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办公空间设计解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叙事
——从“工厂”到“未来星球”的品牌觉醒
一、设计起点:以“绒面加工”为核心的语言提炼
聚力科技作为布匹绒面加工的技术型企业,其核心工艺——将布料表面转化为绒球结构以提升保暖性能——成为设计的基因。设计师从技术特性中提取三大意象:
- 绒球的圆形形态:象征温暖与柔软,呼应产品触感;
- 雪球的积累感:隐喻技术沉淀与业务拓展;
- 水珠的汇聚:契合企业名“聚”的内涵,传递“汇聚创新”的理念。
这一设计逻辑打破了传统工厂空间“功能优先”的范式,转而通过形态隐喻构建品牌叙事,使空间成为企业技术的视觉化表达。
二、空间重构:从效率至上到社交赋能
传统工厂办公空间以“生产效率”为核心,往往忽视人际互动与灵感激发。聚力科技的改造通过三大策略重塑场景:
1. 入口革命:社交前厅替代常规前台
- 弧形座椅与咖啡吧台:构建开放交流区,既是客户接待的第一站,也是员工休闲、即兴讨论的场所。
- 文化隐喻:弧形设计暗合“绒球”的圆形,传递企业包容、年轻的工作文化。
2. 动线优化:从开放到私密的自然过渡
- 空间序列:社交大厅 → 会议室 → 洽谈区 → 开放办公区 → 独立办公室。
- 功能衔接:通过视觉引导(如弧形走廊)与功能分区,兼顾协作效率与个人专注需求。
3. 边界消解:办公与生产的视觉对话
- 圆形窗洞“挖洞”:在办公区与生产车间的隔墙上开辟圆形观察窗,使办公人员可直观看到设备运转。
- 文化价值:模糊“办公”与“生产”的界限,强化企业透明、开放的管理理念。
三、符号系统:绒球与星球的张力叙事
设计通过球体元素的多重演绎,构建空间的核心记忆点:
1. 社交前厅:巨型球体与圆环座椅的对话
- 天花板悬垂球体:压低顶面形成弧形,营造压迫感与未来感;
- 地面圆环座椅:与天花球体呼应,形成“轻(绒球)与重(星球)”的对比,隐喻企业从传统工艺到科技创新的升级。
2. 洽谈区:八分之一球体的沉浸体验
- 非标准几何构造:通过建筑体量变形,强化“球体”符号的感知,使访客在空间中持续接收品牌核心信息。
四、材质与色彩:科技感与温暖触感的平衡
空间设计需传递“创新、科技、时尚”的品牌性格,同时兼顾绒面产品的温暖特质。设计师通过材质对比与色彩调和实现这一目标:
1. 科技感营造:银色金属漆的未来主义
- 冷调光泽:大面积使用银色金属漆,模拟星际空间的视觉氛围,紧扣“未来星球”主题。
2. 温暖触感补充:橙蓝撞色的情感调和
- 高饱和度橙色地毯:模拟绒面布料的柔软触感,从视觉与触觉双维度平衡空间的冷峻感;
- 蓝色点缀:与橙色形成对比,增强空间活力,避免单调。
五、设计价值观:空间作为品牌的语言
聚力科技的办公空间改造,超越了传统商业设计的“装饰功能”,成为企业价值观的延伸:
1. 打破刻板印象:传统制造企业的时尚觉醒
- 通过空间设计传递“创新、科技、时尚”的品牌性格,证明制造业同样可以具备现代美学与年轻化表达。
2. 正方良行的设计哲学:空间即战略
- 设计单位瑞坤国际—正方良行设计提出:“商业设计不止于装饰,更在于让空间成为企业价值观的延伸。”
- 聚力科技案例验证了这一理念:空间布局、符号系统、材质选择均服务于品牌战略,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无声宣言。
六、项目信息与实施亮点
- 项目名称:聚力科技办公空间
- 面积:300㎡
- 时间:2024年完工
- 地点:中国中山
- 设计团队:瑞坤国际—正方良行设计(设计总监徐庆良,团队黄缵全、彭伟赞)
- 材料与施工:
- 塔萨尼艺术涂料、地毯、不锈钢;
- 施工执行:美霖装饰;
- 摄影:昭量品牌文化 覃昭量。
结语:空间革命引领制造业转型
聚力科技的办公空间改造,是一场从“技术迭代”到“品牌觉醒”的升级。它证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机器与工艺的革新,更需要通过空间设计传递创新态度、文化理念与时尚基因。这一案例为传统企业提供了宝贵启示:空间即战略,设计即语言,唯有将品牌价值观融入物理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从“工厂”到“未来企业”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