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2回复

[猎奇]清朝亲王和郡王的区别有多大?别说每年俸禄,连妾室数量都比不了[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523
金币
670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99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8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11) —

清朝王爷分级可不是摆样子,也有鄙视链:亲王是“皇族头牌”,郡王则像被压了价的“亲戚”。王府门钉、仪仗、福晋数量全是讲究,差一级,生活品质掉三成。
一个年入万两银,一个连妾室都得批条批准?这事,说出来都寒碜!

同是“王”,凭什么你家饭桌比我大?
清朝讲究身份,讲得不是一般的认真,是咬文嚼字都不带犹豫的认真。“亲王”两个字,含金量那可不是郡王能比的。
早在清太祖打下江山那会儿,儿子多、封号也多。到了皇太极继位,皇族分封制度定得那叫一个详细:“亲王”最高,直接跻身于皇帝之下;“郡王”虽也叫王,实际上是次一等的存在。
从俸禄说起——亲王每年有银子1万两、粮食5000石;郡王呢?只有4000两银子、2000石粮食。光这笔账一摆出来,穷亲戚一眼就能认出来哪个是“阔亲王”,哪个是“寒郡王”。

可别小瞧这点粮银,清朝的5000石粮食,按每石大约100斤计,那就是50万斤粮,放今天市场价,一斤两块都保守了。这一来一去,亲王一年吃喝用度就是百万量级的开销,郡王那点份额,只能算是“够活”而已。
再来看门面——亲王府上的门钉,是横七竖九,一共63颗;郡王呢,待遇降低一个等级,用的是七七四十九。门钉不是钉子,是等级制度的“标尺”,每颗都是面子。
就连府里的“妾室”数量也得分个三六九等。清代有严格规定,亲王最多可纳妾十六人,郡王只能八人。
最让人脸红的还得说这“骑射考试”。宗室子弟要授爵前,必须考三项——骑马、射箭、国语(即满语)。不合格的,哪怕你是亲王之子,也只能降等封爵。

比如一个亲王的儿子,按规定本应封郡王,但若考试成绩平平,只能做个贝勒,若差到不行,直接发配做不入八分辅国公——名义上是个“王”,实则俸禄待遇都削到谷底。
整个体系,就是一座刻意打造的“阶层金字塔”。一旦掉队,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地位、待遇全面缩水。而这正是清朝统治者维持秩序的“稳定之术”——等级永不混乱,人人必须认命。帽子戴铁的才是爷,别人都是临时工
说到清朝王爷们的命运,那就得提“铁帽子王”这顶帽子——世袭罔替,皇帝不敢动,官员惹不起。
这“世袭罔替”有多香?别的王爷传到儿孙,爵位越传越低。从亲王传到郡王、贝勒,再到镇国公、辅国公,不出五代,王爵基本“断崖式”蒸发。
而铁帽子王呢?哪怕犯错,最多撤人不撤爵,由支脉承袭,帽子照样铁打的。

最早的铁帽子,当属礼亲王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为清初征战立下大功,开国功臣中的“王牌”。因其拥立皇太极有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后代可不降爵、直接世袭。
时间一晃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下旨恢复“礼亲王”的封号,至此其后代接续封袭十三代不变,堪称王爵中的“祖宗班底”。
再来一位“硬汉王”——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位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崇德元年以征蒙古功绩被封。在满清早期,郑亲王府的地位比一般亲王还高,一度位列朝会之首。
这些王爷的“铁帽子”,不只体现在俸禄和权势上。就说在北京的王府地段,铁帽子王府多数分布在紫禁城周边的“皇城根儿”,如恭亲王府、肃亲王府。

