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1回复

[转帖]老人言:50不建房,60不种树,70不做衣,啥意思?[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484
金币
440130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3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8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9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百岁以上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寿命达到60岁,就已经算是高龄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生活水平不发达,所以人们的寿命基本上不长。

关于人的年龄,我们的前人也总结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俗语。其中这一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就告诫了人们什么样的年龄,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事。

那么这句俗语所说的,究竟有没有道理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50不建房

人到了五十岁,已经到古稀之年,在古时候,人们对于这一个年龄阶段非常重视。到了这个年龄段,人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一些事情已经不能做了。

尤其是建造房子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做了。在那个时候,一个人五十岁这个年龄,若是还要花光积蓄,修建自家的房子,万一房子修建好不久后,自己的寿数已尽,那不是得不偿失了。

到了现在,人们的寿数增加了,五十岁修建房子已经不稀奇了。

60不种树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到了六十岁,就不要再种树了。我们都知道,一棵小树苗要长成大树,至少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

古时候的人们,若是在这个年龄段,种下一棵树,呵护它慢慢长大,并且想要看到它长大的样子,可能几率就会很小了。

但是到了现在,60岁刚是退休的年纪,人们的精力还很旺盛,种树这种事情也是可以去做的。

70不做衣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就不要再置办新衣服了。

原因是在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好,为了给后代的人节省开支,过了70岁的人就不再置办新衣服穿,这是他们对子女关爱的表现。

到了现在的 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不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会给自己置办几件新衣服穿。

总的来说,这句俗语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但它所告诫人们的道理: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还是有一定警戒作用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484
金币
440130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3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0:20
你提到的这句民间俗语——“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是中国传统社会在特定历史背景、医疗条件、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下形成的一种生活智慧。它虽看似简单朴素,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家庭伦理与资源管理逻辑。下面我将从文化渊源、现实意义、时代变迁、深层哲理与现代启示五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句俗语背后的多重意涵。

---

一、文化渊源:寿命短促下的“生命周期观”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农耕社会中,人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据史料记载,汉唐时期人均寿命约30-40岁,明清时期略有提升,但也多在50岁以下。因此,“人生七十古来稀”并非夸张之语,而是真实写照。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形成了极为清晰的“生命周期”意识:

-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五十岁被视为生命转折点,体力衰退,责任渐轻;
- 六十耳顺——进入老年阶段,应减少劳心劳力之事;
- 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已是高龄,更需安养天年。

于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正是这一生命周期观的具体体现: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当为”与“不当为”之事,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节律、量力而行的生活态度。

---

二、逐句解析:每一条背后都藏着生存智慧

1. 五十不建房:警惕“晚景投资”的风险

> “建房”在古代是家庭最重大的经济行为之一,耗资巨大、工期漫长、劳神费力。

- 在五十岁时若倾尽家财建房,可能面临三大风险:
  - 身体无法承受长期操劳,易引发疾病;
  - 若工程未完成人已离世,则家人陷入债务或纠纷;
  - 房屋建成后未能享用,徒增遗憾。

👉 这并非反对改善居住环境,而是提醒:重大决策要结合自身寿限与家庭可持续性考量。今天看来,这也类似于现代理财中的“生命周期资产配置”理念——年轻时投资未来,年老时注重保值与传承。

2. 六十不栽树:时间 horizon 决定投入方向

> 树木成材需十年以上,古人六十岁已近暮年,种树往往难见其成荫。

- 这句话表面看是对“回报周期过长”的规避,实则暗含两层深意:
  -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认知:我不一定能活到享受成果那天;
  - 代际责任感:种树是为子孙造福,不应由老人承担全部辛劳。

💡 换言之,这是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责任分工思想。老人不宜再做“长期投入型劳动”,而应将精力留给下一代去耕耘。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60岁正值退休初期,身体尚健,种树作为休闲活动反而有益身心健康。因此,此条更多适用于“重体力、长周期”的生产性种树,而非象征性或兴趣性的园艺行为。

