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又一位年轻人倒在了加班的路上,才32岁,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和5岁的孩子。医院抢救室里,我作为急诊医生,看着他的家人崩溃大哭,心里异常沉重。

如果他能早点注意到身体发出的警报,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猝死就像一场没有预告的暴风雨,但其实暴风雨来临前,总会有一些征兆。
我在急诊科工作十五年,见过太多猝死病例。记得有位程序员小王,经常连续通宵加班,某天他突然感到胸口像压了块石头,但因为项目紧张,他只是吃了颗速效救心丸就继续工作。
三天后,他被同事发现倒在卫生间,送医时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事后我们了解到,小王在猝死前一周就频繁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猝死。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6分钟,而我国院前急救平均到达时间为15分钟左右,导致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识别猝死前的信号,远比事后抢救重要得多。
我常对患者家属说,猝死前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第一个信号是胸痛胸闷。这不是普通的不适,而是一种持续性压榨感、憋闷感,常伴有冷汗、恶心。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吃多了"或"岔气了",殊不知这可能是冠状动脉血流受阻的危险信号。

李大爷就是典型案例。他平时爱打麻将,某天麻将桌上突然感到胸闷,但他认为只是"空调吹多了",继续打了两小时。回家后症状加重,家人紧急送医,检查发现是急性心肌梗死。幸运的是,李大爷送医及时,经过介入手术挽回了生命。医生告诉他,如果晚来一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猝死前的第二个信号是异常疲劳。这不是普通的累,而是一种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的、持续性的极度乏力。有研究显示,70%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内都有明显的异常疲劳感。这种疲劳源于心脏功能减弱,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全身供氧不足。

张女士是位金融从业者,常年高压工作。她在猝死前两周经常感觉"累得抬不起胳膊",但她只当是工作压力大。直到有一天,她在开会时突然晕倒,被诊断为严重心律失常,所幸抢救及时。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心脏已经出现了器质性病变,那种异常疲劳正是心脏在拼命呐喊求救。
第三个信号是心律异常。很多人都经历过心跳加速或心慌,但猝死前的心律异常往往伴随着胸闷、气短、眩晕等症状。尤其是当心跳忽快忽慢,或突然感到心脏"漏跳一拍"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我曾接诊过一位40岁的出租车司机,他在发病前一周经常感觉心慌、头晕,但他以为是熬夜开车导致的。某天他在等红灯时突然失去意识,幸好路人及时呼叫救护车并实施了心肺复苏。后来检查发现,他患有严重的心肌病,那些心慌症状其实是心室颤动的前兆。
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的数据显示,猝死患者中有约65%在发病前至少出现过一种预警症状,但只有不到20%的人选择就医。很多人抱着"扛一扛就过去了"的侥幸心理,结果错过了救命的窗口期。

预防猝死,关键在于正确识别这些信号并及时就医。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或伴有冷汗、恶心时,应立即就医。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不要成为统计数据中的一员。生命只有一次,当身体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时,请务必倾听并重视。别让遗憾发生在你和你所爱的人身上。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2. 王建安,等.中国心源性猝死防治现状与对策.中国循环杂志,2021,36(5):441-447.
3. 林金秀,黄峻.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与预警信号研究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3):3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