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石刻:被遗忘的江南艺术瑰宝
 
您的文字生动描绘了南朝陵墓石刻的沧桑与魅力,也道出了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在当代旅游视野中被边缘化的遗憾。正如您所说,南朝陵墓石刻与北朝石窟寺南北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石刻艺术的辉煌篇章。然而,相较于云冈、龙门石窟的喧嚣,这些散落在南京、镇江田野间的“镇墓神兽”确实显得默默无闻。让我们结合最新信息,深入探讨这一“活化石”的现状、保护与未来。 
 
一、南朝陵墓石刻的独特价值:南北艺术的“双璧” 
 
您提到“北边人把菩萨雕在石窟里,南边人把镇墓兽杵在荒坡上”,精准概括了南北石刻艺术的差异。南朝陵墓石刻以帝王、贵族陵墓的神道石兽(天禄、麒麟、辟邪)、神道柱、神道碑为核心,其“陵园-神道-石刻”三位一体的格局,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这些石刻:
 
1.  艺术价值:与北朝石窟的佛教题材不同,南朝石刻以世俗化的神兽为主,造型雄浑大气,线条流畅,兼具汉代古朴与六朝飘逸之风。如您描述的萧景墓石辟邪,被誉为“南京最美辟邪”,其肋下双翼的卷云纹、胸前的勾云纹,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 
2.  历史价值:承载着南朝(宋、齐、梁、陈)的政治、经济、宗教信息,是研究六朝制度的“活化石”。例如刘裕初宁陵石刻是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南朝石刻,见证了刘宋王朝的建立;萧宏墓石刻则折射出南朝宗室成员的复杂性格与历史评价。 
3.  东亚影响:与北朝石窟寺形成南北呼应,在东亚石刻艺术史上地位突出,对朝鲜半岛、日本的古代陵墓石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状与困境:“野草长到天禄脖子根”的无奈 
 
您用“野草都长到天禄脖子根了”形容其现状,这并非夸张。尽管1988年南京地区的南朝陵墓石刻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作为“田野文物”,它们长期面临多重威胁:
 
1.  自然侵蚀:历经1500余年风雨,石刻表面风化严重,纹饰模糊,部分甚至出现断裂(如万安陵麒麟颈部断裂)。栖霞区、江宁区等地的石刻多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缺乏有效遮蔽。 
2.  人为破坏:历史上战乱、盗掘以及近代以来的不当开发(如您提及侵华日军曾将其当靶子)对石刻造成严重损伤。方旗庙南朝石刻曾出现砖块堆积、玻璃罩损伤等问题(2025年6月报道),虽已修复,但仍反映出管理漏洞。 
3.  保护标准不统一:南京(17处)与镇江(12处)分属不同行政区域,过去存在保护标准不一致、执法力度有差异的问题。例如丹阳地区的齐梁帝王陵石刻与南京王侯墓石刻,在保护投入和管理机制上曾存在差距。 
4.  公众认知度低:正如您观察到的,“去南京旅游的人基本不瞅南朝石刻”。相较于明孝陵、夫子庙等热门景点,南朝石刻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导致其文化价值未能被广泛认知。 
 
三、协同立法保护:法治护航“活化石”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与镇江两地人大于2025年协同制定了《南京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和《镇江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并于10月30日正式通过。这是南京都市圈首部文物保护地方协同立法,标志着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主要亮点:
 
1.  明确保护范围:将地上石刻(石兽、石柱、石碑)、地下墓葬及相关陵园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及其周边环境、历史风貌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实现“地上地下”全覆盖。 
2.  构建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宁镇两地政府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跨区域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并共同推动南朝陵墓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  细化禁止行为:明确保护范围内禁止攀爬、刻划、污损石刻,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建设污染设施等。对攀爬行为可处200-500元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 
4.  鼓励公众参与:设立专门条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如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村(居)委会发挥群众作用、社会捐赠等。同时强调专业指导,避免公众因专业知识不足对文物造成意外损坏。 
5.  强化检察监督:明确检察机关可通过检察建议、公益诉讼等方式保护石刻,为文物保护提供司法保障。 
 
四、重点石刻巡礼:穿越千年的“镇墓神兽” 
 
结合您的描述和最新资料,我们再来聚焦几处最具代表性的南朝陵墓石刻:
 
1.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江宁麒麟铺) 
   - 最早的南朝帝王陵墓石刻之一,现存双角天禄(东)和独角麒麟(西),虽四足已失、尾巴无存,但昂首挺胸的姿态仍显威严。刘裕“六味地黄丸”的典故和“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为这组石刻增添了传奇色彩。
 
2.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江宁上坊) 
   - 改建成“陈陵石刻公园”,两只无角石兽被亭子保护。尽管经历王颁刨陵和日军破坏,仍顽强留存。陈霸先从岭南寒门崛起为开国皇帝的经历,与石兽的坚韧气质相得益彰。
 
3.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栖霞十月村) 
   - “南京最美辟邪”所在地,东侧雄兽敦实可爱,肋下双翼翎毛清晰可见。神道柱上的“反左书”题额“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是重要文字史料。其形象被选为南京市徽原型,在中山门、南京南站等地可见。
 
4.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栖霞炼油厂小学)
   - 南京地区最古的萧梁神道石兽之一,风格古朴硬朗,无S型曲线,保留了早期六朝石刻的“糙劲儿”。东边雌兽胸前的小辟邪尤为独特,可能是柱头构件的二次利用。
 
5. 萧秀、萧恢、萧憺墓群石刻(栖霞甘家巷) 
   - 形成“最全阵容”,萧秀墓有两辟邪和四通碑(“四史官碑”),萧憺墓碑为六朝存字最多、最完整的碑刻之一。这些密集分布的石刻群,直观展现了南梁宗室墓葬的布局特征。 
 
五、未来展望:让千年遗产“活起来” 
 
要改变南朝陵墓石刻“后视镜里的风景”的命运,还需多方努力:
 
1.  加强宣传推广:结合协同立法契机,通过纪录片、文创产品、研学旅行等方式提升公众认知。例如将萧景辟邪形象开发为城市IP,举办“六朝石刻艺术节”。 
2.  改善展示环境:对重点石刻进行科学修缮和环境整治,如建设更多像方旗庙那样的小型主题公园,在保证保护的前提下提升游览体验。 
3.  推动联合申遗:宁镇两地已明确将共同推动南朝陵墓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不仅能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也将带来更系统的保护资金和技术支持。 
4.  文旅深度融合:串联南京栖霞山、江宁区与镇江丹阳、句容的南朝石刻点位,打造“六朝文化寻踪”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历史脉络。 
 
结语 
 
南朝陵墓石刻是江南大地留给我们的一份厚重礼物。它们沉默地伫立在田野间,见证着王朝更迭与时代变迁。随着协同立法的实施和保护力度的加大,这些“镇墓神兽”终将摆脱被遗忘的命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您所言,“旧时王谢堂前燕”,无论帝王贵胄如何湮灭于历史烟尘,这些凝固的艺术之美终将跨越时空,继续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六朝往事。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停下脚步,在这些古老的石兽面前驻足片刻,感受那份来自1500年前的艺术震撼与历史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