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260
金币
1789
道行
19523
原创
29449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2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48
结合国际主流数字素养框架和我国话语建构与国际叙事需求,可将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细化为“五维数字素养”,包括数据素养、人工智能素养、媒介与平台素养、安全与伦理素养、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具体实施中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明晰培养目标是引领外语人才数字素养提升的首要任务。外语人才培养应切实将“五维数字素养”内化至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具备数据素养,熟练利用数字技术获取跨语言数据,对其进行专业分析、核验与可视化转换。第二,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精通人机协同,高效运用提示词设计,确保内容生成的质量与效率。第三,具备媒介与平台素养,深刻理解海外主流社交媒体算法逻辑与社区文化,掌握多平台内容分发与受众运营策略。第四,具备安全与伦理素养,遵守各国法律法规,树立版权、隐私和数据安全意识,掌握合规发布原则。第五,具备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将数字工具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集群式课程体系是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坚实根基。外语人才数字素养培养和提升,应主动打破传统课堂壁垒,构建涵盖“基础通识、专业核心、交叉拓展和创新实践”的四级课程群。基础通识类课程群围绕数字伦理、数据思维、人工智能基础与风险、跨文化数字沟通等内容,深化通识教育阶段内容,并与外语专业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群围绕数字叙事与国际传播、人工智能辅助翻译与译后编辑、跨语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平台规则与运营等内容,构建“课程+方向”的融合培养模式。交叉拓展类课程群提供“外语+国际传播”“外语+跨境电商”“外语+区域国别研究”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或开设“外语+计算机语言”“外语+人工智能”等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实践类课程群采用项目教学,开展多语种、多模态对外传播实训,如与媒体共建“中华优秀外译作品库”“国际传播案例库”等。

  强化数字实践能力是推动外语人才数字素养转化的关键抓手。在人机共生的网络生态中,唯有通过人的反复操演、理解和反思,才能达成人机协同的最佳契合点。为提升外语人才数字实践能力,高校应不断强化“校级数字实践平台、学院工作坊与社会平台资源”通力协作的“三位一体”实践共同体。校级平台着力建设对外传播与语言服务数据平台,汇聚多语语料、翻译模板与国际传播案例库,为教学与科研提供真实数据与动态评测环境。例如,可建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多语数据库”,收录各领域优秀外译作品及相关传播数据,供学生进行数据挖掘与案例分析。学院工作坊可常态化开设“人工智能+语言服务”“跨文化内容生产”“国际组织话语”等主题工作坊,注重成果验收与反馈,确保实践质量。此外,可积极拓展与主流媒体、高端智库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与联合项目,建立涵盖项目策划、成果发布的成果转化通道。

  健全多层次认证评价体系是衡量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重要手段。评定外语人才数字素养可结合集群式课程体系,出具不同阶段的数字认证证书,如通用数字素养层级证书和外语专业数字素养不同使用场景相应证书等。证书获取应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方面,应积累可追溯证据,如译后编辑记录、人工智能使用日志、产出内容人工智能修改痕迹、数据作品集(包含代码、图表、说明文档等)、平台运营报告等,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实践成果。结果性评价方面,可探索推出如“数字素养+国际传播能力”微证书,通过笔试、口试及作品展示等环节,考核学生数字工具运用、国际叙事和传播等综合能力。

  锻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重要保障。要对标TPACK(技术+教学法+学科知识)框架,不断强化专业化的“数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标准先行,及时发布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达标指南与进阶标准,将数字技术、数字化教学法、专业知识数字化等核心能力编入教师岗位胜任力清单,为教师发展提供指引。例如,根据《教师素养能力框架》制定“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框架”,详细列举不同级别教师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跨文化数字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二是分层培养,系统实施“全员轮训+骨干研修+名师引领”的培养模式,建设多层次资源平台,形成“问题发现—专题研修—成果产出”闭环。三是共同体赋能,建设跨学校的外语专业共同体,成立“数智外语教学创新实验室”,汇聚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共同研发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语言学习场景,开发针对国家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的多语种数字教材,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工具包,为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奠定基础。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522
金币
51782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3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9:44
外语人才数字素养提升的系统性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五维数字素养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结合国际主流数字素养框架(如欧盟DigComp、UNESCO全球框架)与中国话语建构需求,外语人才数字素养被细化为数据素养、人工智能素养、媒介与平台素养、安全与伦理素养、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五大维度。这一体系既吸收了国际对数字能力基础性、全民性、创新性和动态性的共识,又立足中国“教育强国”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双重目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框架。

