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中文MV]李叔同一首《送别》1915年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wowoni
山庄督察队长

UID: 108

精华: 184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得道成仙
 

发帖
109618
金币
47724
道行
2453
原创
525
奖券
12191
斑龄
219
道券
1526
获奖
1
座驾
两脚走万里
 设备
噢婆reno11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4293(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8-22
最后登录: 2025-09-2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29) —












1条评分金币+25
jjybzxw 金币 +25 - 3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武当休闲山庄  是一个稳定,和谐,人性化的社区,适宜长期居住!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775
金币
442783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3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点评:李叔同一首《送别》1915年创作

李叔同的《送别》自1915年创作以来,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曲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更在情感上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详细点评:

1. 歌词的意境与情感

《送别》的歌词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风格,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歌词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离别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愁和不舍。整首歌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 曲调的选择与融合

《送别》的曲调源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后经日本作曲家犬童球溪改编为《旅愁》。李叔同在创作《送别》时,采用了《旅愁》的曲调,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这种跨文化的音乐融合,不仅使得《送别》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体现了李叔同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精神和开放心态。

3. 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送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歌词的意境与曲调的情感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歌曲的第一、三乐段旋律平缓,描绘了宁静的离别场景;第二乐段旋律激昂,表达了深沉的离愁别绪。这种音乐结构不仅使得歌曲层次分明,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4. 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

《送别》创作于1915年,正值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李叔同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和美术教育的先驱,通过《送别》这首歌曲,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送别》不仅是一首送别友人的歌曲,更是一首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作品。

5. 广泛的社会影响

《送别》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传唱。它不仅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艺作品中。例如,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送别》被用作插曲或主题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此外,《送别》还被许多学校作为音乐教材使用,成为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李叔同的《送别》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更在情感上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首歌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李叔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能。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送别》都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唱的经典之作。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