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65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明显下降,尤其是血糖调节能力。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早晨起床的几个小动作,就可能对血糖产生很大影响。
尤其是老年人,早起血糖往往比平时高,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早晨血糖飙升的情况,医学上称为“黎明现象”。
近期一些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有30%的人存在早晨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这些血糖波动,如果不注意管理,长期下来容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总的来说,早起的几个行为,对血糖影响比想象中大得多。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空腹剧烈运动。不少老年人喜欢早上锻炼,觉得运动对健康有益,其实如果血糖不稳,空腹做剧烈运动风险很高。
数据表明,空腹高强度运动会让血糖短时间升高或者过度下降,尤其是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人群。
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快走或跑步,餐后血糖比不运动的人高出约15%到20%,还可能伴随心悸、头晕甚至跌倒的风险。
因此,对于65岁以上的人来说,早晨运动应选择轻度拉伸、慢走或缓步活动,同时最好在吃过一点食物后再动。

其次是过早空腹喝浓茶或咖啡。很多人习惯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杯浓茶或者咖啡,殊不知这种做法对血糖波动不小。
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和茶碱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糖短时间升高。近来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发现,空腹喝浓茶或咖啡的人,早晨血糖峰值比不喝的人高约12%,而且部分人还会出现心慌、轻度胃部不适。
总而言之,早晨喝饮品最好选择温开水或淡茶,至少要空腹后半小时再喝浓茶、咖啡,避免血糖被“拉高”。

第三点就是早起大量进食高糖高碳水食物。早餐是老年人补充能量的重要一餐,但近来观察显示,不少人早晨喜欢吃甜面包、油条、糖粥等高碳水食物,一次性大量摄入会让血糖在短时间内飙升,尤其是空腹血糖本来就偏高的人。
研究数据显示,65岁以上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早餐吃高糖食物后两小时血糖平均比正常早餐高出约25%,并且血糖回落慢,容易在上午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因此,早餐应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例如全麦面包、燕麦、鸡蛋和豆制品,既能提供能量,又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早晨盲目用药或调节血糖。有些老年人习惯早起就调整药量或自行加减胰岛素,殊不知这样风险很大。
血糖调节需要根据前一天晚餐、夜间血糖和早晨血糖情况综合判断,盲目操作容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交替。
临床数据显示,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的人因为早晨自行调整药物而导致血糖异常波动,轻者头晕、乏力,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或摔伤。
因此,药物调整应遵医嘱,同时配合饮食和监测血糖。换句话说,早晨血糖管理需要谨慎,不能凭感觉操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比如,早晨血糖本来就有波动,如果同时精神紧张、突然受寒或起夜频繁,血糖可能更加不稳。
尤其是老年人夜间睡眠不够或睡眠质量差,早起血糖容易出现异常。另一方面,如果早晨连续出现血糖高的情况,应及时记录并向医生反馈,必要时调整饮食结构或药物方案。
近来的数据显示,早晨血糖控制得好的老年人,白天血糖稳定性高出约18%,这说明早起管理真的非常关键。

总而言之,过了65岁,早起血糖管理需要牢记“4不做”:不要空腹剧烈运动,不要空腹喝浓茶或咖啡,不要早起大量吃高糖高碳水食物,不要盲目调整药物。
同时,要注意早餐搭配低升糖指数食物,保持适度运动,监测血糖,关注睡眠和精神状态。换句话说,血糖和早晨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血糖波动甚至带来身体风险。
在笔者看来,很多老年人对早晨血糖不太重视,总觉得没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早晨血糖的高低往往预示着全天血糖的波动趋势,如果忽略,就可能积累成慢性并发症风险。
总的来说,科学安排早晨生活习惯,比起单纯依靠药物,更能起到稳定血糖、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作用。换句话说,过了65岁的人,早晨的几个小动作,关系到血糖管理的大局,这点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