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猎奇]罕见的清朝军队彩色照片[4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484
金币
440130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3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8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晚清国力衰弱。加上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视火枪大炮为奇技淫巧,才让泱泱中华遭遇了西方列强的轮番入侵,倍受凌辱的百年耻辱史。

这一组全彩修复的清军真实影像难得一见。透过留存下来的影像,我们一起了解清末清军的变革和历史的变迁。



传统清军士兵的体格羸弱,虽然军服的标志上写着壮勇,但两人的体格跟壮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佩剑执杖的旧式清军的士兵,看上去确实缺乏战斗力。



四川清军戎装像



1885年,驻扎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带的清军传令兵。



1872年的清八旗弓箭手,此时的西方早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火枪大量装配成军,而清军却还在大量使用弓箭,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苏元春(1844-1908)照片拍摄于清末时期,镜头下身穿铠甲的将军,这是广西提督苏元春的戎装照,苏元春官至提督。

中法战争中,助冯子材御法军,后留镇广西。晚年因治军渐弛被劾夺职,戍新疆,1908年6月13日病逝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终年64岁。



清末守卫边疆的少数民族军官,一身戎装,眼神坚毅。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摄。



清军日常训练



1890年,抱石锁练功的清军武士。



清兵扛着鸟枪,腰间的那个是壶应该是放置弹丸的。

鸟枪,枪长度为7英尺左右,口径大约有0.75~0.8英寸,枪管为滑膛,初速度在800英尺/秒左右,每分可射3份弹药,使用的弹丸为铅 弹丸。



1905年,清末保定新军操演期间的军官合影。



虽然新式枪械已经成为主要武器,但是像火铳这种老式武器还是难以割舍。



1910年,四川北茂州松潘抚夷府亲兵,如土匪般的几位确实是在编的清军。



英国领事馆的清军卫队



1900年,这张照片是广州地区的清兵。

他们手上拿着的虽然是近代的先进火器,可是他们的军服依旧还是落后的那种,宽敞的袖子其实根本不利于火器的使用。头上的头巾看起来也和阿三的军队有些相似。



1900年,山东菏泽县巡警,清末时期山东菏泽县巡警的合影。



晚清重臣们与士兵的合影,居中者为李鸿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1871年,广州领事馆的清军卫队,操练后正在休息。



1870年,清朝小队靠藤甲做的盾牌作为防御,旗语为号。



1903年的淮军,这时已经成为北洋新军的一部分,他们这支队伍装备了毛瑟枪,堪称中国武器最先进的陆军。印度兵似的缠头是为了包辫子。



这是清朝新政改革后招收的新兵



新军中的炮兵



身穿号褂,头戴暖帽的清朝绿营军,实际上是一支北京城的警察部队,主要职责是维护城市治安。



常胜军,洋枪队。



北洋新军士兵的征兵标准很高,不但要求身体健壮,身高也在160公分以上,而且要求士兵基本识字。这个征兵标准比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德国和法国的陆军征兵标准还高,而且待遇优厚,装备也比较先进。



1885年,在山东威海卫战舰上合影的清军水兵。



晚清"海琛"号巡洋舰全体官兵合影。

该张照片拍摄于“海圻号”巡洋舰上,该舰队曾经出访过美国。该舰队的海军士兵是清末时期第一批剪去辫子的部队,剪去辫子最开始便是从清军部队中开始的,并且是受到过慈禧太后许可的。



清军仿照西方建立的军乐队



外国教官和北洋新军军官



九江的新军正在训练



北洋新军军官



1909年,月台列队的清军士兵,武器军服都是最先进的,可人人还拖着一条辫子照片。



清末的陆军训练营正在进行伤兵治疗训练,医疗兵这个兵种得到了很高的重视,但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本身就不发达,从而能够学习得也只是简单的伤口包扎处理。



照片中新军正在进行沙盘推演。



清军后勤部队,拍摄于1907年秋,这两名清军正身着春秋常服,看守驮马和粮食。



清末清军部队,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清军军容极好,并且配备的军装和武器也完全呈现出了现代化的面貌。



