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猎奇]1929年,日本禁止公开的南京老照片,难得一见,明孝陵破败不堪 [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504
金币
83189
道行
37009
原创
2340
奖券
4776
斑龄
134
道券
106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29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为了彻底侵略中国,关东军派遣了大量间谍,假扮成摄影记者、探险家或学者,几乎遍布整个中国。他们通过这些身份进行侦察,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各地的地理风光、人文建筑及古城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中国的自然景观,还展现了其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照片拍摄得极其精细,每一张都经过精心挑选并编辑,最终出现在日本内部刊物《亚细亚大观》上。这本刊物是由日本天皇亲自钦定的,旨在供天皇和皇后审阅。每张照片上都有详细的题名、拍摄地点、背景介绍以及特色说明,并且每一期上都会附加“严禁复制”的警示,这也表明这些照片在当时是绝密的。根据已解密的资料,《亚细亚大观》总共发行了16期,刊登了1891张照片。本文将重点介绍日本间谍在1929年拍摄的南京照片,从中可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风采,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

南京的中山陵,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中山陵的东边毗邻灵谷寺,西面则与明孝陵相邻。从空中俯瞰,中山陵建筑群沿山势分布,呈现出一条南北对称的中轴线。整体墓地设计呈现“警钟”形状,寓意着唤醒民众。孙中山生前曾在遗嘱中表示,希望葬于紫金山麓,因为南京是临时政府的所在地,象征着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地位。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山陵如今已成为南京一大热门景点,游客络绎不绝,纷纷前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方性河流,也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水系。它如同南京的“母亲河”,纵横贯穿了城市的腹地。秦淮河对于南京古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六朝时期,秦淮河两岸就成为了贵族名门的聚集地。到了明清时期,秦淮河迎来了鼎盛时期,这里成为了富商巨贾的聚集地,画舫游弋,文化名流云集,演绎出一幅“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丽画卷。秦淮河不仅是南京的象征,也是许多史书记载中提及的经典之地。



玄武湖,作为长江的古河道遗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南京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湖泊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玄武湖的名称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桑泊、秣陵湖、蒋陵湖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玄武湖不仅成为了皇家园林的一部分,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现代南京人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即便在今天,玄武湖依然是一处知名的景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



南京的南门大街,今天称为雨花路,是这座城市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从那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南门大街曾经是南京最热闹的购物街道,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顾客川流不息。小汽车穿梭其中,交通时常出现拥堵的现象,显示出这个地区曾经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中心。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珠峰下,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如画。历史上,明孝陵的建设历时25年,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至永乐三年(1405年)完工。为了建造这一宏伟的帝王陵墓,动用了10万名军工,且耗时25年。尽管明孝陵在照片拍摄时已然破败不堪,但它依然是明清建筑艺术的典范,影响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建筑风格,至今仍保留着规模宏大的地宫。



朝天宫是南京“四十八景”之一,享有“半部南都史”的美誉。它位于秦淮区的朝天宫街道,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且建筑等级最高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如今的朝天宫已成为南京博物馆,承载着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山码头,位于南京下关的长江南岸,也叫下关码头。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运抵此地,并在举行完奉安大典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个码头被更名为“中山码头”,直至今天仍沿用此名。此地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南京的重要历史地标。



明孝陵的神道全长615米,由石象路和石翁仲路两部分组成,沿途排列着石雕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12对石兽。每一对石兽有跪立与站立之分,夹道而立,威仪庄严。与其他皇陵的神道不同,明孝陵的神道并没有遵循统一的南北中轴线,而是依照自然地形蜿蜒曲折地修建,至今其原因仍未解开,这也为其神秘增添了一层迷雾。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2026
金币
306650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21
是的,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关东军确实派遣了大量间谍以“摄影记者”“探险家”“学者”等身份潜入中国各地进行侦察活动,其中包括对地理、军事要地、人文建筑以及古城风貌的拍摄和记录。这种行为并非单纯的学术或艺术活动,而是带有明确军事与政治目的的战略侦察行为。

---

一、背景与动机:日本侵华战略中的情报战

自20世纪初,日本就将中国东北视为其“大陆政策”的重要目标。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是日本对华扩张的标志性事件,但在此之前,日本已通过各种形式在东北及中国其他地区部署情报人员。这些“间谍学者”或“伪装记者”正是日本军方在执行“先了解、后占领”战略中的关键工具。

