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猎奇]老照片:1906年日本摄影师拍摄的明十三陵,高大石兽充满神秘色彩 [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3405
金币
23266
道行
38009
原创
2398
奖券
4894
斑龄
135
道券
111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46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5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下,是明朝历代皇帝的皇家陵寝,涵盖了十三位皇帝的逝世之地,这些陵墓合称为十三陵。它坐落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东、西、北三面为山脉环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中心地带是一片开阔的小平原,陵墓前面有一条清流,如蜿蜒的丝带轻轻穿行,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除了十三座皇帝的陵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七位妃子的墓以及一座太监的墓,使得这个古老的地方见证了众多历史的痕迹。



十三陵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永乐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后,不久之后建设便正式启动。始于公元1409年五月的长陵工程,历时将近两百年,直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被安葬于思陵,整个过程可谓漫长且庞大。在中国古代史上,如此集中且持续性地在同一地区修建皇家陵寝的现象非常罕见,显示出明朝对皇室传统与祖先崇拜的重视。



整个十三陵陵区的面积广阔,达到了四十平方公里,展现出一种宏伟壮丽的气势。这里的陵园体系完整、布局庄重而和谐,周围景色优美宁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真正的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因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底蕴,十三陵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一组老照片,拍摄于1906年。那时清朝尚未灭亡,时代背景正如一幅厚重的画卷,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摄影者是一位日本摄影师,他四处游走于北京的各个角落,捕捉那一时代的历史文物与人文景观,最终将这些珍贵画面编成一本名为《北京名胜》的画册。这组生动的老照片正是该画册中的一部分,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十三陵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一同细细品味这些影像吧!在明十三陵的殿宇前,有一位身着古装的人跪在那里,令人不禁好奇他此刻的心境与所为。走近一些,可以见到十三陵的神道全长超过一千米,气势磅礴,铺展开来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大殿内部,排列整齐的柱子端庄有力,彰显出明代建筑之美。中央的石牌楼则是神道上最先显现的建筑,其古朴大方的造型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沉淀。这座石牌楼建于1540年,由嘉靖皇帝所修,为表彰其祖先的丰功伟绩,至今已有482年的历史。



在更加深入的视角中,我们看到十三陵殿宇的宏伟尽显无遗,尽管大殿的维护状况良好,但院落中杂草丛生,缺乏应有的管理与细致修缮,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历史的痕迹。神道两旁,巨型石兽与石人的雕像分布在一千多米的路途两侧,这些石雕不仅造型生动,且工艺精细,体形硕大,状态保持良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石雕群,展现出古代陵园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这幅背景下,还可以看到十三陵的石碑,上面铭文清晰可见,记录着成祖文皇帝的陵墓信息。而周围的巨型石兽与象同样震撼人心,雕刻工艺的细腻程度与生动形态,仿佛赋予了它们灵性,使得这些雕塑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305
金币
35308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18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19
以下是根据1906年日本摄影师拍摄的明十三陵老照片及相关史料整理的关键信息,结合多份可信来源综合分析:

📸 一、照片背景与拍摄者
拍摄时间与目的

照片摄于1906年(清朝尚未灭亡),由日本摄影师深入北京拍摄,后汇编成《北京名胜》画册。
摄影师旨在记录北京历史文物与人文景观,本组照片聚焦十三陵风貌,是早期系统记录明陵的珍贵影像。
十三陵概况

陵区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为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群,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历时近两百年。
总占地40平方公里,以规模宏大、布局完整著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二、照片核心内容:石兽与神道
神道石像群

石兽阵列:神道两侧排列24只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及12尊石人(文官、武官各6尊),全长千余米。
雕刻工艺:石兽采用整块巨石雕琢,细节精湛,神兽姿态分“站立”与“坐卧”两式,象征皇家仪仗与陵墓守护。文官面容祥和,武官威武肃穆,体现明代石刻艺术巅峰。
标志性建筑

