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活”起来[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523
金币
670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99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8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46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当科技浪潮与文艺创作深度交融,“科技艺术”不仅成为拓展文艺边界的新引擎,更成为承载、活化、传播中国文化记忆的新载体。
  最近5年,我和团队有幸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国家级文化盛典以及多个重大文旅项目。我们深有感触,科技与艺术融合激活了文化记忆,激发了文艺创作创新活力,提升了文艺原创能力。
  国家战略是“科技+艺术+文化记忆”的融合方向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科技艺术赋能文化记忆的代表作。我带领的数字视效团队深度参与全流程数字创意整合设计,以精准技术落地前沿艺术构想。从倒计时环节“二十四节气”的数字化呈现,到“冰雪五环”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营造,再到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微火火炬”,我们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可演绎的视觉语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耦合。
  这场开幕式引发全民热议与全球赞誉,印证了当前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刻转变: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全面迈向追求深度参与的“沉浸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探索更承载着“文化出海”的使命——以国际通用的科技与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可感可触”为科技艺术带来感染力
  中国文化记忆凝结于历史事件、传统美学与民俗风情之中。科技艺术要避免“炫技式创新”,真正触达人心、引发共情,需要扎根我们的文化记忆。
  从文旅项目《寻迹洛神赋》中翩跹的洛神意象,到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对长征精神的数字化诠释,再到沉浸剧场“寻迹炎帝神农”,这些年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科技艺术的感染力,在于“数字手段让文化记忆可感可触”。
  对文化记忆的活化与重构,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寻迹洛神赋》已带领超60万人次观众领略古都洛阳的文化魅力。该项目并未简单复刻古籍,而是以数字影像还原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姿态,借历代文人墨客的视角构建洛阳的市井烟火气。游客置身其中,既能欣赏光影变幻之美,更能共鸣传统文化蕴含的“美”与“情”。
  《寻迹洛神赋》的创作启示我们,要主动成为“文化记忆挖掘者”,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访谈非遗传承人,将散落的文化碎片转化为可数字化、艺术化的创作素材,科技艺术创作才能“有源可溯、有魂可依”。扎根文化沃土,作品才可能饱含文化温度。
  典籍文物中的记忆“浸润”当代生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文化记忆活化提供了全新工具,人工智能、VR、AR、数字投影等技术,正打破“过去与现在”“静态与动态”“线下与线上”的边界,让沉睡在典籍、文物中的文化记忆“走出来”,融入当代生活。
  科技艺术构建“沉浸式场域”,让观众作为“参与者”置身文化记忆场景之中。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摒弃传统陈列模式,运用数字技术还原长征中的典型场景:动态投影与实景模拟再现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数字沙盘呈现红军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配合音效与光影设计,让观众在70分钟内“重走长征路”。截至目前,已有170万人次观众在艺术馆里,亲历红军过草地、渡赤水的艰辛,长征精神被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深刻记忆。
  “时空场景”与“自然场景”结合,拓展文化记忆的体验维度。楚韵时空剧场的“楚风号”,以长江为天然画轴、游船为移动载体,楚文化“凤凰”图腾融入船体设计,霓虹灯光勾勒出“御风巡江”的独特气韵。剧场内部以《离骚》《九歌》为文化内核,借助水墨投影、AI机械臂、沉浸式音响等技术,打造四幕主秀“羽梦千年”。观众乘船欣赏三峡美景的同时,仿佛“穿越”至战国末年寻找“凤鸟神迹”,实现文化记忆与地域生态的深度共鸣。
  数字艺术还让文化记忆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我和团队打造的“悠栽逛中轴”项目,通过设计创意数字IP形象“悠栽仔”,联动线上线下场景,让参与者以“City Walk”的方式,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活力。这类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文化记忆的微型体验装置,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让文化魅力持续“浸润”日常生活。
  我们切身感受到,文化记忆活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文旅与百业跨界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科技艺术的赋能作用。政府搭建平台、社会营造氛围、文艺工作者创新实践,将“共创”出更多有文化、有温度、有创新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化记忆活在当下、走向世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021
金币
46710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51
科技艺术与文化记忆的融合

科技艺术在国家级文化盛典中的应用

科技艺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拓展文艺边界的新兴力量。特别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国家级文化盛典中,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激活了文化记忆,还激发了文艺创作的创新活力,提升了文艺原创能力。开幕式作为科技艺术赋能文化记忆的代表作,通过数字视效团队的深度参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耦合,实现了从抽象文化符号到可交互、可演绎的视觉语言的转化。

