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奇观]赖特:建造,在大地上建造[4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621
金币
50959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1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30

转自:回响之外

©
作为一个致力于发掘与传播设计思想的平台,我们越来越发现,有出处、有脉络的设计思想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那些成就卓著的设计大家,心中都有一张清晰的历史坐标轴,知道自己今天与明天的位置。我们因此推出「熠熠星光」阅读大师计划,用文本精读的方式,还原大师的思想进路。从问题出发,以人文性为标尺,考察驱动大师前行的内在动力。
—— 回响编辑部
ECHO
阅读大师 X 赖特
午后四时,日影西斜,光色转为醇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跨上他那匹名为“狩野”的黑色骏马,这匹马的名字取自日本绘画大师。在伊利诺伊州橡树园的草地上,赖特时而扬鞭,时而收缰,从衣袋里取一本书来读,在户外读书是他长久以来的爱好,尤其是读惠特曼。
这是一个有趣的画面:一位名叫赖特的建筑师,骑着一匹以东方画家命名的骏马,在芝加哥新兴精英阶层的乌托邦社区,阅读一位最具民主精神诗人的作品。
后来,当赖特在威斯康星州的山丘上建造塔里埃森庄园时,惠特曼、雪莱等人常常在那里召集活动。惠特曼之于赖特,不是简单的文学爱好,而是精神上的同路人,他们共同追问的核心命题——何为“美国性”?赖特用建筑影响了整个美国,正如惠特曼的诗歌一样,它们是从新大陆的土地上生长出的一种全新的、自信的文化表达。


赖特&惠特曼

《当我听那位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座时》
当我听那位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座时,
当那些证明、数据一栏一栏地排列在我眼前时,
当那些表格、图解展现在我眼前要我去加、去减、去测定时,
当我坐在报告厅听着那位天文学家演讲,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时,
很快地我竟莫名其妙地厌倦起来,
于是我站起来,悄悄溜了出去,
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风中,一次又一次,
静静地仰望星空。
——沃尔特·惠特曼
惠特曼是一位19世纪中叶生活在布鲁克林的报纸印刷工,他独立创作一种新型的美国诗歌。他宣称“窗前的一朵牵牛花比书中的形而上学更令我满足”,他相信“一片草叶不亚于行天的群星”,他将一种政治宣言化为诗意而具象的行动,推开讲座厅的门,走进夜色,以整个身体面向旷野,并坚信此刻的凝视比所有星座图更接近宇宙的真谛。
这种离席的姿态,是「美国性」核心的宣言:拒绝被既定的体系定义,转而向原始、粗糙、未经过滤的生命经验敞开自我。


上:和学徒们在塔里埃森(1937年,70岁)
下:赖特晚年在塔里埃森弹钢琴
这种离席精神也贯穿了赖特的一生。1938年,密斯·凡·德罗就任芝加哥艾莫尔学院建筑系主任时,邀请赖特出席晚宴,先是几位职业演讲者宣读讲稿,赖特写道:“在这些最空洞无物的嘴唇运动之后,轮到我来发言。……密斯是我崇敬的建筑师,也是一个我敬重和喜爱的人,我交给你们我的密斯·凡·德罗。请像我一样地爱他、珍视他。”说完,他径直离开了会场。当时密斯还尚未发言。
如果说最初离开芝加哥,重回童年生活的山谷,是受困于事业低谷,为自己和梅玛·切尼建造归巢,后来与主流生活保持距离成为了赖特的主动选择,回归自然、未经雕饰的生活。



1889年,22岁的赖特修建了自宅。在这里他和第一任妻子及6个小孩居住工作了20年。赖特平均每6个月就对自宅进行一次改造。摄影:James Caulfield、陈曦+Chris King
童年生活的山谷,不是荒野,而是被生命充分浸润的土地。谷底是肥美的牧场,牧草随风掀起绿浪;山丘上生长着顽强的橡树、胡桃木和枫树;空气中混着潺潺水声,鸟鸣虫嘶和远处牧场隐约的牛铃。这里的天空广阔,光线变化万千——晨间河谷中弥漫的银色薄雾,午后将绵长草甸染成金黄的烈阳,以及傍晚时分那将一切轮廓都变得温柔醇厚的斜晖。
塔里埃森就栖息在一座山丘的“眉脊”上,它经历三次建造,两次被毁,充满悲剧性与韧性。第一次被毁是一名佣人纵火,梅玛·切尼、她的两个孩子以及其他四人遇难,建筑被严重焚毁。十年后,塔里埃森因电线问题引发火灾,居住区化为灰烬。每一次赖特都从废墟中重建,一直居住和工作至生命终结。


