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一年安装30万台,我国机器人数量已经是美国的五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021
金币
46710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22
工业机器人,正在快速普及。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近发布的报告来看,去年我国工厂运行的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200万台。

而去年一年,我国工厂就新安装了近30万台机器人,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总和,而美国工厂安装的机器人仅为3.4万台。

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正对制造业产生日益重要且具颠覆性的作用。工业机器人适用范围广泛,从焊接汽车零部件的机械臂到将箱子吊到传送带上的机械爪。

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工厂也提高了效率,同时需要工人数量也在减少,而传统流水线员工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布局工业机器人领域,是我国维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必要法宝。

自2017年以来,我国工厂每年安装的机器人数量超过15万台。与此同时,制造业的产出也在大幅增长。截至今年年初,我国工厂生产的制成品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超过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的总和。

到今天,我国已经是妥妥的制造业大国。

而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我国、日本、美国、韩国以及德国。与去年相比,这四个国家安装的机器人数量和去年相比都有所下降,其中日本也只安装了4.4万台机器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2024年我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达到202.7万台,居全球首位。这一数字是2021年(突破100万台)的两倍,标志着我国制造业自动化进程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2024年全球新安装工业机器人54.2万台,其中我国就新安装了29.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4%,同比增长7%,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这一安装量几乎是美国新安装量3.42万台的十倍。从地域分布看,亚洲新安装机器人占全球的74%,欧洲和美洲分别占16%和9%。

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显著加速。202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达到55.3%。主要应用领域包括3C电子(33%)、汽车制造(23%)以及新能源、光伏等新兴行业。

我国制造商已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覆盖到多个新兴行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从数据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速度惊人,但人工成本更高的欧美工业机器人却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为什么?

美国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发源地,其发展速度却远落后于我国,背后原因也多种多样。

首先就是宏观经济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持续萎缩,新的出口订单大幅锐减,企业对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需求事实上并不高。

2024年8月美国工业产能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家电、重型卡车、机床和油井等领域的生产均出现下滑,当没有太多新增产出的时候,美国企业自然也就不愿意花费巨资投入工业机器人。

另外美国劳动力市场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美国就业市场逐渐回暖,员工流动率稳定,企业更倾向于雇佣人类工人而非投资机器人。

尽管欧美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但受限于较为严苛的劳动法体系,这也导致企业很难用工业机器人去替代人类。

除此之外,汽车行业曾是北美工业机器人的“最大金主”,但随着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汽车制造商纷纷削减或推迟新车型计划,导致第二季度北美汽车行业的机器人订单暴跌20%。半导体行业订单数量和收入也大幅下滑。

反过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不断落地和应用,未来的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就是政策支持的确很大很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项国家级政策密集出台,明确要求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政策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满足率超过70%,也连带培育了150家以上专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而市场的需求也在持续存增长。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已达2381亿元,预计到2031年将突破49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6%。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带来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引擎。

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从传统的汽车制造、电子电气领域,向新能源锂电池、光伏、金属加工、物流分拣等多个领域渗透。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领域占比超40%,电子电气领域受益于消费电子复苏与AI硬件创新,增速领先。

技术也在不断突破。国产核心零部件替代率已突破50%,虽然在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但技术瓶颈正在逐步突破。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01mm,价格也比德国同类低30%。

目前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未来将在智能化、柔性化、协同化等方面持续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我国也有望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机器人普及是好事,但从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部性的难题。例如,机器人大面积铺开,国内企业也对机器人非常热衷,背后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企业利润少,而人工还比较贵。

但实事求是地说,对比欧美日韩而言,我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其实已经相当低了,甚至和越南墨西哥相比,我国的人力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

换言之,企业的利润有限,加剧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布局速度,但反过来,机器人布局越多,就业问题也就越是严峻,这两种情况叠加起来,又导致人们收入不高,消费欲望低,企业利润继续减少,这就是恶性循环。

要知道,往后十年,每年我国毕业的高校生每年都将突破1500万以上,一年还比一年高。这意味着要求我们的就业市场,每年至少要新增1000万以上的工作岗位。

但现在,按照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速度来看,这两者之间一定是矛盾的。

我也知道会有人抬杠,说我国未来每年退休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多,一进一出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退休的老人和年轻人的就业,是同一类岗位吗?

