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35岁女生,独居上海350㎡:每天与自己相处,太快乐了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165
金币
40706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29
地上一层会客、餐厅区域和朋友一起外出划船
绘画创作中的状态改造后的空间地下一层为工作室职住一体的空间形态
作品《新来者,信使》系列
墙面上挂着《在阳光下随风飘荡》系列作品
以父亲为灵感创作的《长寿壶》系列香港个展《石榴》
朱家角水乡自然的生态状态左:和朋友一起打八段锦;右:在面包窑烤面包

90后山西女孩赵玉,
租房独居已近10年,
去年,她从上海市区搬到郊区朱家角,
租下了一个350平的毛坯房改造。
赵玉是艺术家,
她把地下改成工作室,地上三层是家,
生活、工作全在一栋屋子里解决。
尽量保留房子原本的格局和白墙,
把近100件作品慢慢搬入,
形成独特的氛围。


今年已经35岁的她,
一人一猫,生活得惬意、自在,
不为年龄、婚恋焦虑。
周边便是古镇水乡,
平日创作、划船、打太极,
一个人生活得丰富多彩。


8月底,一条来到朱家角跟随她
体验了一天她的独居生活。
“这样的状态让我能在创作和生活中保持自由度,
和自己相处,真实地生活,
女性独居不再是因为孤单或无奈,
而是作为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



我今年35岁,从毕业后工作、去法国巴黎学习艺术,又回到上海,独居差不多有10年了。
现在我和我的猫“爱因斯坦”,住在一起。住在市区的时候,人就像永动机一样,是被推着走的,上海的口罩期是一个契机,让我思考是不是应该暂停一下。


搬到朱家角,空间更大了,350平。它本来是一个毛坯,原始空间结构感清晰,挑高让室内光线非常充足,另一侧对着大片的绿树,很舒心。2022年底,我租下这里,“住”跟工作室放在一起,改造尽可能地低成本。
这个毛坯房本身就是一个空的容器,尽量保留它原本的格局以及简单的白墙,自己创作的东西慢慢加入到这个空间,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氛围。


地下有一层,上面有三层。地下比较野生一点,可以挥洒颜料,喷漆,综合材料、雕塑能够在地下完成。
地上几层,通体是木地板,比较温馨。一楼主要是餐厅和厨房,朋友来了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以及做一些案头工作。二楼也会有一些小的作品呈现,三楼可以满足日常休息。


以前的工作和生活是切割的,工作在工作室,生活在住所,但现在它们是重叠的。“职住一体”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在这边喝茶,可能走个两米就到了要创作的地方,可以快速地进入到工作的状态。
空间的氛围,随着我的居住、使用以及作品的气息慢慢呈现出来。
我大部分学业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国外,但是无论是在国外呆多久,对于故乡故土,会在创作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的。


走廊通道里这件作品是“新来者信使系列”,它像是从墙壁里生长出来的,有一种像岩壁画一样的状态。我是山西人,在山西有很多古迹壁画,我希望用一种雕塑结合壁画的形式呈现。


客厅墙上挂的是《海洋战袍》,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战袍造型,象征着远行,一种不断地前进的状态。我工作台前面,另外一件《在阳光下随风飘荡-石榴园》,来源于我每次走到上海的里弄,晾衣杆伸出来,衣服挂在上面,你会想象说它被阳光暴晒以及风吹起的那种状态。



我小时候家里人其实都很忙,独处的时间、空间挺多的,大人会给我买一些简笔画,后来去参加超市举办的画画比赛,稀里糊涂得奖了,500块钱的代金券。
那个时候10岁,就想说以后是不是可以一直画画,后来去央美进修,再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但是我爸一直觉得画画作为兴趣爱好就可以了,他总觉得艺术家要饿死。




在巴黎学习时期
最早被家里安排着,我还跟着我表姐去售楼公司“学习”,每天穿着白衬衫、工装裙,口干舌燥地讲解沙盘、带客户去工地看房。我爸以为我会就此放弃,但后面我自己跟朋友借了一些钱,去上海学法语,再到巴黎美院学习,就很坚定要做这行。