塔里埃森赖特收藏的菩萨像以及起居室
在这里,赖特建立了对抗传统建筑教育的学徒制度。学徒们不仅要设计,更要亲手开采石料、锯木、浇筑混凝土、耕种土地。音乐、诗歌、哲学讨论滋养着他们的灵魂,这可能是一种低效、随意、带有个人崇拜的学习方式,但它践行了赖特的信念:要设计有机的建筑,必须先过一种有机的生活;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
赖特从来没有从创造中退场,他否定虚假繁荣、空洞形式与僵化的系统,他选择了一种更加诚实、宽阔和自由的状态面对建筑,这种真实的创造,在场于对“美国性”永不停止的追问与塑造。



为躲避威斯康星的严冬,1937年,赖特终于以每英亩3.5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亚利桑那一大片平坦的荒地,在这里建造他和学徒们的冬季家园和工作室——西塔里埃森。

赖特在自传里写道:“忽然之间,眼前仿佛云开雾散,因为我对那片当时被叫作‘美国’而如今被我称作‘尤松尼亚’的土地怀有信念。本能地热爱中西部草原的美。树木、花草与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却又构成简洁的整体。”
威斯康星的山谷于他而言,不仅是风景,更是血脉中的记忆。那里每一寸土壤都印着祖先耕种与放牧的足迹,每一道起伏的丘陵都刻入了他的生命里。


塔里埃森花园景观 ©二川幸夫 / GA Residential Masterpiece 09
这种对土地的亲密认知,使他对当时盛行的建筑实践感到愤怒。他痛心于人们用荒唐的方式机械地切割、任意地售卖土地,让建筑别扭地跷脚立着。与之对抗,他构想出一组平行于大地平面、谦卑而又自豪延伸的建筑。
对他而言,建筑是“与田间的石头立约”,是对“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所怀有的深刻同情;它就像外祖母园中那株自然而然的百合,其生命韵律契合着这片土地本身正在经历的伟大变革。

塔里埃森,威斯康星州,1911-1959
赖特首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统治美国的古典主义建筑体系,他尖锐地指出建筑的伪古典之风,他说:
“我们的伪古典之风描摹的所有古代建筑,不过是对巨大体块的建筑材料加以‘雕刻’,从外面装点出合乎品位或者必需的‘特征’。它们蕴含的思想仅限于外表。外表始终只是‘外表’,而‘内部’仅仅是内部。外表与内部往往完全割裂、相互独立。
"从利用轻巧的力量征服空间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古老的建筑只是一座中间掏空了的雕塑。难以想象,人居然能在其中生活。让人生活在掏空了的一团石块之中,这就是旧时建筑语法的所有内容。
残存的一点儿‘古典’理想改头换面,变身为‘殖民地风格’或者其他见机行事的成果,阻碍着我们为自由民主的生活描绘一个丰富的图案。”



罗比住宅,建于1909-1910年间 © Hassan Bagheri
赖特看出了这种建筑形式与美国精神的根本冲突,古典建筑代表的是旧世界的等级秩序和形式崇拜,与美洲新大陆的民主、自由、实用精神格格不入。
当现代主义建筑登上历史舞台时,赖特成为了它最独特的对话者。他热情地拥抱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也高度警惕走向新的教条主义,担心在追求国际化、普世性的过程中,建筑会丧失与特定土地的联结、人性的温度和精神的内涵。




