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成片超40度高温!立秋后就凉快了?专家:未来气候或比当下更严重 [2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9805
金币
318080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6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2
之前常说国内有四大火炉,可近年来,一到夏天,几乎全国各地都变成了“火焰山”,就连东北都被逼到连夜找师傅安空调。可现在立秋已经过去了,后面的温度会降下来吗?


想必这是不少人都关注的问题,毕竟动不动就40度的天气实在不好受。
不少人觉得这只是个偶发事件,熬过这一年就好了。


但专家的话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未来几年的气候可能比现在还要极端。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央视新闻】【中气爱】(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在被几个月的高温折磨后,不少人都期待着8月7日立秋后能迎来秋高气爽的天气,最起码不要天天35度往上。
但这气温走向可能要让不少人失望了,不过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立秋之后,大中午的温度可能没什么大变化,但早上和晚上能凉快不少。


不过这样也还可以了,总比全天像待在蒸笼里强。
北方地区的变化可能更明显一点,北京等地的最低温度能降到20度左右,最高温度也没那么难熬,30度出头。


不过早晚温差太大的话,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就要小心了。
对南方的朋友来说,立秋好像没什么大作用,温度该高还是高,杭州下着雨温度还能有35度,这才是真的蒸笼。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立秋跟降温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甚至在南方地区,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等着。
再者,按照我国传统观念来看,现在虽然已经立秋了,但三伏天还没过去。


要知道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温度最高,并且还潮湿闷热的时间段,想要整体的温度都往下降,估计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
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来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受到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现在高压带暂时势弱,可如果后续再卷土重来的话,该地区的温度估计会只升不降。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未来江浙沪地区的雨水不少,下雨之后温度也能降下来一点。不是有句俗话叫“一场秋雨一场寒”。
很可惜,网友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气温可不愿意按照人们的想法改变。


现在的天气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甚至一省之内都能出现两种极端天气。
立秋当天,河南郑州突发大暴雨,红色预警在提醒着人们暴雨的可怖,但河南省前几天明明是又热又干,不少玉米叶都快被烤干了,伸手一碰甚至能掉渣。


其实,未来几周内不会大降温还跟前段时间的高温脱不开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其实也在间接说明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说今天40度,明天直接降到20度。
这个夏天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还是遍地开花的高温,除了那些高海拔地区,几乎无一幸免。


红色的高温预警恨不得住在手机里,不少地方都刷新了高温记录,在之前谁能想到,河南的一个小县城温度能达到44度呢?
以往这种酷暑温度可是火炉城市的特供,现在全国人民都能“享受”到了。


7月时的高温把东北人民逼到连夜安装空调,师傅的安装工具都快抡冒烟了也赶不上进度,不少南方的空调师傅被迫出差,来到东北送凉爽。
节俭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也不吵着心静自然凉了,同意小辈们安装空调了,甚至还会主动打开空调。


以往街边巷口坐着聊天的老人也都老实待在家里了,从前晚上出去是纳凉,现在晚上出去是做汗蒸,就算老人手里的扇子扇得再快也改变不了体感温度,依旧汗如雨下。
但纵观全球的温度变化,各位不难发现,这大升温的受害者不止中国,日韩等东亚邻国也受到了波及。


按说日本它作为一个温度深受海洋影响的国家,夏天的温度不会太难以忍受,但谁能想到,就在今年,日本这个小岛上还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温度更极端的还得是土耳其,甚至出现了50度以上的超高温,虽然以往土耳其的夏天就算不上凉快,但50度还是有点太超标了。


欧洲这个冬暖夏凉的地方也没逃过去,西班牙的南部出现了46度的极端高温,德、法、意大利都因为高温死过人。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甚至都被热化了,不过现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温度已经降下来了,海洋真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温度调节器。


这样看来,高温算是避无可避的全球性趋势了,但这气温究竟会极端到什么程度呢?
气候专家指出,如今的极端性高温离不开全球变暖的影响。


这个问题想必各位都不陌生,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说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所以世界各国一直在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尽早达成碳中和,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为什么说是延缓呢?因为地球在没有人类影响的情况下,温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冰河期这种低温,也会有不断变暖的高温时期,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变化。
今年公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更是简单明了的指出了如今气温上升的恐怖程度。


2024年是工业化以来升温最高的一次,达到了1.55度,甚至首次突破了《巴黎协定》中设定的1.5度的温度控制目标。
今年的数据还要等一段时间,但从体感温度上来看,这个数据不会乐观。


但在我国积极推行清洁能源,进一步升级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时候,美国却公然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大搞石油等传统能源。
曾经国际组织认为在本世纪中叶的时候,全球应该是能够达成碳中和的,但某些国家倒行逆施,这个目标还能实现吗?