我书架上两个金色的壶的作品,是古希腊的陶罐器型和中药壶的一个嫁接,做这个也是跟我爸有关。其实我和我爸是互相关心的,只是有时候他不懂我的想法,我也不理解他的思维。
我父母每年会来上海一个月左右看我,有一次我下楼就闻到一股非常浓烈的中药的味道,我发现他在院子里面煮中药,一方面会觉得很心疼他,一方面中药味很强烈地勾起家庭的记忆,好像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在中药的味道里面溶解了,甚至有一种疗愈。我还做了一些陶瓷碎片的小物件,碎片上面其实是中药药方。


当时我在香港做了个展叫《石榴》,灵感是来自于我姥爷,我小时候基本上是姥姥姥爷带大的,他们当时有个院子种了石榴树和无花果树。每次我过去,我姥爷的妈妈都会叫我去到她的厢房,她有一个嫁妆箱,她会把那个打开,拿出她保存好的最大的石榴给我。
在巴黎留学的时候,我一看到石榴和无花果,就会想起童年那个场景。我的作品里,也常有石榴的元素。


左:朱家角的住所;右:法国巴黎期间住的阁楼


10年间我租过挺多房子。在巴黎学习的时候住在一个二十几平的阁楼,其实是奥斯曼建筑时期的保姆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个很小的书桌。
我在上海的梧桐区也曾短暂地住过,但是它是亭子间,我当时住在夹层——二楼半。快递小哥来送快递,他就喊,“二楼半的快递”,你会觉得说你好像是这里的居民,其实也不是这里的居民。


人和空间的相处,关系是需要时间的,你需要适应它,一个空间就像户外的杂草一样,它都是有生命力的。
朱家角古镇这里本身是水乡,都是自然的状态,人和狗的比例差不多是1:1,大家都很松弛,穿得很随意。搬到这里后,骑一个小电驴或者骑个自行车就可以去买菜,很有烟火气,接地气。


创作以外,现在我还喜欢跟朋友出去划船,去附近的面包窑学烘培,偶尔还去打一下八段锦,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放松下来后,我开始尝试“用生活去校准创作,而不是被创作绑架”。


我没有办法想象我每天 朝九晚五,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同一件工作,我也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很多时候,试着让自己去做一些减法,会更加地聚焦于自己在做的事情,更加专注地去完成一些创作。


独居10年,我可以自主决定空间的氛围与秩序,它给了我一种和自己长时间对话的机会,让创作与生活彼此滋养。更自由地安排生活,不被外界过多的期待或传统框架所束缚,不必证明给别人看,而是和自己相处,真实地生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165
金币
40706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37
35岁女性艺术家赵玉在上海朱家角独居350㎡毛坯改造空间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现代独立女性对自由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以下结合多篇报道进行结构化分析:

一、居住空间与改造理念
职住一体的开放性设计

租用350㎡毛坯房,保留原始结构,通过低成本改造实现“职住一体”:地下层为综合材料工作室(雕塑、喷漆创作),地上三层分别为餐厨区、作品展示区及休息区。
空间以白墙和木地板为基底,作品自然融入环境,形成独特氛围。例如走廊通道的《新来者,信使》系列雕塑,从墙壁“生长”出岩壁画质感,呼应山西古迹文化。
功能分区的自由流动

厨房与客厅无隔断,创作区与生活区重叠,实现“喝茶走两步即进入工作状态”的高效切换。
挑高结构与大面积绿树景观窗,强化自然光线与舒心视野,提升独居舒适度。
二、独居生活的核心体验
自我对话的深度自由

10年独居经历(含巴黎20㎡阁楼、上海亭子间)让她摆脱传统框架,专注内在需求:“不必证明给别人看,真实地与自己相处”。
日常节奏由自我主导,如清晨绘画、深夜创作,猫“爱因斯坦”是唯一陪伴者。
创作与生活的相互滋养

作品融入个人记忆:如中药壶造型陶罐(呼应父亲煮中药的疗愈场景)、石榴元素雕塑(纪念姥爷的童年温情)。
独居提供创作自由度,拒绝商业妥协,保持艺术纯粹性。

三、社会意义的延伸
挑战传统婚恋叙事
主动选择独居非因“孤单无奈”,而是自我价值确认。对比深圳逃婚女性的案例,赵玉代表更成熟的独立生活范式。
低成本居住的可行性
郊区毛坯房租金低于市区,改造注重功能性而非豪华装饰,为城市独居提供新思路  类似上海45㎡小户型案例