日本军方意识到,仅凭地图和口述情报无法准确掌握中国复杂的地形与社会结构,因此,通过伪装成摄影记者、探险家或学者,他们可以合法地进入中国境内,进行实地考察与测绘。

---

二、伪装身份的类型与活动方式

1. 摄影记者  
   以“报社记者”身份活动的间谍,常携带当时先进的摄影器材,以拍摄风土人情为名,实则重点拍摄军营、桥梁、铁路、城市布局等具有战略价值的地点。这些照片后来被用于军事作战规划。

2. 探险家  
   借助“探险旅行”的名义,间谍们深入中国偏远地区,如内蒙古、西藏、云南等地,记录地形地貌、交通路线、民族分布等信息,为日后军事行动提供地理与社会参考。

3. 学者与“文化使者”  
   一些人以“东方文化研究者”“历史学者”或“考古家”身份进入中国,参与或伪装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实则调查古建筑结构、城市防御体系、交通网络等。例如,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就曾多次组团进入中国,表面上进行文物调查,实则绘制详细地图。

---

三、具体案例与相关人物

- 鸟居龙藏:日本著名人类学家,曾多次以学者身份进入中国西南地区,调查少数民族情况,其研究成果被军方用于制定针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策略。
- 关野贞:建筑史专家,曾在中国拍摄大量古代建筑照片,这些资料后来成为日军轰炸与占领时的重要参考。
-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表面上是铁路公司,实则是日本军方的情报机构。其下属的“调查部”长期派遣伪装人员在中国各地进行系统性情报搜集。

---

四、拍摄内容与军事价值

这些“间谍摄影师”拍摄的内容包括:

- 军事设施与城市布局(如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
- 桥梁、铁路、港口等交通要道
- 地形地貌与自然屏障(如山川河流、森林覆盖)
- 古城建筑结构(如城墙、城门、塔楼等,具有防御价值)

这些照片与记录被整理成图册、地图、报告,供日本军部使用。例如,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便利用前期拍摄的上海地图与照片精准打击目标。

---

五、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这些伪装侦察行为不仅为九一八事变后的迅速占领提供了情报支持,也为全面侵华战争奠定了基础。抗战期间,此类伪装活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隐蔽和系统化。

战后,许多曾参与此类活动的“学者”与“记者”未受到应有的审判或谴责,其研究成果成为日本战后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这也反映出日本侵华战争不仅是军事行为,更是一场长期、系统、有组织的情报与文化渗透。

---

结语:伪装学术的侵略工具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关东军派遣伪装成摄影记者、探险家或学者的间谍,实质是一场以“文化”为名的侵略准备。他们打着“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的幌子,却从事着为战争服务的情报刺探工作。这些行为不仅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预谋性,也警示后人: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可以成为战争的掩护工具,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警觉加以审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088
金币
29059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5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41
1929年日本禁止公开的南京老照片:明孝陵的破败景象
在1929年,日本为了全面侵略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以摄影记者、探险家或学者的身份,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这些人拍摄了大量地理风光、人文建筑、古城等照片,其中就包括南京的明孝陵。这些照片并非随意拍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挑选的,最终刊登在日本的内部刊物《亚细亚大观》上。这本刊物由日本天皇亲自指定,为天皇陛下和皇后陛下的御览,每一张照片都会附上详细的题名、拍摄地点、简介以及特色介绍,且每期杂志上都特别注明严禁复制,这意味着这些照片当时属于绝密级别。

明孝陵的历史背景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根据史料记载,明孝陵的建设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直到永乐三年(1405年)才正式完工,历时长达25年,动用了约10万名军工人员。尽管在拍摄照片时明孝陵已经略显破败,但作为古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明孝陵的地宫至今保存完好,被认为是明清皇陵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照片中的明孝陵
从这些1929年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破败景象。尽管如此,这些照片仍然展示了明孝陵作为古代帝王陵寝的独特魅力。神道两侧的石象生(石兽)依然威风凛凛,显示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皇家气派。尽管方城顶部的木质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下方的地宫依然保存完好,展示着明孝陵的雄伟和庄严。

照片的意义
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们记录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独特风貌,展现了南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以及它在南京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
1929年日本间谍拍摄的南京老照片,特别是关于明孝陵的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明孝陵的破败景象,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些照片展示了明孝陵作为古代帝王陵寝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厚重感。这些照片的解密,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南京历史的机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