科技艺术的感染力与文化记忆的活化

科技艺术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源于数字手段让文化记忆变得可感可触。例如,文旅项目《寻迹洛神赋》通过数字影像还原洛神的优雅姿态,让游客在欣赏光影之美的同时,共鸣传统文化中的“美”与“情”。这类项目不仅复刻古籍,而是深入挖掘文化记忆,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创作,使得作品饱含文化温度。

科技艺术在文化记忆传播中的作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文化记忆的活化提供了全新工具,如人工智能、VR、AR、数字投影等技术,这些技术打破了过去与现在、静态与动态、线下与线上之间的边界。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通过数字技术还原长征中的典型场景,让观众在70分钟内“重走长征路”,亲历红军的艰辛历程,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深刻记忆。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拓展了文化记忆的体验维度。

科技艺术与文化记忆的未来展望

科技艺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它在文化记忆活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文旅与百业跨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社会和文艺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创新实践,共同创造更多有文化、有温度、有创新的优秀作品。通过科技艺术的赋能,中国文化记忆不仅能够活在当下,还能够走向世界,让全球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208
金币
4076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0:38
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的“活化”是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传承的转变。以下是基于最新实践的核心路径与案例:

一、科技艺术赋能文化记忆的三大路径
沉浸式体验重构历史场景

长征精神数字化: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运用动态投影、数字沙盘还原雪山草地场景,观众在70分钟内“重走长征路”,累计体验人次超170万2。
楚文化活化:长江游船“楚风号”结合水墨投影、AI机械臂,以《离骚》为内核打造“羽梦千年”剧场,实现自然景观与文化符号的共生2。
赫哲族非遗互动:同江数字体验馆通过AR技术模拟狗拉雪橇、冰面捕鱼,游客可定制鱼皮纹样文创产品,年接待量超60万人次3。
数字技术破解保护与传播难题

文物“基因库”建设: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扫描瓷片成分与纹样,建立数据化“基因库”,支持公众在线组合传统纹样设计个性化产品12。
濒危文化抢救:敦煌研究院积累300TB数字资源,通过高精度扫描留存壁画细节;巴黎圣母院火灾后依托3D建模启动数字化重建1210。
建筑遗产“可触摸”:湖南大学团队用三维建模还原岳阳楼构件,未来计划开发沉浸式历史场景系统,动态呈现历代楼宇变迁4。
跨界融合激活文化创新

冬奥会文化符号转译:开幕式将“二十四节气”转化为数字倒计时,“微火火炬”以视觉语言重构奥林匹克精神,实现全球文化共鸣12。
非遗文旅产业化:《寻迹洛神赋》用数字影像演绎“翩若惊鸿”的洛神姿态,带动洛阳文旅消费;长沙马栏山项目融合汉服体验与数字汉生活剧场,成为文旅新地标29。
二、关键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类型    应用案例    核心价值
AR/VR交互    同江赫哲族冰镩凿冰触感模拟3    实现“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
数字孪生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小程序8    构建文化遗产虚拟时空复刻
区块链存证    三星堆文物数字身份认证10    保障文化记忆真实性与溯源
AI+大数据分析    敦煌壁画智能修复与风格演化研究10    提升保护效率与学术价值挖掘
三、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避免“技术空心化”
警惕纯炫技式创新,如赫哲族项目强调操作简化与适老化设计,配备人工讲解员弥补数字鸿沟3。
尊重文化主体性
非遗数字化需深度访谈传承人(如《寻迹洛神赋》团队),确保符号转译不偏离文化内核2。
数据主权与隐私保护
建立分级授权机制(如巴黎圣母院扫描数据限科研使用),平衡开放共享与安全边界12。
四、未来方向:构建“数字记忆生态”
元宇宙场景延伸
敦煌“数字藏经洞”上线3D文物展厅,观众可参与洞窟开凿、文献流散全流程6。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常德河街通过抖音直播麻质画非遗工艺,线下街区日客流峰值达10万人次7。
全球协作网络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推动中意专家共建技术标准,促进“数字敦煌”等案例全球共享12。
文化记忆的数字化活化需以 “技术为骨、文化为魂” :冬奥会团队提出“挖掘散落的文化碎片,使创作有源可溯”2,唯有扎根文化土壤的数字创新,方能承载千年文明走向未来。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