四、独居的普适启示
空间自主权:小至35㎡公寓,大至350㎡工作室,核心是通过空间秩序建立精神秩序。
幸福源于自洽:如研究指出“独居者的幸福水平决定婚姻质量”,赵玉的状态印证了“先完整自我,再拥抱关系”的逻辑。
金句凝练:“独居是让创作与生活彼此滋养的容器,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 赵玉的实践重新定义了都市女性的幸福阈值

一、应对孤独与情绪波动
建立情感联结渠道

主动社交:加入兴趣小组/社区活动(书法、合唱团等),每周设定小目标(如与邻居打招呼)。
善用科技: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保持联系,参与线上社群讨论,减少孤立感。
宠物陪伴:养宠物可显著缓解孤独,提升生活责任感。
情绪调节技巧

正念练习:焦虑时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睡前进行“身体扫描”放松训练。
情绪日记:记录每日情绪触发事件及应对策略,增强自我觉察。
避免压抑:通过绘画、音乐或运动宣泄情绪,而非长期隐藏感受。

二、构建结构化生活节奏
时间管理策略
番茄工作法:将任务拆解为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避免拖延。
每日小确幸打卡:记录3件愉悦小事(如学会新菜、完成运动),强化成就感

环境与习惯优化
规律作息:固定睡眠/起床时间,减少熬夜;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
空间分区:划分工作、休闲区域,减少环境混乱引发的焦虑。

三、预防与干预心理风险
健康监测与干预
定期筛查:社区提供心理健康筛查服务,独居老人可参与免费评估。
专业支持:若持续情绪低落/失眠超2周,寻求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功能维护

脑力训练:参与益智游戏(如拼图、围棋)、学习新技能(手机摄影、语言)。
记忆辅助:使用便利贴、电子提醒工具记录日常事项。

四、特殊群体针对性建议
老年人:
通过社区“结对帮扶”计划,与志愿者建立定期探访关系。
参加适老化活动(健康讲座、园艺疗愈),重建社交圈。

年轻独居者:
设立“断联时间”:每日预留30分钟远离手机,专注爱好(阅读/手工)。
避免“社交完美主义”:从微小互动开始(如咖啡店闲聊),降低社交压力。
⚠️ 需警惕的误区

误区    正确做法
独居=失败    独居是生活方式选择,可追求自我成长
依赖药物/酒精缓解情绪    优先采用运动、冥想等非药物干预
回避所有社交活动    逐步增加低强度社交(如兴趣小组)
案例参考:北京什刹海街道通过“心理服务中心+志愿者结对”,帮助独居老人王琪从抑郁中恢复,后其成为社区志愿者骨干。

独居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通过主动调适可转化为滋养内心的生活方式。若长期陷入情绪困境,请及时联系心理热线或社区支持中心获取专业帮助。

🛡️ 先说结论:
独居女性需结合物理防护(智能设备)、行为习惯(隐私管理)和心理准备(危机意识)三方面提升安全感,例如安装智能门锁、避免泄露住址、随身携带防狼喷雾等。

🔐 安全防护措施分类解析
1. 居住环境优化
选址优先级:选择24小时安保小区,观察周边是否有便利店、监控等安全设施 。
门窗升级:更换C级锁芯防盗门,加装防撬钢条;窗户使用航空级铝材+多点锁芯设计 。
社区关系:与邻居建立基础信任,遇事可请求帮助 。
2
. 智能设备清单
设备类型    功能优势    价格参考
智能门锁    3D人脸识别、防撬报警、远程监控    1000-3000元

智能猫眼    140°广角摄像头、陌生人逗留抓拍    200-500元
门窗传感器    开启即推送警报、蓝牙联动手机    50-100元/个
防盗报警器    声光震慑、远程通知    100-200元

3. 日常行为准则
隐私保护:网购地址用代收点,社交平台不公开住址;快递包装撕毁个人信息 。
自卫工具:随身携带防狼喷雾(需定期更换)、高分贝报警器 。
习惯细节:晚归时提前联系亲友,电梯内站在按钮旁观察异常

