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1回复

[猎奇]左良玉手握80万重兵,却不管崇祯的死活,明朝灭亡后他又痛哭不已[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692
金币
4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95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14) —

1644年,明朝的平贼将军左良玉正在九江休整。一天,一名兵士匆匆赶来,向他报告北京的战况。当兵士说出北京已经被李自成攻陷、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时,在场的所有将士都震惊不已,左良玉也忍不住痛哭流涕,为死去的崇祯皇帝哀悼。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左良玉曾多次接到崇祯皇帝的召令,要求他率军北上救援北京,但他却一直没有行动。直到崇祯皇帝死后,他才显得异常痛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左良玉迟迟不愿率军北上呢?为何他在得知崇祯死讯后,又表现得如此悲伤? 左良玉,少年时父母双亡,被叔叔收养。长大后,他参军进入官军,开始为生计而战。在随后的战斗中,他表现得非常勇敢,屡次立功,得到了大将孙承宗的赏识,成为了先锋官。随着明朝末年的战乱加剧,左良玉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尤其在1632年,他带领军队成功镇压了河南的农民起义,获得了明廷的嘉奖。

之后,左良玉开始与起义军如李自成、张献忠等对抗,经过几番交战,他逐渐成为了明朝末期的一个强大军阀。然而,1642年,他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大败,撤退到武昌并重新整顿军队,开始集结兵力,自保而不再积极出征。

这时,李自成率军北上,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深知北京的防御已经岌岌可危,于是紧急求援,让左良玉赶来增援。然而,左良玉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尽管崇祯皇帝为此不断加官进爵,试图用政治利益动摇他。这一切都无法促使左良玉出兵,直到最后,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那么,为何左良玉会选择不出兵救援北京呢?历史学者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左良玉高估了北京防线的坚固性,低估了李自成的攻势。 他认为北京的防御足够强大,而李自成的攻势可能会被拖住。因此,他选择等待崇祯皇帝对自己提出更多的政治利益,试图通过这种“讨价还价”来增强自己的权势。

第二,左良玉心知肚明崇祯皇帝的性格。 崇祯常常多疑且不自省,许多像袁崇焕这样的将领都曾因效忠而惨遭冤屈。因此,左良玉对崇祯的信任逐渐消失,害怕一旦出兵后会像之前的将领一样遭到冤枉,结果被迫承受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三,左良玉因与李自成的交战失利而失去信心。 他曾多次与李自成交战并败退,这使他对再次与李自成对抗产生了畏惧,不敢轻易行动。 而在得知崇祯皇帝战败、身亡的消息后,左良玉的痛苦也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他感到愧疚。 左良玉原本以为北京能够守住,自己可以在崇祯皇帝与自己之间讨取更高的政治资本,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李自成轻易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也选择了自杀。左良玉心知,这其中有他的责任,感到深深的愧疚。 其次,左良玉失去了重要的政治依靠。 崇祯的死让左良玉失去了支持他的大树。他的未来变得岌岌可危,失去了一个坚实的后盾,孤立无援,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后,左良玉成为众人诟病的对象。 崇祯一死,左良玉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算和内心的愧疚,还要承受外界的指责。他没有及时出兵救援,导致了帝国的崩溃,这让他成为了公众批评的焦点。

无论左良玉是否出兵,他的选择最终都陷入了“死局”。他不能阻止历史的进程,也不能避免自己为不出兵救援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无法自拔的困境,使得左良玉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角色。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10-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666
金币
480339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3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14
左良玉的矛盾抉择:为何坐视崇祯自缢却又痛哭失声?