蜀葵住宅,1921年,洛杉矶
赖特归纳了现代主义所提供的革命性资源,首先是空间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打破承重墙的束缚、追求流动空间的概念,他将其发展为一种更具诗意的“连续性空间”,并践行老子“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哲学。在流水别墅中,空间像溪水般穿梭、环绕、跌落,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彻底交融。
其次,玻璃的透明性实现了空间内外的变化,他用艺术玻璃窗将装饰性与结构性合一,让光线透过色彩与几何图案,赋予空间以精神性和场所感,这是对工业材料的诗意升华。
借助于钢材的强度与纤巧特性,实现大跨度悬挑的结构,从而达成让建筑漂浮于大地之上的有机构想。约翰逊制蜡公司的蘑菇柱与天窗,得益于钢材提供的结构可能性,实现了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建筑姿态,轻盈、有力、仿佛挣脱了重力。




约翰逊制蜡公司办公楼及研究中心塔楼
赖特设计的办公家具
威斯康星,1936-1939,1943-1949
赖特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他将装饰与结构合一,让家具、地毯、灯具、甚至餐具都作为建筑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设计。在塔里埃森中,每一个元素都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超越了现代主义初期纯粹的功能性,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设计,将生活本身艺术化。
赖特既不是古典主义的怀旧者,也不是现代主义的盲从者。他走第三条道路:将现代主义的技术资源与土地的记忆、人性的尺度、自然的精神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根植于美国大地又面向未来的建筑语言。

赖特在蘑菇柱的结构试验现场

在六十多年的建筑师生涯中,赖特总共设计了一千一百座建筑,其中约五百座建成。包括“流水别墅”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二十五件作品,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名胜”,八件代表作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当他75岁完成自传时,建成作品中尚有三分之一等待设计。
赖特的建筑生涯,是一场从形式探索走向哲学深化,最终实现社会理想的完整旅程。这一历程清晰地体现为他从草原住宅的风格突破,升华为有机建筑的普世哲学,并最终凝练为尤松尼亚住宅的社会实践。
草原住宅是赖特思想的起点与首次成熟表达,它们诞生于美国中西部广袤的土地,是对这片草原最直接的诗意回应。低矮的屋顶、深远的挑檐、长长的带状窗,建筑仿佛匍匐在地平线上,打破了传统住宅的封闭“盒子”,创造了与地平线共鸣的建筑形式。空间开始流动,以壁炉为核心相互渗透。此时,赖特的思考聚焦于建筑如何从特定地域中生长出来,并开始挑战传统的空间观念。



约翰逊住宅,威斯康星州,1937
赖特称其为自己建造过的最昂贵、最优秀的住宅之一,也是最后一栋草原风住宅。
从草原风格中脱胎而出,有机建筑不再是某种具体样式,而是赖特毕生信奉的核心设计哲学,适用于住宅、博物馆、办公楼各种建筑类型。他提倡形式与功能合一,功能不仅是物理功能,还包括情感和精神需求。极度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展现木材、石材、混凝土的本色与美感,不掩饰不伪装。彻底消除“盒子”,创造动态、流动的空间。与自然共生,建筑不是放在场地上的物体,而是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生命体。
无论是与森林溪流共生的流水别墅,还是现代工业环境中的约翰逊制蜡公司,或是沙漠中生长的西塔里埃森,都是有机建筑哲学在不同语境下的体现,证明了其超越风格的普世性与适应力。





流水别墅,匹兹堡,1935-1937
尤松尼亚(Usonia)是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为美利坚合众国起的名字,来源于“联合(Union)”这个词。尤松尼亚住宅承载着赖特为美国民主社会塑造一种崭新建筑语言的理想。
他将有机建筑哲学应用于一个具体而崇高的社会目标:为普通中产阶级设计负担得起、高效且具有尊严的现代住宅。
采用网格系统、预制构件,极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高效的空间布局,以核心生活区(结合起居、餐饮功能)为中心,空间紧凑流畅。常用砖、木、玻璃等基础材料,通过精湛设计赋予其美感。运用创新技术,例如地板采暖等。使住宅褪去复杂的装饰和巨大的体量,变得极其精简和高效。