石牌坊:神道起点为汉白玉牌楼,建于1540年(嘉靖朝),宽28.86米、高14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等级最高的仿木石牌坊。照片中可见行人驴队经过,衬托其恢弘。
祾恩殿: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但院内杂草丛生,反映清末维护缺失。
🕰️ 三、历史场景与时代特征
环境细节
殿宇前出现跪拜者,身份不明,推测为祭祀者或守陵人
神道旁石碑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成祖朱棣),印证长陵核心地位。
对比1925年照片,同期十三陵均显萧瑟,古建虽存却显荒芜

艺术与象征
石兽设计蕴含礼制:獬豸象征司法公正,麒麟代表祥瑞,象喻示江山稳固。
神道依地形蜿蜒,避免视野直通陵寝,体现“敛藏风水”的营造智慧。
💎 四、历史价值与现状
这些影像是十三陵清末风貌的罕见实录,揭示了1900年代初陵园的真实状态,为建筑史与文物保护提供关键依据。
今日十三陵经修复成为5A级景区,石像生、牌坊等仍是核心景观,对比老照片可见历史变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503
金币
386763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14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下,是明朝历代皇帝的皇家陵寝,涵盖了十三位皇帝的逝世之地,这些陵墓合称为十三陵。它坐落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东、西、北三面为山脉环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中心地带开阔平缓,风水格局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理念与皇家礼制的完美结合。

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明十三陵进行深入解析:

---

一、历史背景与建造历程

明十三陵的建造始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最初是为明成祖朱棣本人修建的长陵。此后,自仁宗至思宗共十三位皇帝均葬于此,历时200余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群。除皇帝陵墓外,陵区内还建有皇后陵、妃嫔墓、太子墓及各类附属建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皇家陵寝体系。

明十三陵的选址与营建,体现了明代对“天人合一”理念的高度重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长陵选址于昌平天寿山下,不仅出于政治象征意义,更结合了地理形势、风水格局与军事防御等因素,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

二、建筑布局与艺术特色

明十三陵整体布局依山而建,呈“前朝后寝”的格局,各陵墓虽独立成区,但又彼此呼应,形成统一而协调的陵区体系。每一座帝陵通常包括:

- 碑亭与神道:神道为陵墓的中轴线,通向各陵,象征皇帝的威仪与尊崇;
- 牌坊与陵门:象征皇权的象征性门阙;
- 祾恩殿与祾恩门:用于祭祀的主要建筑,具有宏大的宫殿式结构;
- 明楼与宝城:位于陵墓核心,宝城中即为皇帝地宫所在。

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的建筑技艺与礼制规范,体现了严谨的等级制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雕刻、壁画、琉璃构件等细节精美,展现了明代艺术的高峰。

---

三、文化与宗教意义

明十三陵不仅是皇家陵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礼制制度的集中体现。陵墓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式均深受风水学说影响,强调“龙脉”、“藏风聚气”、“天人感应”等理念。

此外,陵墓的祭祀制度、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如石狮、石马、文臣武将等)具有浓厚的礼仪与象征意义,反映了明代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以及对皇权神圣性的维护。

---

四、现代价值与保护现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十三陵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目前,十三陵中已开放的有长陵、定陵、昭陵、神道等几处,成为重要的旅游与文化展示场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陵区的修缮与保护力度,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对文物的监测与展示,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

五、未来展望与文化传承

明十三陵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历史记忆,更关系到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发展:

- 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十三陵的历史文献、建筑技术、艺术风格等内容;
- 推动文旅融合:通过沉浸式展览、文创产品、虚拟现实等方式增强游客体验;
- 提升国际影响力:借助国际平台宣传中国皇陵文化,扩大世界遗产的全球认知;
-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维护。

---

综上所述,明十三陵不仅是一处皇家陵寝群,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它承载着明代政治、宗教、艺术与建筑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在未来,我们应以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式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