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复旦大学的里程碑突破
一、成果概述
2025年10月8日,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重大成果,成功研发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这一突破攻克了二维信息器件工程化的核心难题,为新一代存储技术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标志着二维电子器件从“实验室原型”迈入“功能芯片”阶段。123910141517
二、核心技术:“破晓”与CMOS的深度融合
该芯片的核心是**“破晓(PoX)”二维闪存原型器件与硅基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融合:
“破晓”前期成果:2025年4月,团队研发的“破晓”二维闪存原型实现了400皮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迄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解决了“速度与非易失性无法兼顾”的底层问题。1234568121417
混合架构设计:将“破晓”二维存储核心与成熟硅基CMOS控制电路结合,形成“二维模块+CMOS控制电路+微米尺度通孔”的架构,既保留了二维材料的高速特性,又利用了CMOS工艺的成熟产业链。910141517
三、解决的关键难题:二维材料与CMOS的高良率集成
二维半导体材料(厚度仅1-3个原子)与硅基CMOS电路(表面微观起伏显著,如同“微缩城市”)的集成是工程化的核心挑战。团队通过**“模块化分离+高密度互连”**方案解决了这一问题:
分离制造:将二维存储电路与CMOS控制电路分开生产;
互连集成:通过微米尺度通孔(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将两者拼接,实现原子级贴合;
良率突破:最终芯片良率达到94.3%(远超集成电路制造89%的行业基准),达到工业级量产标准。15910141517
四、性能与工程化突破
该芯片是全球首个实现工程化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具备以下关键性能:
高速与非易失性兼顾:“破晓”原型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同时保持断电不丢失数据的特性;
全功能支持:支持8-bit指令操作、32-bit高速并行操作与随机寻址,满足复杂应用需求;
性能碾压传统Flash:存储速度、功耗、集成度均超越当前主流闪存技术,首次实现混合架构的工程化应用。239101415
五、应用前景:AI时代的标准存储方案
团队认为,该技术有望颠覆传统存储器体系,用“通用型存储器”取代当前的“多级分层存储架构”(如缓存-内存-闪存的层级),为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提供更高速、更低能耗的数据支撑:
解决AI瓶颈:AI大模型需要每秒上亿次的存储访问,传统闪存的速度(比芯片慢10万倍)是关键瓶颈,而二维-硅基混合闪存的高速特性正好匹配这一需求;
替代多级存储:通过高速、低功耗的通用型存储,消除“缓存-内存-闪存”的层级差异,提升数据存取效率。11121417
六、下一步计划:加速产业化
团队计划3-5年内将芯片容量提升至兆量级(百万级),之后交付产业界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融入现有CMOS产线,大幅压缩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时间(传统硅基CPU从原型到产品用了24年,而该技术通过混合架构大幅缩短)。1312141517
总结
复旦大学的这一突破,不仅是二维电子器件工程化的里程碑,更为AI时代的存储技术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通过“从10到0”的倒推思路(从应用出发设计技术路径),团队成功将前沿材料与成熟工艺结合,为新一代颠覆性器件的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未来,二维-硅基混合闪存有望成为“AI时代的标准存储方案”,推动信息技术迈入全新高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