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解读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行动和八项基础支撑能力,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以及全球合作的深度融合。
一、六大重点行动
1.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3.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4.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5.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6.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二、八项基础支撑能力
1.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增强模型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2. 加强数据供给创新:提高数据质量和多样性。
3.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4.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5. 促进开源生态繁荣:推动开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
7.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8.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 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 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专家解读
- 周伯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认为,《意见》的发布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包括助力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抢占战略主动地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进步,并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 周鸿祎(360创始人)表示,《意见》为智能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提出支持智能体广泛应用、发展“智能体即服务”等,并明确设定了2027年、2030年的智能体应用普及率目标。
- 李鑫(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指出,结合“人工智能+”行动,企业将从技术落地到实际订单迎来全新机遇,未来将走向人机共生、技术供给与场景应用方共生、发展与治理共生。
五、安全与治理
《意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明确提出“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具体要求。AI时代,网络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网络安全运营专家稀缺的同时,“智能体黑客”也已经出现,一名人类黑客可以操控数十个“智能体黑客”发起攻击,传统“人与人”的网络攻防对抗,也将演变为“人与机器”的对抗,进一步加剧网络攻防的不对称性。
此外,《意见》对AI国际化和全球化也给出指导,提出应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深化与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等交流合作,加强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对接协调。共同研判、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应用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
结语
《意见》的出台不仅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六大重点行动和八项基础支撑能力的实施,中国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