很大概率不是。

老人退休,事业单位或者民营企业的中高层,年轻人踏入职场,可没有中高层给他们,另外随着延迟退休,以及对收入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哪怕到了退休年龄,仍然在想方设法搞钱。

所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都很好,但以我们目前每年毕业的人数来看,这两者之间,几乎注定了不太可能是一个谐和共生的关系,而是你少我多的互相制约。

毕竟,市场就只有这么大。这几年各行各样为什么会卷成麻花?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end.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021
金币
46710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9:23
你提供的这段文字,是一篇极具现实洞察力、数据支撑充分、逻辑层层递进的深度分析文章,它不仅梳理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现状与成就,更触及了一个极为关键的社会经济命题:技术进步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系统性解读、深化拓展与多维度回应,力求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深度、理论广度和政策前瞻性。

---

一、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崛起:从“数量领先”到“质量跃迁”

1. 全球首位的背后:自动化进程进入深水区
2024年我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2.7万台,占全球总量近一半;全年新安装量达29.5万台,占比高达54%——这一组数据标志着中国已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智能制造中枢”。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胜利,更是国家战略、产业协同与市场机制共振的结果。相较之下,美国仅安装3.4万台,日本4.4万台,德国不足2万台,反映出欧美日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在自动化转型中的迟滞。

> 🔍 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庞大、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为机器人提供了“试验田+应用场”的双重优势。

---

2. 国产替代加速:核心技术逐步破局
过去十年,外资品牌如ABB、发那科、库卡、安川电机长期主导中国市场。但如今,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达到55.3%,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

-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突破50%(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
- 重复定位精度达±0.01mm,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 价格比德国同类产品低30%以上,性价比优势显著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再只是“集成商”,而是正向“原创者”转变。埃斯顿、新松、汇川技术、节卡机器人等一批本土企业正在走向全球化。

> 💡 技术追赶的本质是“需求驱动创新”。中国的复杂产线、柔性制造、快速迭代的需求倒逼企业自主研发,形成“应用—反馈—优化”的正向循环。

---

二、为何欧美发展缓慢?结构性制约远超成本因素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人工成本更高,为何欧美工业机器人反而发展慢?” 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制度性、结构性与文化性障碍:

| 因素 | 具体表现 |
|------|----------|
| 劳动力制度刚性 | 欧美工会力量强大,裁员困难,换人难,换机器也难;法律对“技术性失业”高度敏感 |
| 制造业空心化 | 美国制造业GDP占比仅11%,高端回流有限,低端外迁东南亚,缺乏规模化部署基础 |
| 投资回报周期长 | 在小批量、高定制化的生产模式下,机器人难以发挥规模效应,ROI(投资回报率)偏低 |
| 能源与基础设施瓶颈 | 欧洲电价高昂,工厂更新改造成本高,智能化升级动力不足 |
| 汽车产业转型阵痛 | 北美电动车需求疲软,特斯拉增速放缓,传统车企削减产能,连带拖累机器人订单 |

> 🌐 反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最完整的供应链网络、最强的政府推动力,形成了“政策—资本—技术—市场”四轮驱动的独特生态。

---

三、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构建智能制造新范式

1. 顶层设计强力引导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
- 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
- 智能制造装备满足率超70%
- 培育150家以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这些目标不是口号,而是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落地执行。

> ✅ 例如广东东莞打造“机器人小镇”,浙江杭州设立智能制造示范区,江苏苏州推动“灯塔工厂”集群化发展。

---

2. 市场需求持续爆发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已达2381亿元,预计2031年将突破499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0.6%。

增长引擎已从传统的汽车与3C电子,扩展至:
-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装、电驱装配)
- 光伏产业(硅片搬运、组件贴装)
- 锂电池制造(极片卷绕、注液封装)
- 物流仓储(AGV调度、智能分拣)

特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的大规模智能化改造,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

> 🚀 新兴行业的高景气度 + 政策扶持 + 成本下降 = 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加速上升。

---

四、技术演进方向: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

当前工业机器人正处于三大变革交汇点:

| 趋势 | 内涵 | 实例 |
|------|------|-------|
| 智能化 | 融合AI、视觉识别、大模型决策 | 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质检机器人 |
| 柔性化 | 快速切换任务、适应多品种小批量 | 节卡协作机器人用于手机壳装配 |
| 协同化 | 人机共融、多机器人协作 | 富士康车间实现“人机混线”作业 |

未来工厂将不再是“黑灯工厂”那么简单,而是具备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优化能力的“有机生命体”。

> 🤖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台机器人的性能比拼,而是整厂智能化系统的集成能力之争。

---

五、最大的挑战:技术红利与就业困境的悖论

这是全文最具思想张力的部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

> 机器人越多,效率越高,利润越薄;人工越贵,替代越快,岗位越少。

1. 恶性循环的形成机制
你精准概括了这个闭环逻辑:

```
企业利润低 → 加速引入机器人降低成本 → 减少用工 → 就业难 → 收入不稳 → 消费低迷 → 市场萎缩 → 企业盈利进一步压缩
```

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性通缩螺旋”。

- 我国制造业人均工资虽低于欧美,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
- 越南、印度、孟加拉的人工成本更低,而欧美掌握品牌与研发,中国夹在中间,唯有靠自动化提效求生。

