨,成为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心结。

颜良的家族目睹主心骨被关羽所杀,悲痛欲绝。战乱中,为躲避战火和报复,颜家后人带着颜良的牌位辗转逃亡,最终在吕城(当年叫宋邑)落脚安家。他们在当地修建了颜良庙,世代祭拜,传承着对关羽刻骨铭心的仇恨。颜家人将"杀祖之仇,不共戴天"的训诫写入族谱,警示后代永不忘记这段血海深仇。颜家在吕城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大族。他们把对关羽的仇恨传递给了周围的居民,使得整个吕城都形成了不祭拜关羽的独特文化传统。

吕城禁读《三国演义》

到了明朝中后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始广为流传。书中对关羽的描写极尽神化,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仁勇的化身。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活捉于禁等事迹被演绎得精彩纷呈。《三国演义》的流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公崇拜热潮。

各地纷纷建起关帝庙,商人视关公为财神,武人视其为武圣,文人赞其忠义。关羽的地位甚至逐渐神化,被尊为"关圣帝君",享受着帝王般的祭祀。可当《三国演义》传入吕城后,当地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颜家人翻开书一看,发现里面对关羽斩杀颜良的场景描写得极为详细:"关公马快,刀重,势如破竹,颜良无可躲闪,被斩于马下"。这更加深了颜家人的仇恨。他们认为这本书美化了仇人,丑化了先祖,对此极为愤慨。

当时的吕城,颜家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家族势力庞大。在他们的影响下,《三国演义》在吕城被视为"禁书",当地人避讳谈论关羽的事迹。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关公崇拜的热潮丝毫没有影响到吕城,这里成了一个奇特的"关羽禁区"。颜家人不仅自己不读《三国演义》,还告诫族人和邻居不要接触这本"妖书"。他们认为书中把颜良描写成了反面角色,是对先祖的极大不敬。在颜家的影响下,吕城居民也逐渐形成了排斥关羽文化的共识。

修庙闹鬼事件震惊朝野

清朝时期,关公崇拜达到了顶峰。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下旨褒封关羽,全国各地大张旗鼓修建关帝庙。关羽的地位已经从历史人物上升为保佑国泰民安的神灵。

清朝中期,朝廷派了一位新任知县到吕城上任。这位知县姓张,是个关公崇拜者。上任后,他发现全县竟然没有一座关帝庙,感到非常诧异。

在了解到当地有颜良庙而无关帝庙的传统后,他认为这是对朝廷不敬,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张知县不顾当地百姓和颜家的反对,强行征用土地,筹集资金,准备修建一座宏伟的关帝庙。他认为,作为朝廷命官,有责任推行正统文化,纠正当地的"陋习"。

工程开工那天,张知县亲自到场监督。谁知刚开始打地基,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直接劈在刚搭建的戏台上,把木材烧得一干二净。工人们吓得四散奔逃,认为这是上天示警。

张知县不信邪,第二天再次组织人手继续施工。可是晚上,县衙里的人听到院子里传来阵阵马蹄声和喊杀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厮杀。更诡异的是,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预定建庙的地方出现了一滩滩血迹,却找不到任何受伤的人或动物。

连续几天,怪事不断。工人们纷纷称病不来,就连张知县也被这些离奇事件吓破了胆。最终,他不得不停止修建关帝庙的计划,向朝廷奏报说当地"地理不宜"建关帝庙。这一事件在当地传开,人们认为是颜良英灵显灵阻止了关帝庙的修建。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在吕城提建关帝庙的事。而颜家则将这个故事写入族谱,作为家族抵抗关羽崇拜的重要证据。

吕城禁止摆关公像

清末民初,随着商业的发展,许多外地商人来到吕城做生意。这些商人不了解当地的禁忌,习惯性地在店铺里供奉关公像,希望能够财源广进。

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布商,新开张时在店里正中位置摆了一尊高大的关公塑像。当地人看到后,纷纷劝他拿走,告诉他吕城不祭拜关羽的传统。这位布商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当地人的迷信,坚持不拿走关公像。

第二天一早,布商打开店门,发现门口被泼了一大滩腥臭的狗血,门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关羽不得入吕城"。布商大怒,认为是有人故意捣乱,向当地官府报案。官府派人调查,却找不到任何线索。

接连几天,布商的店门口都会被泼血,有时还会听到半夜有人在店外喊叫"颜良冤魂不散"的恐怖声音。布商被吓得不轻,最终不得不将关公像收起来。

这件事很快在吕城传开,成为外地人了解吕城不祭拜关羽传统的典型案例。从此以后,来吕城做生意的外地商人都会事先打听当地的禁忌,没人再敢在店里供奉关公像。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吕城的商铺从来不见关公塑像,当地人买卖做生意也不会去求关公保佑。他们有自己的财神和守护神,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

从仇恨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关羽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忠义、勇猛、守信的象征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提倡关公精神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种情况吕城的当地政府和颜家后人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不想违背祖训继续坚持不祭拜关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抵制关公文化否则会被视为不尊重传统文化经过反复商议吕城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们在城外修建了一座“忠义亭”不直接供奉关羽塑像而是在亭中挂一幅画画上写着“忠义仁勇”四个大字这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又没有直接祭拜关羽算是一种变通之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吕城的这一特殊传统反而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当地政府将“全国唯一不祭拜关羽的地方”作为文化特色来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颜家后人也改变了态度不再像祖先那样充满仇恨而是将这一传统视为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他们会向游客讲述颜良与关羽的恩怨以及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仇恨情绪如今的吕城人虽然不祭拜关羽却也不再禁止人们阅读《三国演义》或了解关羽的事迹当地学校的历史课上老师会客观地讲述三国历史包括关羽斩杀颜良的事件只是在公共场合人们仍然避免设立关羽塑像或修建关帝庙

《——【·结语·】——》

从最初的血海深仇到现在的文化传统吕城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多样性不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吗去吕城旅游别忘了尊重当地习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222
金币
1621
道行
1870
原创
0
奖券
1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0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5:43
拜了颜良确实不能再那么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