1644年,当北京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传至九江时,左良玉的痛哭流涕与此前的按兵不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行为背后,交织着个人野心、政治算计、心理恐惧与时代悲剧,构成了明末乱局中最复杂的人物画像之一。

一、拒不勤王的三大核心原因

1. 政治博弈的投机心态
左良玉并非不想勤王,而是想以"更高代价"换取勤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帝在李自成大军压境时,多次催促左良玉北上,并以加官进爵为诱饵(如封宁南伯、赐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印)。但左良玉认为北京城防足以支撑一段时间,他希望通过拖延来迫使崇祯进一步妥协,赋予自己更大权柄。正如史料所言,他"高估了京师明军的防御能力,低估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攻坚能力",将勤王视为一场政治交易而非生死存亡之战。

2. 对崇祯帝的深刻不信任
崇祯帝以"多疑善变"著称,袁崇焕、卢象升等忠臣的悲惨下场让左良玉心有余悸。左良玉深知,一旦出兵勤王,若战败则必死无疑;即便获胜,也可能因功高震主而遭猜忌。《明史》记载其"深谙人情世故,善于权衡利弊",他不愿重蹈前人覆辙。这种对君主权威的不信任感,使其在关键时刻选择"自保"而非"忠诚"。

3. 军事实力的畏惧与保存
左良玉与李自成的交战记录堪称惨淡。1642年朱仙镇之战,左良玉临阵脱逃导致明军大败,"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此后他对李自成"畏怯有加",每逢与之对阵便"能躲避就躲避"。其麾下所谓"八十万大军"实则多为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缺乏战斗力。左良玉深知,若贸然北上与李自成决战, likely 全军覆没,因此选择"拥兵自重,观望自保"。

二、痛哭失声的心理动因

当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时,左良玉的悲痛并非全然作伪,而是多重情绪的混合体:

1. 愧疚感与责任感
左良玉曾多次接到崇祯的求援诏书,却始终按兵不动。当他得知北京仅用三天便被攻破时,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完全错误。这种"错失良机"的悔恨感让他"痛心疾首",《明史》记载其"恸哭失声,誓不许诸将东下"。他深知,作为手握重兵的大将,自己对明朝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失去政治依附的恐慌
崇祯帝不仅是君主,更是左良玉的政治庇护伞。随着崇祯之死,左良玉失去了唯一的合法授权来源。南明福王 政权建立后,马士英等权臣对其充满警惕,左良玉顿时从"朝廷柱石"沦为"孤悬在外的军阀"。这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3. 对王朝覆灭的悲怆
尽管左良玉拥兵自重,但他毕竟是明朝体制培养出来的将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大明王朝仍有深厚感情。当亲眼见证这个延续276年的王朝瞬间崩塌时,其内心的失落与悲怆可想而知。这种情感宣泄既是对崇祯的哀悼,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三、历史评价:军阀本性与时代悲剧

左良玉的行为充分暴露了明末军阀化的本质特征:

- 拥兵自重的危害:左良玉将私人武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其军队"所到之处掳掠财物、粮草、妇女",早已蜕变为危害民生的祸患。朱仙镇之战后,他甚至"掠夺武昌漕粮盐舶"以充军饷,完全丧失了官军应有的职责。
  
- 私心战胜公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左良玉的选择始终围绕个人利益展开。他宁愿坐视京城陷落,也不愿冒风险勤王,这种短视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时代的必然产物:左良玉的所作所为并非孤例。明末土地兼并、赋税繁重导致民不聊生,而官僚集团腐败无能、党争激烈,则使中央权威荡然无存。在这种背景下,像左良玉这样的军阀崛起并拥兵自重,实则是王朝崩溃前的必然现象。

结语:一个军阀的复杂肖像

左良玉的形象充满了矛盾:他既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又是反抗朝廷权威的叛逆者;他既对崇祯帝有过忠诚之心,又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他既有军事才能,又被私心和恐惧蒙蔽了双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明末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也显得渺小而无力。

当1645年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军东下时,在九江因急火攻心而死,其子左梦庚随即降清。这一结局恰似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忠与奸、勇与怯、公与私的夹缝中挣扎一生,最终既未能挽救王朝命运,也未能实现个人抱负,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了充满争议的一笔。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