4. 心理与技能储备
防身课程:学习基础格斗技巧(如挣脱、要害击打)。
模拟演练:定期测试报警设备,熟悉逃生路线 。

优先安装智能门锁+猫眼组合(性价比高选TCL/小米);
养成“进门反锁+门窗传感器开启”习惯;
加入社区互助群,掌握周边安全资源。

一、首选风格推荐
意式极简

特点:线条干净利落,材质以天然石材、皮革为主,低饱和度色彩(灰白、米棕)。
适配性:超大空间需搭配高品质家具(如弧形沙发、大理石茶几)和定制灯光设计,避免空洞感。
新中式

核心要素:
布局:中轴对称,屏风/博古架分隔功能区。
材质:深色红木家具+浅色墙面(米白、浅灰),局部点缀山水画、瓷器。
注意:层高不足慎用复杂雕花,可选简化榫卯结构。
优雅法式/轻法式

设计点:石膏线雕花、拱形门、复古灯具,主色调奶油白+金属色。
优势:兼顾浪漫与开阔感,适合采光好的户型。
现代简约(进阶版)

关键:
用整墙收纳柜隐藏杂物,保持视觉平整。
黑白灰基调需穿插暖色(橙棕沙发、木饰面)和绿植,避免冷峻。

二、慎选风格与避坑指南
奶油风/原木风:
问题:软萌色调+纤细家具易显轻飘,大空间缺乏支撑点。
替代方案:局部使用(如儿童房),搭配深色框架平衡

欧式古典:

风险:雕花、水晶灯成本高昂(预算不足易翻车),且需层高>3米。
纯黑白灰极简:

硬伤:冷感强烈,像"展厅";必须配合专业无主灯设计。
三、空间优化核心原则
功能分区:

动静分离(客厅/餐厅→动区;卧室/书房→静区)。
利用吧台、地毯视觉分隔,避免砌墙。
层次感营造:

挑高客厅:叠加吊灯+落地画+高绿植。
材质碰撞:皮质沙发+岩板背景墙,木地板+金属边几。
色彩与灯光:

中性主色(白/灰/米)占70%,点缀色(橙/蓝)占30%。
重点区域(餐桌、玄关)用射灯,走廊装感应灯带。
四、决策建议
>200㎡户型:优选意式极简或新中式,凸显气场。
预算有限:现代简约+局部石材/木饰面,控制成本。
采光较弱:法式+浅色墙+镜面元素,提升亮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926
金币
466219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7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6:41
赵玉的艺术生活与独居哲学

赵玉,一位90后的山西女孩,已经在租房独居的生活中度过了近十年。去年,她从上海市区搬到了郊区的朱家角,租下了一个350平方米的毛坯房进行改造。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将地下室改造成工作室,地上三层则作为生活空间,实现了“职住一体”的生活方式。

生活与创作的融合

赵玉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同一栋房子里进行,这种“职住一体”的模式让她能够更高效地切换状态。地下一层作为工作室,可以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地上一层则是会客和餐厅区域,朋友来访时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二楼展示一些小型作品,三楼则是休息区。

创作灵感与故乡情怀

赵玉的作品深受故乡文化的影响。例如,《新来者,信使》系列作品采用了雕塑结合壁画的形式,灵感来源于山西的古迹壁画。《在阳光下随风飘荡-石榴园》则源于她在上海市区生活的观察和回忆。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她对故乡的情感纽带。

家庭与个人成长

赵玉的家庭背景对她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父亲起初并不支持她成为艺术家,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到巴黎美术学院深造。她的作品《长寿壶》系列正是为了纪念父亲,通过古希腊陶罐器型和中药壶的结合,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情感。

独居生活的意义

赵玉认为,独居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孤独或无奈,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她在朱家角的生活充满了自由和创造力,没有被外界过多的期待或传统框架所束缚。她通过独居生活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方式,真实地生活,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表达自我。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朱家角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为赵玉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她经常与朋友一起划船、打八段锦、烤面包等,享受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让她更加放松,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艺术创作。

结语

赵玉的故事展示了现代女性如何通过独居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和艺术追求。她的生活哲学和创作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由。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