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ino艺术餐厅: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工业温情转译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Olivino艺术餐厅坐落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其原建筑主体为2019年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改造的工业遗存油罐。2024年,建筑师顾忆在尊重原建筑精神的基础上,将原本中立冷静的展览空间,通过克制、融合的设计手法,转化为一个充满自然互动性与情感温度的餐饮体验空间。设计核心在于“对话而非覆盖”,旨在保留工业基因的同时,注入米其林级别餐厅所需的精致化与舒适体验,实现空间属性从“白盒子”展览空间到“情感容器”的深刻转化。
 
原建筑特质与改造策略 
工业基因的保留与转译 
原建筑为上海龙华机场废弃航油罐改造而成,具有鲜明的工业特征:纯钢板结构、高达15米的挑高空间、无立柱的开阔穹顶以及排列有序的天窗。顾忆团队在改造中严格遵循“尊重与融合”的原则: 
- 结构保留:完整保留油罐的主体钢结构和穹顶形态,仅对天窗结构进行优化,在解决防水保温问题的同时,强化了顶面的视觉效果。 
- 光线利用:充分利用原有天窗,结合新增格栅玻璃窗,构建精微的采光系统,使自然光成为空间最活跃的动态元素。
 
功能转换与空间叙事
餐厅设计围绕“体验”展开,强调工业理性与餐食温情的对话。关键改造策略包括: 
1. 入口灰空间收编:将面朝橄榄树林与黄浦江畔的廊下灰空间纳入室内,形成宏大的工业骨架中的一幅“流动框景”,体现北欧设计的功能、自然与温暖精神。 
2. 旋转门的创造性 reuse:保留一扇原旋转门并改建为瓶状玻璃酒窖,成为空间视觉焦点。另一扇旋转门则被拆除,扩大入口通透性。
3. 铜炉装置的情感锚点:入口处设置长柄倒挂铜炉,兼具食物烘烤功能与冬季取暖作用,营造“一室温暖,岁有小安”的融融氛围,与冷峻的金属结构形成对比。 
 
光影叙事:空间的第四维度
光在Olivino餐厅中扮演着“主角”角色,通过自然光与人工光的交替,塑造空间的动态情绪: 
- 自然光的诗篇:巨大采光面使阳光成为主照明。不同时段(晨曦、正午、黄昏)和天气条件下,光线在空间中产生变化,渲染出明媚或朦胧的情绪氛围,使餐厅成为“与自然共呼吸的生命体”。 
- 人工光的戏剧性:夜幕降临时,人工光照接棒。顶面优化后的天窗结构在灯光下宛如“倒立的金字塔”,低悬吊灯在桌面形成亲密聚光圈,强化用餐私密性与仪式感。暖色调灯光将人影映照如油画笔触,工业金属线条在柔光中变得柔和。 
 
内外之间:重构艺术观演关系 
餐厅设计突破传统餐饮空间界限,将外部自然景观与城市天际线引入室内,重构艺术观演关系: 
- 动态影壁:巨大的格栅玻璃窗将青草地、橄榄树林、江面船只、天空流云及对岸建筑天际线定格为动态画面,成为餐厅内最珍贵的“艺术陈设”。客人在用餐时即可欣赏到一幅幅流动的城市画卷。 
- 小聚落感营造:面对开阔挑空空间,通过巧妙的功能布局和家具组合划分区域。排列规整的餐桌椅既营造仪式感秩序,又确保每位客人都能享有开阔江景,同时感受空间通透性与流动感。 
- 江景互动:餐厅面朝黄浦江畔,夜幕下江面灯火与室内暖光交相辉映。站在橄榄树林下望向餐厅,“透着暖光的烟火人间”与冷峻的油罐钢结构形成强烈对比,喧嚣尘世在此刻归于宁静。 
 
项目细节与材料运用 
- 主要材料:艺术漆、金属板、手工砖、金箔等。这些材料的选择兼顾工业质感与温馨氛围,例如金属板延续工业肌理,而艺术漆和手工砖则增添温暖触感。 
- 酒窖设计:瓶状玻璃酒窖不仅是视觉中心,其透明材质也模糊了内外边界,酒液的光泽在灯光下与金属结构形成光影对话。 
- 铜炉装置:“长柄倒挂铜炉”作为实体圆形元素,与玻璃酒窖的虚拟圆形形成呼应,在狭长空间中起到调和作用,并赋予空间实用功能与情感温度。 
 
项目信息 
- 项目名称:Olivino艺术餐厅 
- 室内设计:无设建筑
- 主创设计师:顾忆 
- 设计团队:苏美娜、秦俊飞、欧书琴 
- 项目地址: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徐汇区龙腾大道2380号) 
- 设计内容:室内 
- 项目面积:626㎡ 
- 完工日期:2025年5月 
- 项目类型:商业餐饮 
- 主要材料:艺术漆、金属板、手工砖、金箔 
- 空间摄影:山间影像 
- 空间视频:Y³STUDIO外立方空间影像 
 
总结
Olivino艺术餐厅的成功改造,是对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工业遗存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诠释。顾忆团队通过“克制、尊重与融合”的设计手法,在保留原建筑工业基因的基础上,成功将冰冷的展览空间转化为充满人文关怀的餐饮体验场所。项目不仅实现了功能的转换,更完成了从“理性展示”到“情感共鸣”的升华,使工业理性与餐食温情在黄浦江畔达成奇妙对话,为上海西岸的艺术文化景观增添了又一处充满温度的人文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