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阅读
  • 1回复

[汽车选购]9月新能源销量丨长安进前三,特斯拉冲击10万辆,小米首超小鹏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556
金币
49188
道行
38009
原创
2478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17



进入新能源赛道下半场,各车企明显加快产品投放力度,换来的是销量稳步增长。从乘联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150万辆,同比增长22%;今年1-9月累计批发销量1044.6万辆,同比增长32%。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销量劲增而来的,还有各车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走势,多维度助力新能源产业持续向上。



比亚迪同比下滑,长安翻倍增长

从销量排行来看,比亚迪9月份批发销量超39.3万辆,虽然依然处于断层式领跑,但曾经强劲的增长势头却有所放缓。相较于去年同期超41.7万辆,9月份销量同比下滑5.8%。



不得不说,去年月销一度达到50万辆的比亚迪如今也遭遇成长的烦恼。虽然市场基数还在,但增速却停滞了。这也许就是今年年初比亚迪力推智驾版一个重要原因,但遗憾的是那次变相降价并未给比亚迪带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变化。



相比之下,其它主流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销量就有明显长进了。其中吉利汽车9月销量超16.5万辆,对比去年同期超9.1万辆的数值,同比增长81%;奇瑞汽车销量超8.5万辆,对比去年同期超5.4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57%——在新能源赛道上,这种进步才叫斐然。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9月销量超9.7万辆,对比去年同期超4.6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111%。看得出来,今年长安汽车在新能源上火力全开,换回来的是市场销量的大跨步。

零跑势头强劲,排名进入前七

在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排行中,作为造车新势力车企代表的零跑汽车依然发挥着黑马的冲击力,销量超6.6万辆,不仅将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品牌远远地甩在身后,就是长城汽车、东风汽车也望其项背。



不得不说,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一员,零跑汽车前几年埋头做产品,行事也低调。但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后其销量显著增长,既有市场趋势原因,也是自身的努力。



就零跑汽车而言,既有高性价比的产品,也有全域自研技术助攻,同时海外市场异军突起,更是推波助澜。简单来说,零跑汽车现在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车好还不贵,主打一个超值。再加上丰富的产品矩阵作为有力支撑,让这匹黑马不仅跑得快,而且还有耐力。

小米强劲,排名超小鹏

9月份新能源市场还有一大看点,那就是小米汽车与小鹏汽车之间的较量。



先看小鹏汽车,9月份销量超4.15万辆,排名第11位。总体看来,小鹏汽车这两年也找到了流量密码,以技术创新驱动高性价比产品,尤其是推出MONA M03和P7+等爆款车型,在终端比较热销。

小鹏以高配置、低价格的产品优势吸引了一批年轻消费者,从而让它今年以来在市场上全速奔跑,并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速度。

不过在小鹏汽车前面的小米汽车更是牛气冲天,从数据来看,小米汽车9月份销量超4.19万辆,排名第10位。虽然只比小鹏多卖了300多辆,但意义深远。

如果说零跑汽车是新能源市场的黑马,那么小米就拥有网红车的爆炸力,车还未上市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在小米SU7上市后,销量一路走高,很快就超2万辆。而伴随着YU7的上市,其表现更是如打了鸡血般向前冲。另外,小米9月份月销超4万辆,也是因为有所保留,严重受产能不足影响。如今,小米汽车不愁销量,而是忧心产能,从而尽快完成订单交付。

《车壹圈》观点:从9月份新能源市场销量来看,比亚迪的江湖地位已受到来自国内同行的威胁,如果不能再开辟新的蓝海市场,那么到了明年伴随着其它主流品牌的赶超,其市场占有率还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其次,作为造车新势力车企中的零跑、小鹏、小米等,代表着新势力品牌的中坚力量,它们的崛起意味着车市格局正发生改变,并且预示着从此前的小打小闹到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与实力更强的主流品牌开展竞争。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725
金币
480939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38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14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下半场”以来,呈现出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从单一产品竞争向全生态体系较量升级的深刻变革。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22%,1-9月累计销量突破1044.6万辆,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更折射出产业格局、消费认知与技术演进的深层重构。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解读这一现象:

---

一、市场渗透率提升:新能源车正从“可选”走向“主流”
当前新能源乘用车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渗透率已接近甚至超过35%(部分地区更高),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显著提高,购车决策不再局限于牌照优惠或补贴政策,而是基于产品力、使用成本和智能化体验的真实选择。

- 消费观念转变: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完善和续航焦虑缓解,用户逐渐将电动车视为日常出行的可靠工具。
- 中高端与经济型双线突破: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带,满足多样化需求,推动全域普及。
- 私人购买占比上升:政策退坡背景下私人消费成为主力,说明市场需求内生动力增强。

---

二、产品密集投放背后是车企战略重构与技术迭代加速
各车企加快新车投放节奏,本质上是一场围绕“智能化+电动化+用户体验”的全面竞赛。

- 平台化与模块化造车提速:如吉利SEA浩瀚架构、长安SDA平台、广汽埃安AEP3.0等,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实现快速迭代。
- 智能座舱与高阶智驾成标配趋势:城市NOA、自动泊车、多屏互联等功能逐步下放至15万元级车型,重塑人车关系。
- 差异化竞争加剧:除续航外,补能效率(800V高压快充)、底盘调校、设计美学、生态互联等成为新卖点。

> 典型案例如小鹏G6、理想L系列、问界M7/M9等车型通过精准定位迅速占领细分市场,反映出企业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敏捷响应能力。

---

三、产业链成熟支撑规模化增长,成本控制能力决定胜负
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强大且完整的电动化供应链体系的支持。

- 动力电池降本增效: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安全性与性价比主导市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企业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上持续突破。
- 国产替代进程加快:电驱、电控、IGBT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领域自主可控程度提升,降低对外依赖。
- 规模效应显现:年产百万辆级别的车企出现(如比亚迪),摊薄固定成本,形成价格战之外的价值竞争优势。

此外,换电模式、电池银行、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进一步优化用户总拥有成本(TCO)。

---

四、政策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
尽管补贴退出,但国家层面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 双碳目标倒逼交通电气化:地方政府加大公共领域电动化推广力度(公交、出租、物流车)。
- 充电网络加速布局:截至2024年,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超800万台,高速公路快充覆盖率超90%,缓解里程焦虑。
- 电价与用车权益优势明显: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在用电成本、保养费用、通行权限等方面具备长期经济性。

更重要的是,碳积分交易机制正在激励传统车企转型,迫使合资与自主品牌不得不加码新能源投入,避免合规风险。

---

五、全球化布局开启,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出口红利期
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头部车企将目光投向海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跃迁。

- 出口量持续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超90万辆,同比增长超50%,主要目的地包括东南亚、欧洲、中东、南美。
- 品牌形象升级:蔚来、小鹏、比亚迪等在欧洲建立直营体系,以高端定位打破“低价倾销”刻板印象。
- 海外建厂提速:比亚迪在泰国、巴西设厂,长城在巴西收购工厂,标志着本地化运营能力增强。

这不仅是销量的增长,更是价值链掌控力的延伸——从零部件出口到整车输出,再到标准输出和技术授权。

---

总结:新能源赛道“下半场”的核心逻辑已变  
如果说上半场比拼的是“谁先量产”,那么下半场的核心命题则是:

> 谁更能理解用户、掌控核心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拓展全球市场。

1044.6万辆的累计销量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性竞争力的体现。未来,随着AI大模型融入智能驾驶、固态电池商业化临近、能源网联深度融合,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跃迁。而那些能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与全球化运营中建立护城河的企业,才有望真正穿越周期,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出行图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