尤松尼亚1号
1936年建成的尤松尼亚I号(The First Jacobs House)是这一理想的里程碑。它为一位新闻记者家庭而建,完美诠释了如何通过有机设计,使经济住宅同时具备艺术性与人性温度。赖特说:“唯有最基本的常识,能够引导我们走上美好住宅的道路。”他以简单的视角理解生活,剔除所有复杂冗余的施工内容,充分利用工厂预制加工,合并和简化供暖、照明和上下水这三种附属系统。最终完工后这栋住宅成本总计5500美元,包括建筑师的设计费450美元。
从1936年建成尤松尼亚I号到1959年赖特病逝,23年间,他与塔里埃森学徒们共同设计了超过140座被称为尤松尼亚的住宅,遍布全美各地,从威斯康星到加利福尼亚,从纽约到亚利桑那。
它们不仅是住宅,更是赖特社会理想的种子——证明有机建筑绝非精英的奢侈品,而是一种可为普通人服务的、智慧而诚实的生活宣言。


尤松尼亚2号
赖特在讲述尤松尼亚I号写道:“花园在哪里结束,房子在何处开始?就在花园开始、房子结束的地方。尤松尼亚住宅是一股对大地的热爱,一种对空间和光线的新认识,一种自由的新精神——我们的美利坚合众国值得拥有的自由。”
这段话是他社会理想的最好注解,从土地中汲取灵感,形成普世的哲学,最终又将这哲学回馈给土地上的普通人。

从理念到形式都极具革命性的古根海姆博物馆,1959年10月,博物馆第一次面向公众开放;此时,赖特已逝世近6个月,他并没有见到它在世人面前亮相的那一天。
©
撰文 | 子溪
平面设计 | 俊俊
新媒体运营 | JEAN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621
金币
50959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1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3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与“美国性”的诗意融合

一、赖特与惠特曼:精神上的同路人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与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相遇,不仅是文学与建筑的跨界共鸣,更是对“美国性”核心命题的共同追寻。惠特曼在《当我听那位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座时》中,以“离席”的姿态拒绝抽象的知识体系,转而拥抱自然的直接经验——“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风中,一次又一次,静静地仰望星空”。这种对原始、未过滤生命经验的敞开,正是赖特建筑思想的灵魂。

赖特将惠特曼视为精神导师,他相信真正的建筑应如同惠特曼的诗歌,是从新大陆土地上生长出的全新文化表达。塔里埃森庄园(Taliesin)常成为惠特曼、雪莱等诗人思想交流的场所,这种跨领域的精神碰撞,塑造了赖特“有机建筑”的哲学根基: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强加于自然之上的物体。

二、“离席”的精神:对抗传统与主流
赖特的一生充满了“离席”的勇气。1938年,在芝加哥艾莫尔学院的晚宴上,面对空洞的学术演讲,他直言对密斯·凡·德罗的敬意后便径直离场,留下主流建筑界一片哗然。这种姿态并非傲慢,而是他对僵化体系的坚决反抗。

关键事件:
1. 重返山谷:1911年,赖特在威斯康星州祖传土地上建造塔里埃森,标志着他从芝加哥商业中心的逃离。这片充满童年记忆的土地——肥沃的牧场、橡树林、潺潺溪流——成为他建筑灵感的源泉。“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他晚年回忆道,对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
    
2. 塔里埃森的重生:1914年和1925年,塔里埃森两次遭遇火灾(前者导致情人梅玛·切尼及多人遇难),但赖特每次都从废墟中重建。这种韧性象征着他思想的持续生长,“塔里埃森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一直在顽强地继续生长和延展”。

三、有机建筑:与自然共生的设计哲学
赖特的核心思想“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强调建筑应如自然有机体般与环境融为一体。他批判古典主义建筑是“掏空了的一团石块”,主张打破内外空间的割裂,创造“连续性空间”。

典型作品解析:
1. 罗比住宅(Robie House, 1909)  
   草原风格的巅峰之作。低矮的水平屋顶、深远挑檐、带状长窗,建筑仿佛“匍匐在地平线上”,呼应美国中西部草原的辽阔。钢结构悬挑屋面实现了空间的流动感,室内以壁炉为核心组织空间,打破传统封闭格局。