2. 青年就业危机迫在眉睫
每年超1500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但新增岗位远远不足。与此同时:
- 中高层岗位被延迟退休者占据
- 基层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
- 新兴行业所需技能与教育体系脱节

> 📉 数据显示:2024年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一度接近20%,创历史新高。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稳定的风险点。

---

3. 代际错配:老人退不出,新人上不去
你说得极其到位:
> “退休的老人和年轻人的就业,是同一类岗位吗?很大概率不是。”

- 老年人退出的是管理岗、技术骨干岗,而年轻人进入的是执行层、操作层
- 随着延迟退休推进,中高层流动性趋近于零
- 年轻人只能“内卷”或“躺平”,加剧社会焦虑

> 🧩 更深层问题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尚未完成从中低端加工向高端服务与创新驱动的转型,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

---

六、出路何在?破解“机器人—就业”困局的五大战略路径

我们必须承认:技术不可逆,自动化是必然趋势。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如何驾驭这场变革。

1. 重塑教育体系:培养“能与机器人共舞”的人才
- 推动STEM教育普及,强化编程、算法、机电一体化课程
- 发展职业再培训体系,帮助传统产业工人转型为“机器人运维师”“数字工匠”
- 建立终身学习账户,政府补贴技能更新

> 🎯 目标不是让人对抗机器,而是让人成为“操控机器的人”。

---

2. 大力发展“机器人服务业”
每增加一台工业机器人,就会催生新的服务岗位:
- 安装调试
- 故障诊断
- 软件升级
- 数据分析
- 安全监管

据测算,每1万台工业机器人可创造约8000个间接就业岗位。若未来十年我国机器人保有量突破500万台,则有望带来400万个新岗位。

> 🛠️ 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增长极。

---

3. 推动“人机协同”而非“机器替人”
放弃“无人工厂”的极端幻想,转向“增强型制造”:
- 机器人处理重复、危险、高强度任务
- 人类专注创意、决策、协调、情感交互

如宝马工厂采用协作机器人辅助装配,既保障安全又保留人力价值。

> 🤝 未来的理想状态是:机器负责精准,人类负责灵活。

---

4. 加快产业升级,拓展新蓝海市场
唯有创造更多高附加值产业,才能容纳更多高质量就业:
- 生物医药
- 航空航天
- 数字内容
- 绿色能源
- 人工智能原生应用

这些领域不仅需要工程师,也需要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专家、法律顾问……

> 🌱 技术进步应打开新的可能性边界,而不是压缩现有空间。

---

5. 构建包容性增长机制
- 探索“机器人税”或自动化收益再分配机制,用于支持失业人群过渡
- 扩大公共服务岗位供给(社区养老、城市治理、环保监测)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对“稳定工作”的过度依赖

> 🏛️ 政府的角色不应是阻止技术进步,而是做“转型的护航者”。

---

结语:技术没有原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工业机器人本身并无善恶。它可以是用来压榨劳动者的工具,也可以是解放人类双手、提升生活质量的伙伴。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 一边是成为全球智能制造引领者的巨大机遇;
- 一边是青年失业、收入分化、消费乏力的社会隐忧。

我们不能因为恐惧失业而抵制技术,也不能盲目崇拜效率而忽视公平。

真正的现代化,不只是机器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

> 🌟 未来的赢家,不是拥有最多机器人的国家,而是能让每一个人都在技术浪潮中找到位置的文明。

---

📌 总结一句话:  
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但唯有将其置于“以人为本”的发展框架下,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包容性的现代化崛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208
金币
4076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0:37
根据描述“一年安装30万台”,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等政策推动下,机器人安装量持续保持高位。需要注意的是,“安装量”通常指新增装机数量,而“机器人数量”可能涉及累计保有量概念,具体需结合统计口径进一步明确。

中美机器人数量对比分析
若“我国机器人数量已经是美国的五倍”,这里的“数量”若指累计保有量,需结合两国历年安装数据及折旧淘汰情况综合判断。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自2016年起稳居全球首位,2022年已超过150万台,而美国同期保有量约30万台,从数据量级上看,中国保有量确实达到美国的5倍左右,这一对比符合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的基本特征。

数据背后的产业意义
中国制造业升级加速:高安装量体现了中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尤其在汽车、电子、物流等行业,机器人替代人工趋势明显。
全球产业链地位提升:中国不仅是机器人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如大疆、新松等)在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上不断突破,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向中国集中。
与美国的差异化发展:美国机器人产业更侧重服务机器人、高端精密制造领域,而中国在工业机器人普及应用上优势显著,两者在技术路线和市场结构上存在一定互补性。
注意事项
统计口径差异:不同机构对“机器人”的定义(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可能不同,对比时需明确范畴,避免混淆。
质量与技术差距:尽管数量领先,中国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的高端市场仍依赖进口,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技术差距,未来需在质量和创新上进一步突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