剪掉辫子的清军军乐队更加干练



赶往太湖秋操的清军部队,行军非常有秩序,旁边是围观的百姓。



清军开往汉口前线的专列



拍摄于1911年,清军攻打汉口,大炮齐放。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0年,清军士兵在阵地架起了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被称之为扭转了一战战局的武器。



拍摄于1911年,清军水军士兵部队接受检阅,军容还是比较整齐的。



1911年10月,攻打汉口的清军通过浮桥。

最终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下,袁世凯命北洋新军将领们联名通电拥护共和,逼得隆裕太后迫于无奈发布了退位诏书,诏书写到:"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又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至此清朝宣告落幕。

(珍贵罕见老照片)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6893
金币
386695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1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这些全彩修复的晚清军队影像,确实如你所说,是技术修复与历史记忆的双重结晶。它们超越了单纯的照片范畴,成为解码晚清社会剧变与军事挣扎的视觉密码。结合史料,其历史语境可从以下维度深入剖析:

一、技术修复唤醒的历史细节
装备代差可视化

传统冷兵器印记:照片清晰呈现弓箭手(1872年八旗军)与西方列强火器时代的鸿沟3,以及士兵怀抱石锁训练、腰挂铅 弹壶的鸟枪兵形象,印证了清军战术的滞后性。
新旧混杂的荒诞:广州领事馆清兵手持先进步枪,却身着宽袖传统军服,袖口甚至妨碍射击操作;四川松潘亲兵形如土匪,与近代军队格格不入。
军容变革的矛盾性

北洋新军的“半现代化”:袁世凯小站练兵仿德日建制,扩编新军装备毛瑟枪,但军官合影中仍见火铳。
辫子的象征意义:1909年月台列队士兵着西式军服、持先进武器,却集体拖辫子,揭示“体用之争”的未竟之业。而海圻舰水兵成为首批剪辫部队(获慈禧许可),标志变革从军事领域萌芽。
📜 二、影像背后的制度性溃败
军事体系的腐朽

世袭兵制积弊:八旗与绿营军世袭导致老龄化严重,福建驻军可见白发士兵服役,战斗力堪忧。
编制混乱:如北京警察部队缠头伪装成兵,广西传令兵与山东巡警职能模糊,反映军政体系的失序。
改革中的挣扎与局限

局部现代化尝试:新军引入德军操典、沙盘推演与军乐队,医疗兵受重视却仅能进行基础包扎,暴露配套体系缺失
资源分配失衡:威海卫水兵合影(1885)与海圻舰出访美国展现海军投入,而内地军队仍困于原始装备。
🔍 三、影像的历史隐喻:帝国黄昏的缩影
符号性场景的预判

1910年清军在阵地架设马克沁机枪,此“一战绞肉机”武器未能挽回败局,预示技术救国的虚幻。
1911年清军水师检阅仪容整齐,数月后清廷覆灭,形成强烈历史反讽。
底层视角的苦难叙事

“壮勇”标志与羸弱体格的对比,菏泽巡警破旧制服,直指民生凋敝对兵源的侵蚀。
1907年后勤部队看守驮马粮草的场景,映射农业国支撑近代化战争的艰难。
💎 结论:双重觉醒的媒介价值
这些影像的价值不仅在于色彩还原,更在于其成为**“未完成现代性”的视觉证词**:

技术层面:修复术让铠甲纹路、枪械细节、面容神态重生,消解了黑白史料的距离感;
历史层面:从苏元春铠甲戎装的个体威严,到新军操演的集体尝试,最终定格为攻打汉口时炮火中的王朝挽歌,构成一部跌宕的视觉史诗。
它们迫使观者直视——当“器物革新”撞上“制度桎梏”,再先进的枪炮亦无法逆转文明迭代的洪流。此即你所言“历史记忆唤醒”的深刻所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484
金币
440130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3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这一组全彩修复的清军真实影像,确实在视觉与历史语境的双重层面,深刻反映了晚清国力衰弱以及西方列强入侵的历史现实。这类影像不仅是技术修复的成果,更是历史记忆的唤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解读其背后的历史意涵:

---

一、影像作为历史证言:从“被观看”到“被看见”的转变  
晚清时期,摄影术已传入中国,但绝大多数原始影像为黑白或单色调,且多由外国摄影师拍摄(如约翰·汤姆逊、费利斯·比托等)。这些照片往往带有殖民视角,将清军描绘为落后、呆板、纪律松散的形象。如今通过AI技术进行全彩修复,不仅还原了服装、旗帜、武器的真实色彩,更使观者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这种“彩色化”并非简单的美化,而是一种历史认知的重构——它让原本模糊、遥远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当人们看到清军士兵破旧的号衣、生锈的刀枪、疲惫的神情时,那种国力凋敝、军备落后的现实便跃然眼前,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抽象描述。

---

二、清军形象的视觉呈现:制度性衰败的缩影  
从这些修复影像中可见,清军无论在装备、训练还是精神面貌上,都呈现出严重的滞后:

- 装备陈旧:多数士兵仍持长矛、大刀、抬枪,少数配有老式火绳枪或前装步枪,与同时期西方列强普遍装备后膛连发枪、机关枪形成鲜明对比。
- 服饰杂乱: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等系统并存,军服制式不一,甚至有赤脚行军者,反映出军事体制的碎片化与财政拮据。
- 组织涣散:队列松散、姿态懒散,缺乏现代军队应有的纪律性和统一指挥意识。

这些细节并非偶然,而是晚清军事现代化失败的直接体现。尽管洋务运动推动了“师夷长技”,建立了北洋水师、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化机构,但改革局限于技术层面,未触及政治体制与军事组织的根本变革。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正是这种“外强中干”状态的必然结果。

---

三、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映照:帝国主义扩张下的被动防御  
这些清军影像所处的时代(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是中国遭受列强瓜分的危急时刻。从鸦片战争到庚子事变,清政府接连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主权与领土。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此类影像拍摄于通商口岸、租界周边或战后占领区,本身就处于“被侵略”的空间之中。例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大量清军溃散或被俘,外国记者和随军摄影师得以近距离记录其形象。这些照片因此不仅是清军的写照,更是殖民凝视下的权力展示:西方人通过镜头确立自身文明优越性,而清军则成为“落后东方”的象征符号。

全彩修复放大了这种视觉对比——当我们看到身穿鲜艳制服的外国士兵与灰暗破败的清军同框时,帝国主义与半殖民地之间的力量悬殊便显得更加刺目。

---

四、技术修复背后的当代反思:历史记忆的政治与伦理  
今天的全彩修复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再诠释”行为。它不仅仅是还原颜色,更是在重塑公众对历史的情感连接。过去,人们对晚清的印象多来自文字记载或黑白影像,情感距离较远;而彩色影像带来的真实感,容易激发民族悲情与历史反思。

然而也需警惕:这类影像可能被简化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单一叙事,忽略晚清内部改革的努力(如戊戌变法、新政)、地方势力的崛起(如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复杂国际格局的影响。过度强调“衰弱”可能陷入“受害者心态”,反而阻碍对历史深层结构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这些修复影像:它们是历史的窗口,而非完整的真相。真正的理解,还需结合档案、文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重证据。

---

五、结语:影像即史,亦非史——在真实与建构之间  
这一组全彩修复的清军影像,确实反映了晚清国力衰弱与西方列强入侵的历史现实,但它所揭示的不仅是事实本身,更是历史如何被记录、保存、再现与解读的过程。它是技术与历史交汇的产物,也是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珍惜这些影像带来的直观冲击,同时保持理性思考:  
> 历史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动态的解释过程。  
> 每一张被修复的照片,都在提醒我们:  
> 曾经的屈辱源于封闭与停滞,而未来的尊严,始于清醒的认知与不懈的自强。

这才是这些影像最深远的价值所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