2. 流水别墅(Fallingwater, 1936)  
   有机建筑最生动的诠释。别墅建于匹兹堡熊溪之上,巨大的混凝土挑台从山壁伸出,如岩石般“生长”在溪流之上。室内外空间通过平台、楼梯相互渗透,溪水从建筑下方流过,实现“建筑与自然彻底交融”。正如赖特所说:“无论人们意识到没有,人们居住的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3. 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1959)  
   晚年惊世之作。螺旋上升的展厅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模式,白色混凝土曲面如贝壳般包裹着城市街景。自然光通过顶部天窗洒入,使艺术欣赏成为一场流动的体验。这一设计再次证明有机建筑哲学在公共建筑中的普适性。

四、尤松尼亚住宅:民主社会的理想实践
“尤松尼亚”(Usonia)源自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对美国的称呼,赖特将其发展为一种为普通中产阶级设计的理想住宅理念。他反对欧洲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精英化倾向,主张“为自由民主的生活描绘一个丰富的图案”。

尤松尼亚住宅的特点:
- 经济性:采用网格系统和预制构件,降低成本;
- 功能性:以核心生活区为中心,空间紧凑高效;
- 材料真实性:使用砖、木、玻璃等基础材料,展现本色;
- 技术革新:引入地板采暖等现代技术。

1936年建成的赫伯特与凯瑟琳·雅各布一世府(Herbert and Katherine Jacobs first house)被视为首幢尤松尼亚住宅,其简约设计和对人性尺度的关注,体现了赖特“建筑服务于人”的根本立场。

五、遗产与影响:超越时代的建筑大师
2019年7月6日,赖特的8处代表性作品(包括团结教堂、罗比住宅、塔里埃森、流水别墅等)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其“有机建筑”哲学的高度认可。

赖特的独特贡献:
1. 打破传统空间观念:率先实现流动空间和连续性空间,影响了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
2. 材料的真实性表达:强调木材、石材、混凝土的本色之美,反对过度装饰;
3.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规划理念预见了现代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4. 跨学科的设计实践:将家具、灯具、织物等纳入整体设计,实现“全面的艺术”。

结语:永恒的生命力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不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诗人和哲学家。他用一生践行着对“美国性”的追问,在钢筋水泥的时代守护着自然与人性的温度。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的作品至今仍闪耀着生命力,提醒我们:真正的设计源于对土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精神的永恒追求。

在这个2025年的秋日清晨(农历乙巳蛇年九月十一),当我们回望赖特的思想轨迹,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百年的诗意与力量——建筑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275
金币
430481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4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2:14
要理解赖特“在大地上建造”的核心逻辑,需回到他**“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思想内核——建筑不是“插入”大地的异物,而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有机整体,与大地、自然、人类生活形成共生关系。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设计实践,从早期的草原式住宅(Prairie House)到晚期的流水别墅(Fallingwater)**,都在探索“建筑与大地的对话”。

一、“在大地上建造”的理念根源:有机建筑的“道法自然”
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他强调:“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这种“成长”不是模仿自然(如复制植物形态),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比如自然中的生物都有“核心-延伸”的结构(如树干与枝叶),建筑也应如此;自然中的材料有其本性(如岩石的厚重、木材的温暖),建筑应“体现材料的本质”。

他进一步提出有机建筑的六个原则,其中直接关联“大地”的有:

与环境协调:建筑的形态、色彩、材料均应取自环境(如流水别墅的岩石墙体来自场地本身);
材料本性的表达:避免过度装饰,让岩石、混凝土、木材等材料的原始质感与大地呼应;
连续运动空间:通过水平延伸的屋顶、通透的门窗,模糊室内外边界,让建筑与大地的“平面感”融合(如草原式住宅的“打开盒子”设计)。
二、“在大地上建造”的实践:从“贴近地面”到“锚固大地”
赖特的建筑实践以**“水平性”(Horizontality)为核心视觉语言,通过压低建筑高度、延伸屋顶悬挑、弱化垂直构件,让建筑“贴服”于大地**,甚至与地面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既源于对中西部草原景观的回应(草原的辽阔、平坦塑造了他对“水平”的偏好),也符合“有机生长”的逻辑——就像草原上的植被,沿着地面缓缓铺展。

