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众的人工智能思维: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人工智能(AI)的关注热潮。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员工,再到学生家长,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如何利用AI降本增效、如何将AI融入教育等话题。然而,在这些讨论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AI思维”等同于“大模型思维”。本文将探讨面向社会大众的人工智能思维到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一、人工智能思维应该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数字和文字来处理各种事务。例如,去超市时我们会算账,规划出行时会估算时间与距离,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时会写邮件。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立在“数字思维”和“文字思维”的基础上。同理,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思维”也应是一种基础的、普适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手搓”一个AI算法,而是要求我们具备一种如臂使指运用智能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就像我们不需要会装电脑或造手机,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这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二、人工智能思维不应是什么
回到最初的问题——直接问用哪一款大模型,学习钻研和AI互动的方法(例如提示词prompt),这种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理层面的误区:
-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70年,从机器视觉、语音交互、大数据、深度学习到大语言模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技术和应用。如果把“AI思维”等同于“大模型思维”,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好比把浏览器等同于互联网,既过于片面,也略为短视。
2. 工具层面的问题:
- 大语言模型虽然已经成为当下最具颠覆意义的生产力工具,但它仍有幻觉、偏见、滞后等技术性局限。工具再强大,也无法代替人自身的思维训练。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只追逐“术”,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熟练的AI用户,但我们对智能时代的追求应该不仅限于此。
3. 人机交互伦理层面的错位:
- 通俗来说,就是“到底是人在用AI,还是AI在指使、规训人”。如果把所有文本、图像和决策都交给大模型,在失去这些表达权、审美权、决策权之后,我们自己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培育真正的人工智能思维,以便在智能时代中保持自主性和创造力。
三、提升人工智能意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AI最为革命性的特质在于它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首个能够递归式自我改进的技术。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理解AI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有答案时如何学(监督学习),没答案时如何学(无监督学习),又如何通过试错调整着学(强化学习)。将这些机制灵活运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它们像文字、数字、互联网一样融入内化成为我们应对世界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把握时代的入口思维
十年前,“互联网思维”风靡一时,似乎任何行业只要“+互联网”就能焕发新生。十年过去,“互联网”一词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话语,转而成为一项根植于网络时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今天,我们又站到“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大门口。虽然技术仍在快速演进变化,但不论它如何发展,我们都是最终的理解者、运用者、驾驭者。因此,是我们自己需要主动培养提升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寄希望于AI能够“包办”,甚至让其反向定义我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向社会大众的人工智能思维到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希望这些探讨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智能时代的入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