除了位置好,王府的建筑规模、雕梁画栋的程度,也远超一般郡王、贝勒。别的王爷,王府再豪华,也就是代代临时工。
皇帝高兴了你还能住,皇帝不乐意,立马换人。可铁帽子王?就算当代王爷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爵位依旧风风光光传下去,这才叫“血统决定命运”。
这些铁帽子王中还有“战功型”和“血统型”两类。比如克勤郡王岳托、肃亲王豪格,一个靠打仗,一个靠血缘,结果都得了铁帽子。
这说明,清初封王制度,不仅讲血统,更讲军功,是统治集团“笼络人心”的一部分。这套制度的核心在于:用特殊待遇维持宗室忠诚。

你那根红带子,注定走不进黄带的世界
再看更底层的清朝皇族——所谓“觉罗”与“宗室”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制度化血缘隔离”。
只要你跟显祖宣皇帝沾边,就算是一条小支也算“宗室”,能系黄带子,拥有“高贵血统”认证。
觉罗则是“旁系出身”,如舒尔哈齐后代,属于“觉罗”一族,系的是红带子。红带不代表光荣,只代表你还有点“皇室边缘光环”。在清律里,这两种人地位是天差地别。

举个清律里的例子:如果一个普通人和别人打架,不成伤最多杖责20。但若你打的是系黄带的宗室,即便对方没受伤,你也要杖责六十,外加徒刑一年。
而最“扎心”的还不是刑律,而是封号——宗室有爵、无爵之分,封了王、公的为“有爵宗室”,其余则是“闲散宗室”,享受的仅是名义上的尊荣,实则穷得要命。
乾隆朝之后,大量宗室子弟已被削到连封爵资格都没有,只能靠俸禄混饭吃。比如 “奉恩将军”年俸只有银两数百,连城里一套房都买不起,许多闲散宗室只能靠借债度日。
而他们生活的区域,也早已从皇城核心迁至外围——从原本的皇城内府搬到了今日东城、西城边缘地带。住的是简陋王府改建成的“院落”,最多三进小院,连个“八旗大炕”都凑不出。

这些红带子们,见到黄带子,得毕恭毕敬。哪怕同样出身皇族,一条腰带就能拦住你一辈子。“黄上红下”的穿戴制度,就是最直白的阶级线。
清朝后期,有些觉罗为了翻身,不惜砸钱买官、拉关系,就是为了争取一个“爵外之位”——哪怕做个“奉恩辅国公”,也算有个说法。但制度写死的东西,再多挣扎也难破天。
这才是真正的清朝——哪怕你头顶皇姓,也要认命看带子。红带者,不得僭越黄带,门槛之内,等级森严,寸步难行。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5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208
金币
4076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03
清朝亲王与郡王虽同属宗室最高爵位(仅二者可称“王爷”),但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及后代特权差异显著。除俸禄差距外(亲王年俸1万两银+1万斛米,郡王仅其半),核心区别如下:

🏛️ 一、政治地位与权力
血缘亲疏

亲王:多由皇帝直系兄弟或皇子担任,血缘最近,政治话语权仅次于皇帝,常参与核心决策(如多尔衮、奕䜣)。
郡王:多为旁支宗室(如侄子、外甥),地位辅助化,极少干预朝政。
铁帽子王特权

清朝12位铁帽子王中,亲王占10位(如礼亲王代善、恭亲王奕䜣),郡王仅2位(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亲王更易获“世袭罔替”资格(爵位不降级),郡王后代多“世袭递降”。
二、生活待遇与礼制
府邸规格

项目    亲王府    郡王府
门钉数量    纵九横七,共63颗    纵九横五,共45颗
主殿(银安殿)    7间房+7个垂脊兽+月台    5间房+5个垂脊兽
占地面积    2–30万平方米(礼亲王府最大)    1–3万平方米
仪仗与服饰

亲王仪仗:绣团红罗伞+旗枪10面;郡王仅销金红罗伞+旗枪8面。
朝服纹饰: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四团行龙。
妾室数量