1. 草原式住宅:水平形态与大地的“温柔对话”
赖特早期的草原式住宅(1900-1910年)是“在大地上建造”的典型尝试。这类建筑的核心特征是:

低矮的坡屋顶:屋顶远远挑出,覆盖住建筑主体,甚至延伸至庭院,让建筑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如1902年的Arthur B. Heurtley住宅,橙色装饰线强调水平构成,与大地平行);
水平的带形窗:窗户沿墙面连续排列,打破“方盒子”的封闭感,让室内视线与室外大地景观连通(如1901年的威利茨住宅(William Winslow House),带形窗形成抽象几何图案,呼应草原的辽阔);
渐次降低的平面:建筑周边围合着渐次降低的平台或矮墙,将地基标高“消解”为自然地面的一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比宅(Robie House,1906年)——这栋三层建筑通过极度延伸的水平屋顶(悬挑距离达6米)和水平线条的反复强化,让整体形态“贴”在地面上,甚至比旁边的两层建筑更显低矮。赖特称其为“草原式风格的封顶之作”,因为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垂直向上”逻辑,转而与草原的“水平蔓延”形成共鸣。

2. 流水别墅:从大地“生长”的建筑标本
1935年的**流水别墅(Fallingwater)**是赖特“有机建筑”的巅峰之作,也是“在大地上建造”的终极诠释。它的设计完全遵循“从环境中生长”的逻辑:

锚固大地的核心:建筑的结构围绕中央壁炉与烟道展开,就像“树干”一样深埋在岩石地基中,将建筑“固定”在大地上

插入岩石的水平构件:水平的混凝土石板从山壁中“伸”出来,悬挑在瀑布之上,与垂直的岩石墙体形成平衡——就像大地的“延伸部分”,而非额外添加的结构;
与流水共生:山泉从客厅下方流过,建筑的底层平台直接“架”在水流上,居住者可以坐在平台上触摸流水,让建筑与大地的“动态元素”(水)形成互动。
赖特曾说:“流水别墅本来就属于这片山坡。”它的每一个构件都与大地的形态、材质、动态(水流)形成呼应,仿佛是大地“自己长出来”的建筑。

3. 材料的“大地属性”:用自然材质呼应环境
赖特强调“材料本性的表达”,他认为:“材料的本质是大地的馈赠,建筑应让材料‘说话’”。在“在大地上建造”的实践中,他大量使用大地本身的材料:

岩石:流水别墅的墙体采用场地内的毛石,保留原始纹理,与周围的山壁形成一致;
混凝土:混凝土被塑造成“大地的延伸”——如流水别墅的水平石板,表面未做过多修饰,与岩石的粗粝质感呼应;
木材:草原式住宅的木框架和泥灰墙面,保留木材的温暖质感,与草原的“自然肌理”融合(如赖特自宅,1889年,木屋的原始质感与周围的树木、草坪形成和谐)。
三、“在大地上建造”的底层逻辑:建筑与人类的“大地认同”
赖特的“在大地上建造”不仅是对自然的回应,更是对**人类“大地属性”**的回归。他认为,人类是大地的一部分,建筑应“连接”人类与大地,让居住者感受到“与自然共生”的温暖。

比如西塔里埃森(Taliesin West,1937年),赖特的冬季住宅与工作室,采用当地产的红木作为上部结构,结合木屋架和帆布蓬,让建筑与亚利桑那沙漠的“干燥、辽阔”形成共鸣。居住者可以通过架空步道直接走到河边,感受大地的“呼吸”

总结:赖特“在大地上建造”的本质
赖特的建筑不是“征服”大地的工具,而是大地的“延伸”与“补充”。他通过“有机建筑”的理念、“水平性”的视觉语言、“自然材料”的使用,让建筑与大地形成“共生关系”——建筑从大地生长出来,又反哺大地(通过与环境的和谐、与人类的连接)。这种逻辑,至今仍是“可持续建筑”的核心灵感来源。

正如赖特所说:“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们忘记它是‘建造’出来的,而认为它本来就属于那里”。这正是“在大地上建造”的终极目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