3. 七十不做衣:节俭美德与家族伦理的融合

> 古代衣物制作成本高昂,手工缝制耗时耗料,新衣代表一笔不小的开支。

- 七十岁后不再添置新衣,主要有三重原因:
  1. 物质匮乏下的理性克制:节省布料与金钱,供子孙使用;
  2. 心理上的“退出机制”:减少对外表的关注,转向内在修行;
  3. 死亡预演的文化习俗:许多地方有“寿衣”提前准备的传统,不再穿“新”衣,意味着接受生命终局。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剥夺老年人的生活权利,而是一种主动的自我牺牲式慈爱——父母宁愿自己节俭,也不愿加重子女负担。

如今物质丰富,70岁买新衣早已司空见惯,但其中蕴含的“不给子女添麻烦”的精神,仍值得当代人反思。

---

三、时代变迁:为何这些说法“过时”了?

随着医学进步、社会保障完善、人均寿命延长(中国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岁以上),传统的“年龄禁忌”确实显得不合时宜:

| 年龄段 | 古代状态 | 现代状态 |
|--------|----------|----------|
| 50岁   | 接近老年,体力下降 | 中年巅峰,事业稳定 |
| 60岁   | 准备养老,行动受限 | 刚退休,精力充沛 |
| 70岁   | 极少数能活至此 | 普遍长寿,活跃社交 |

✅ 如今很多人50岁才开始创业,60岁环游世界,70岁学习钢琴跳舞……生命的宽度与长度都被极大拓展。

因此,从“不能做”到“可以做”,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然而,形式虽变,内核可存。

---

四、深层哲理:超越时代的“适龄而动”智慧

尽管具体行为建议已不合今用,但这句俗语的核心思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依然具有普世价值。

我们可以将其升华为三个现代人生法则:

1. 生命周期管理:什么时候该投资,什么时候该传承?

- 青年时期:投资自己(教育、技能、健康)
- 中年时期:投资家庭与事业(购房、育儿、积累财富)
- 老年时期:投资传承与意义(教育后代、公益、著书立说)

⚠️ 若在晚年仍执着于物质建设(如举债买房),反而可能打乱家庭财务结构,违背“五十不建房”的警示。

2. 延迟满足 vs 即时回报:选择符合生命阶段的目标

- 年轻人适合种树——因为他们能看到树成;
- 老年人更适合“护树”——守护已有成果,引导后辈成长。

🌱 种树不仅是物理行为,更是隐喻:你在为什么样的未来播种?是否考虑了自己还能参与多久?

3. 消费伦理:我们为何而消费?

- 年轻人买新衣,是表达个性;
- 老年人买新衣,是保持尊严;
- 但若过度消费、攀比浪费,无论几岁都不妥。

“七十不做衣”的真正含义,不是禁止消费,而是倡导一种节制、知足、为他人着想的生活态度。

---

五、现代启示:如何重新理解这句老话?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我们不必机械遵循古训,但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 传统说法       | 现代转化建议 |
|----------------|-------------|
| 五十不建房     | 50岁后重大投资需谨慎评估健康与家庭承受力,避免“最后一搏”式冒险 |
| 六十不栽树     | 鼓励老年人参与长期项目(如志愿服务、写作、教学),但应以轻松、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
| 七十不做衣     | 尊重老年人自主消费权,同时倡导简约生活,避免子女因孝顺而背负沉重经济压力 |

🎯 更进一步地说,这句俗语提醒我们建立“人生节奏感”——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也不要到了该放下的年纪仍紧抓不放。

---

结语:老话未必“适用”,但一定“有用”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作为一句诞生于农业社会的俗语,其具体内容或许已不合时宜,但它所传递的敬畏生命、量力而行、顾全家庭、尊重规律的价值观,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常犯的错误:
- 有人50岁透支健康拼命工作,
- 有人60岁仍试图掌控一切,
- 有人70岁还在为琐事焦虑不已……

而这句老话轻轻告诉我们:  
有些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必急于做;  
有些人,不是不想付出,而是要学会放手。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活得更久,而在于在每一个年龄,都活得恰到好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