我国刚开工没多久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算是清洁能源的一个典型代表了,由于当地的地形落差巨大,河水中蕴藏的能量是惊人的。
一旦建成,其发电量将会是还几个三峡大坝的总和,我们用不完的电力资源还能出口到南亚其他国家,有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电力后,那些国家相对落后的火力发电占比会减少。


这样也算变相为国际碳中和做出贡献,但这个世界终究是一个整体,架不住有国家一直在搞破坏。
所以短期内想延缓气候变暖的希望渺茫,美国的几场山火就能让温室气体爆表,未来的极端天气的出现可能会越来越频繁,这是不争的事实。


极端高温,强降水接连出现,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面临威胁。
希望世界各国能尽快行动起来,做到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期待全球气候变暖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
1条评分金币+23
妞妞乐乐 金币 +23 - 前天 11:0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9805
金币
318080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6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09
根据最新气象信息和专家分析,关于立秋后高温趋势及未来气候风险,综合搜索结果可总结如下:

️ 一、立秋后高温将持续加剧,凉爽未至
立秋≠入秋
气象学定义入秋需连续5天均温低于22℃,当前全国多地日均温仍超30℃。立秋后仍处三伏天的末伏阶段,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的警示。
全国大范围高温预警
立秋当日全国发布 150条高温红色预警,35℃以上高温覆盖多省,局部突破40℃。
高温将向南方蔓延:长江以南大部、华南地区将持续受湿热天气影响,白天夜间均酷热。

"秋老虎"反扑势头强
今年因副热带高压增强,高温呈现"湿度大、昼夜温差小"的闷热特征,体感温度远超实际。专家预计高温可能持续至 9月甚至更晚,华南地区9月仍可出现35℃以上高温。

🔥 二、极端高温对生产生活的多重威胁
农业风险升级
河南、东北三江平原已出现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转化,可能影响秋粮收成,需警惕"旱涝急转"

健康与能源压力
多地医院接诊大量中暑、皮肤过敏患者,立秋后防暑仍需加强。
用电负荷持续攀升,需防范电网故障。

🌍 三、未来气候或更严峻:全球变暖背景下的连锁反应
极端高温常态化
2025年夏季已现全球性异常:
我国北方多地(如辽宁)首次出现超40℃高温;
欧洲达46℃,北极圈居民穿短袖活动。

专家预警长期趋势
气候研究证实,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率与强度将持续增加,未来可能突破现有气象纪录。
❄️ 四、何时真正降温?
气象部门预测:

北方:8月底至9月逐步转凉,但需防"秋老虎"短暂高温;
南方: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 9月仍将持续高温,真正凉爽需等到 9月下旬或10月。
✅ 行动建议
个人防护: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及时补水,警惕中暑前兆(头晕、乏力等);

农业应对:干旱地区需抓住降水时机灌溉,防范旱涝突变;
节能准备:调整用电高峰期的生产计划,保障民生供电。
气候变化正以超预期速度加剧,今夏的高温或成未来常态。科学适应与减排行动,已是当务之急。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地球表面的水蒸发量增大,大量的水汽融入空气中,形成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同时,地面温度的升高也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干旱、沙尘暴等灾害,这些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

森林等植被的破坏
森林等植被的大面积毁坏也是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随意砍伐植物,导致植被无法再生长,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加剧了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发生。

人口剧增和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人口的剧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此外,大气污染也严重,汽车尾气、工业气体等未经过滤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汽车尾气、工业气体等未经过滤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使得气候变暖的趋势更加明显。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球的下垫面特征,使得城市气象灾害更容易发生,风险升高。例如,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高于周边农村地区,增加了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概率。

自然气候现象
除了人为因素,自然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也会影响极端天气的发生。例如,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诱发极端高温事件;而拉尼娜事件则可能导致热带气旋偏多偏强。

极端天气频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全球变暖是最主要的因素。为了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缓全球变暖,保护森林等植被,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大气污染,并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

高温天气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概述
高温天气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急性病症,还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等群体尤为脆弱。科学应对需结合防护、饮食、作息等多维度措施,同时加强高危人群照护。

高温健康风险识别与分级应对
中暑症状与紧急处置
先兆中暑: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体温<38℃,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休息并补水。
轻度中暑:体温升高伴随皮肤灼热、血压下降,需物理降温(如凉水擦拭动脉处)并补充电解质。

重度中暑:
热痉挛:肌肉阵发性疼痛,需停止活动并补充电解质溶液。
热衰竭:头晕晕厥、皮肤湿冷,需转移至阴凉处降温,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需就医。
热射病:体温≥40℃伴意识障碍,属于致命急症,需立即送医并持续降温。

特殊健康风险
情绪中暑:长期高温环境引发烦躁、低落,建议通过冥想、社交缓解。
慢性病加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患者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防止冷热刺激

科学防护与健康生活方式
个人防护与降温措施
出行规避: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如需外出需佩戴宽檐帽、防晒衣,选择浅色透气衣物。
物理降温:凉水拍打手腕内侧、颈部动脉处,室内每2-3小时通风10-15分钟。
补水策略: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水或淡茶水,大量出汗后补充含电解质饮料,忌短时间大量饮用冰水。