亲王:1位嫡福晋+最多4位侧福晋(乾隆朝定制)。
郡王:1位嫡福晋+最多3位侧福晋。
👨👦 三、后代继承与待遇
爵位世袭规则

亲王长子袭爵降为郡王,郡王长子袭爵降为贝勒。
亲王庶子最低可封奉恩镇国公(年俸700两),郡王庶子仅至奉恩辅国公(年俸500两)。
考试特权

宗室子弟需通过骑射、满语考试授爵。亲王之子考试失利可降封贝勒,郡王之子可能直接贬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 四、核心差异总结
维度    亲王    郡王
政治    决策核心,顾命大臣首选    辅助角色,远离权力中心
经济    府邸规模宏大,仪仗奢华    规制缩减,门面降级
家族    侧福晋名额多,后代起点高    妾室限制严,子孙易阶层滑落
象征    五爪金龙/63门钉/红罗伞    行龙纹/45门钉/销金伞
💡 亲王与郡王一字之差,实为血缘亲疏、权力半径、家族特权的全方位鸿沟。清朝通过严苛的礼制(琉璃瓦色、门钉数量等)将等级刻入生活细节,确保“亲王尊荣不可僭越”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021
金币
46710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22
清朝王爷分级与制度化血缘隔离

清朝的王爷分级制度不仅体现了皇族内部的等级差异,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待遇,将这种等级差异固化为一种社会秩序。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了王爷们的生活品质,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皇族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亲王与郡王的等级差异

亲王和郡王在清朝的皇族分封制度中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待遇上,还体现在生活细节和政治地位上。

经济待遇

- 亲王:每年有银子1万两、粮食5000石。
- 郡王:每年只有4000两银子、2000石粮食。

这种经济待遇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5000石粮食按每石100斤计算,就是50万斤粮,按今天的市场价计算,一斤两块都保守了。这意味着亲王一年的吃喝用度是百万量级的开销,而郡王只能算是“够活”而已。

生活细节

- 门钉:亲王府上的门钉是横七竖九,一共63颗;郡王则用七七四十九颗。门钉不仅是装饰,更是等级制度的标尺。
- 妾室数量:亲王最多可纳妾十六人,郡王只能八人。这种规定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还体现了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政治地位

宗室子弟要授爵前,必须通过骑射考试和国语(即满语)考试。不合格的,哪怕你是亲王之子,也只能降等封爵。这种制度确保了皇族内部的等级秩序,防止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铁帽子王的特殊地位

铁帽子王是清朝皇族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他们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爵位可以世代相传,不受降级的影响。

世袭罔替

- 礼亲王代善:作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为清初征战立下大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后代可不降爵、直接世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下旨恢复“礼亲王”的封号,其后代接续封袭十三代不变。
- 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崇德元年以征蒙古功绩被封。在满清早期,郑亲王府的地位比一般亲王还高,一度位列朝会之首。

地理位置与建筑规模

铁帽子王府多数分布在紫禁城周边的“皇城根儿”,如恭亲王府、肃亲王府。这些王府不仅位置好,建筑规模和雕梁画栋的程度也远超一般郡王、贝勒。这种地理和建筑上的优势进一步体现了铁帽子王的特殊地位。

制度化血缘隔离

清朝皇族内部还存在着一种制度化的血缘隔离,即“觉罗”与“宗室”的区别。

宗室

- 定义:与显祖宣皇帝沾边的皇族成员,系黄带子。
- 待遇: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可以封爵。

觉罗

- 定义:旁系出身的皇族成员,如舒尔哈齐后代,系红带子。
- 待遇: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待遇较差,无法封爵。

这种制度化的血缘隔离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还体现在法律和政治待遇上。例如,在清律中,如果一个普通人和别人打架,不成伤最多杖责20。但若你打的是系黄带的宗室,即便对方没受伤,你也要杖责六十,外加徒刑一年。

结论

清朝的王爷分级制度和制度化血缘隔离不仅体现了皇族内部的等级差异,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待遇,将这种等级差异固化为一种社会秩序。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了王爷们的生活品质,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皇族的社会地位和命运。无论是亲王、郡王还是铁帽子王,都在这种制度下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维持着清朝的统治秩序。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