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长者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他也是听一位长者讲的——一捧米的故事。
说有个细木匠,在蓝田一个财东家打家具,辛辛苦苦干了半年,财东家管吃管住招待不错。完工时候结工钱,财东却只允许他在谷仓捧一捧米。

细木匠无奈捧着米回家,家人煮米下锅,谁知道满村皆香,细木匠才知道财东家给的不是平常的米。
长者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很认真的说:这是一个真故事,你要是转蓝田,打听打听产米的是蓝田那个地方。

我是当做一个神奇的故事听的,我知道秦岭北麓都产米,产的米都好吃,但是哪里才是那个产“香米”的地方,说不清。

这次在水陆庵旁边的陈家滩,却看到这么一大片稻田,而且很大方的写着“贡米之乡”,我就打听是否有这个故事。
谁知道,这个故事没有打听出来,却打听到另外一个故事:这里是是秦腔戏《打柴劝弟》故事原型发生地。

明朝时候,蓝田县陈家滩有陈氏兄弟二人,哥哥陈勋因吃没文化的亏,就辛苦打柴供弟弟陈植读书。
弟弟看哥哥打柴辛苦,不愿继续读书。哥哥一番教导,弟弟深受感动发奋读书,后来科举得中当了大官。

一次皇上大宴群臣,问饭菜如何。陈植御酒喝的有些上头,说菜不错,就是米差些。并吹牛说老家蓝田的米好:狗吃了村子的大米,连肉都不想吃。
牛是吹下了,皇上就要去查看。酒醒后的陈植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连夜送信给老家,要求三天之内家家要用白米饭把狗喂饱,饱的狗看见肉都不想吃。

三天后钦差来到陈家滩,给狗扔肥肉,村里的狗闻都不闻,摇摇尾巴就走了。
皇上高兴了,想尝尝这“狗吃了都不想吃肉”的大米,命令蓝田陈家滩这里的水稻为贡米,“贡米之乡”从这里就叫出去了。
故事有些稀奇古怪,但是陈家滩的大米好,也是有原因的,有“神仙”相助,和村旁的水陆庵有关系。

说修建水陆庵的时候,工匠们为了干工程,吃不饱睡不好,有一天晚上,水陆庵的飞天飞到空中衣袖一扬,外面的土地就长满了稻谷,这里的稻谷就叫做“天女米”,产出的大米先献佛后人吃,工匠们吃了后精力充沛,顺利完工。
之后,陈家滩的大米就和水陆庵一样,远近闻名。

说这陈家滩大米和其他地方大米相比有好几个特点:
一是“佛泉润土”。
水陆庵在水陆交汇的地方,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和地里冒出来的泉水含天然矿物质,进稻田的时候,绕水陆庵三圈,沾染了“佛气”,这里出产的米口味自然不同。

二是“钟声养田”。
水陆庵“暮鼓晨钟”,当钟声一响,稻田里的害虫被惊吓的不敢生长靠近,稻谷茁壮成长不受侵害。
当然,你完全可以把这都当做故事听,但是陈家滩所处秦岭山下,蓝河的水从这里经过汇入灞河,水流交汇的地方土壤肥,活水种植稻米香。

所以,陈家滩的米香,也也是事实。
不过,前些年陈家滩却不种水稻了,种植水稻要求高,很辛苦。加上粮食价格低,村民自然都不愿意种植了。

这几年重点发展旅游,陈家滩的地理优势一下子体现出来:南依秦岭北临灞水,二水荫泽人杰地灵,远眺悟真寺近观水陆庵,而且就在环山路旁边,交通方便。
发展观光农业,让这里忽然就变了样子。

我前往水陆庵的时候,就在路边看到了这么一大片即将成熟的稻田,稻浪翻滚,一片一片蔓延到山边。
水稻地旁,还参差有莲池鲜花,从这里望远,就如同打开的一幅画卷。

远山近水,村落依依,这不就是一个新农村的样子,我们梦想中的桃花源吗?

以前去水陆庵都来去匆匆,现在还可以到这片稻田边歇歇,让脚步放缓。
现在很多农村空心化,不但有撂荒的土地,还有闲置的房屋,现在这里还搞了很多的民宿,借着水陆庵的名气,重新把“贡米之乡”的名气大起,确实也是一种新农业发展方式。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没事到陈家滩转转,适值稻浪滚滚的时节,逛水陆庵赏稻田景,然后到普化镇吸一碗饸饹。

你就说美不美?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