饮食与作息调整
饮食原则:清淡少油,多吃西瓜、黄瓜等补水蔬果,推荐绿豆汤、冬瓜汤等解暑食物;避免生冷食物,烹饪以蒸煮为主。
作息管理:保证7-8小时睡眠,空调温度设置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

运动建议
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轻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控制时长并随身携带补水装备。
高危人群重点照护指南

人群    防护要点
婴幼儿    使用婴儿车遮阳篷,每20分钟检查体温与出汗情况,避免阳光直射。
老年人    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监测血压血糖,避免独自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
户外劳动者    穿戴防晒袖套、冰丝围脖,用人单位需设置降温休息点,调整工作时段。
慢性病患者    减少户外活动,随身携带急救药品,避免温差刺激引发病情波动。

社会与政策层面应对建议
公众预警:关注天气预报,提前规划出行与活动。
用人单位责任:为户外作业人员配备降温设备,合理调整工时

医疗协作:建立气象与健康联动机制,加强高温疾病应急救治。
高温健康防护需以“预防为主”,结合个体差异与科学措施,重点关注高危人群,才能有效降低中暑及并发症风险。

高温天气对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多维度影响
高温天气对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及水生生物生存压力增大等方面。水温升高会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显著降低,例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温由10℃升到35℃时,氧在纯净水中的溶解度从11.27mg/L降至6.93mg/L。溶解氧低于3mg/L时,鱼虾等水生动物会出现慢性危害,如体质下降、发病率升高等。

同时,高温加速水体中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的氧化分解,消耗更多氧气,导致化学需氧量(CODcr)升高,加剧水质恶化。此外,高温会促使蓝藻等藻类暴发,其死亡后释放的毒素进一步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甚至引发水体黑臭和异味问题。

高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威胁
作物生长受阻:高温加速农作物蒸腾作用,导致水分流失过快,同时增强呼吸作用消耗能量,降低产量和品质。例如三亚崖州区水稻在高温期病虫害加剧,需通过科学灌溉和施肥提升抗病能力。

生态链失衡:高温可能改变农田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生存周期,导致其繁殖速度加快,进一步威胁作物安全。
全球高温趋势下的生态系统连锁反应
极端高温频率增加:全球变暖导致高温事件更频繁、强度更大,如2025年6月北半球多国同步遭遇高温,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多地发布高温

红色预警,森林火灾风险显著上升。
生态系统适应性挑战:高温季节提前且持续时间延长,打乱生物物候节律。例如日本气象厅预测2025年高温将持续至9月,可能导致物种栖息地退缩或食物链断裂

长期不可逆影响:若温室气体排放未有效控制,高温将加剧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一步破坏沿海湿地、珊瑚礁等敏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对高温的综合策略

水生态修复:采用超纳米气溶复氧系统提升水体溶解氧至12mg/L以上,结合生物浮岛、水生动物控藻技术抑制蓝藻暴发。
农业应急措施: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在早晚时段灌溉以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与绿色防控。
全球协同治理:短期加强高温预警和生态监测,长期推动减排政策,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1条评分金币+7
妞妞乐乐 金币 +7 - 前天 11:0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6504
金币
341189
道行
2004
原创
2412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76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09
立秋后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趋势

立秋已经过去,但高温天气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消退。许多人期待着立秋后能迎来凉爽的天气,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人意。本文将探讨立秋后的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对高温天气的影响。

立秋后的气温变化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然而,立秋并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即下降。根据气象资料,立秋后北方地区的天气逐渐转凉,而南方地区则依然处于高温状态。具体来说:

- 北方地区:立秋后,北方多地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华北一带出现高温闷热天气的概率会明显下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一场秋雨一场凉,东北更是秋意显现。这些地方的公众需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着装,及时添衣保暖。
- 南方地区:南方大部“秋已立,暑难消”,仍处于“上蒸下煮”的天气中。重庆、杭州、福州、南昌等地高温日数还有5天以上,午后天气十分闷热。即使在立秋后,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未来几年的气候趋势

专家指出,未来几年的气候可能比现在还要极端。全球变暖是导致极端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 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各国一直在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尽早达成碳中和,以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然而,某些国家如美国却公然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大搞石油等传统能源,这无疑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 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根据《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4年是工业化以来升温最高的一次,达到了1.55度,甚至首次突破了《巴黎协定》中设定的1.5度的温度控制目标。今年的数据虽然尚未公布,但从体感温度上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应对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各国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 推广清洁能源:我国积极推行清洁能源,进一步升级新能源汽车等产品。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发电量将会是几个三峡大坝的总和,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南亚其他国家。
- 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希望世界各国能尽快行动起来,做到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结论

立秋后的气温变化因地区而异,北方逐渐转凉,南方暑热仍盛。未来几年的气候可能更加极端,全球变暖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各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立秋后的气温变化以及全球气候趋势。
1条评分金币+5
妞妞乐乐 金币 +5 - 前天 11:0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