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开幕。在机器人产业加速向智能化、人机协作迈进的关键节点,高精度力感知能力正从“锦上添花”跃升为“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来自中国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蓝点触控,以其覆盖机器人“手足关节”的全矩阵六维力及关节力传感器产品,向全球业界宣告:在赋予机器人“真实触感”的竞赛中,中国方案已占据关键席位。
“没有力传感器,机器人的精细操作几乎不可能。”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位36岁的航天技术专家出身的创业者,道出了机器人智能化演进的核心瓶颈——物理交互能力。
构建机器人的“触觉神经”
力觉感知技术长期被视为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最后一道技术壁垒。作为中国机器人力传感器领域的领头羊,蓝点触控此次参展阵容覆盖了机器人力控感知能力的完整解决方案。
蓝点触控的核心产品阵列直击机器人产业痛点:人形机器人专用六维力传感器突破空间约束,专为解决动态行走及精细操作而设计,使人形机器人摆脱“机械感”,具备类人操作的灵活性。
通用型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成熟产品线,已在工业打磨、精密装配等场景验证可靠性,其多尺寸选项适配各类机器人末端工具;关节扭矩传感器植入机器人“关节”,为运动控制提供实时数据输入,是实现柔顺控制与碰撞安全的底层保障;拉压力传感器以极致紧凑结构,解决夹持力控制等单轴力测量需求,成为自动化产线的“隐形守护者”。
“六维力传感器几乎决定了整机更像‘机器’还是更‘类人’,是‘大老粗’还是能干‘精细活儿’。”刘吴月这样描述其产品的核心价值。这位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担任某项目总设计师的创业者,带领团队将航天领域的精密传感技术转化到机器人产业。
技术突围的国产化之路
蓝点触控展台的火热景象,正是中国企业高端传感器领域一场“逆袭”的生动注脚。曾几何时,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海外巨头牢牢垄断。直面这一痛点,刘吴月带领团队依托深厚的航天测力传感技术积累,聚焦四项关键技术突破:自主创新的弹性体设计、高响应嵌入式硬件电路、复杂的六维信息解耦算法以及精密的六维同步校准技术。正是这些突破,铸就了100%国产化的高性能传感器,完成了从艰难追赶到全面持平,局部超越的技术跃迁。
性能指标的飞跃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和资本的高度认可。“在串扰抑制、灵敏度等核心性能上,我们已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一线品牌。”刘吴月在近期完成B轮融资后,自信地向市场宣告。持续攀升的市场估值,正是对其技术实力及市场前景的最佳背书。
市场层面的反馈同样喜人,2024年该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市占率突破70%,2025年上半年多个单客户出货量已达千台量级。在关节力矩传感器领域,其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达7万多套,占据国内市场95%以上份额。
另据刘吴月观察:“2024年人形机器人年出货量达到2000台,远超预期,2025年可能达5000台到1万台的量级”。
中国制造的全球机遇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机会一定是在中国,全球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国造,一定是必然的结果。”刘吴月对此深信不疑。他做出此判断基于三大优势:国内对高性能产品的巨大消费需求、显著的供应链优势以及良好的创新土壤与迭代环境。
业界共识也日益清晰: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高精度力控感知技术已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它如同机器人的“触觉神经”,是实现安全人机协作、复杂环境适应、精细灵巧操作的核心前提。而蓝点触控计划利用融资资金面向人形机器人小尺寸、高精度、高带宽等需求,拓展更多细分领域的传感器产品。同时深耕力控算法,为机器人装上更智能的“触觉大脑”。
“爆发式增长才刚刚开始,指数级的增长还在后边。”刘吴月预测,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视觉主导”到“力觉融合”的范式转变,随着机器人从结构化工厂走向开放环境,力传感器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带动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市成为百亿级规模市场。正如刘吴月所言:“全球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国造’一定是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