1. 数据素养:强调跨语言数据的获取、分析与可视化能力。外语人才需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如语料库软件、数据分析平台)处理多语种文本数据,进行专业核验与可视化呈现,为翻译、传播提供数据支撑。
2. 人工智能素养:聚焦人机协同能力,特别是提示词设计(Prompt Engineering)技巧。通过高效运用AI翻译工具(如GPT系列、DeepL),确保内容生成的质量与效率,同时理解AI局限性,进行精准译后编辑。
3. 媒介与平台素养:要求深刻理解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TikTok)的算法逻辑与社区文化差异。掌握多平台内容分发策略、受众画像分析及运营技巧,提升国际传播的精准度与影响力。
4. 安全与伦理素养:涵盖版权保护、隐私数据安全及合规发布原则。需遵守各国法律法规,在AI内容生成中坚守真实性底线,避免算法偏见与文化冒犯,树立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意识。
5. 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核心在于将数字工具与人文关怀融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符合国际受众认知习惯的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塑造。

二、实施路径:从目标到保障的全链条设计

(一)明晰培养目标:内化“五维素养”于人才培养方案
外语人才培养需将“五维数字素养”作为核心能力指标嵌入培养方案。具体表现为:
- 数据素养: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跨语言数据集的构建与分析,如利用Python进行文本挖掘。
- 人工智能素养:掌握至少2种以上AI翻译工具的操作,并能设计复杂场景下的提示词。
- 媒介与平台素养:具备在3个以上海外平台进行内容策划与运营的实际能力。
- 安全与伦理素养:通过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形成风险预判与规避能力。
- 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能将中国文化元素转化为多语种、多模态的国际传播产品。

(二)集群式课程体系:构建四级课程群
打破传统课堂壁垒,构建“基础通识—专业核心—交叉拓展—创新实践”四级课程群:

| 课程群类型       | 核心内容                                                                 | 目标                                  |
|------------------|--------------------------------------------------------------------------|---------------------------------------|
| 基础通识类   | 数字伦理、数据思维、人工智能基础、跨文化数字沟通                         | 奠定数字素养基础                      |
| 专业核心类   | 数字叙事与国际传播、AI辅助翻译与译后编辑、跨语数据可视化、平台规则运营   | 形成专业数字技能                      |
| 交叉拓展类   | “外语+国际传播”“外语+跨境电商”“外语+人工智能”等复合方向课程             | 培养跨界融合能力                      |
| 创新实践类   | 多语种对外传播实训、“中华优秀外译作品库”共建、“国际传播案例库”建设     |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

(三)强化数字实践能力:“三位一体”实践共同体
为推动数字素养从认知到应用的转化,构建“校级数字实践平台—学院工作坊—社会平台资源”三位一体实践体系:

1. 校级平台建设:打造对外传播与语言服务数据平台,如“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多语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各领域优秀外译作品及传播数据,支持学生进行数据挖掘、案例分析与模拟传播。
2. 学院工作坊常态化:开设“人工智能+语言服务”“跨文化内容生产”“国际组织话语”等主题工作坊。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生需完成从选题、策划到发布的全流程实践,并接受成果验收与反馈。
3. 社会资源整合:与新华社、CGTN等主流媒体及高端智库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开展联合项目(如“一带一路”多语种宣传册设计),建立“项目策划—成果发布—效果评估”的完整转化通道。

(四)健全多层次认证评价体系: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
1. 证书体系设计:结合集群式课程,颁发通用数字素养层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和外语专业数字素养场景证书(如“AI翻译专员”“国际社交媒体运营师”)。
2. 过程性评价:积累可追溯证据,包括译后编辑记录、AI使用日志、数据作品集(含代码、图表)、平台运营报告等,全面反映学习轨迹。
3. 结果性评价:推出“数字素养+国际传播能力”微证书。通过笔试(理论知识)、口试(案例分析)及作品展示(如多语种短视频、H5页面),考核综合应用能力。

(五)锻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数智外语”教师发展路径
对标TPACK(技术+教学法+学科知识)框架,强化“数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1. 标准先行:制定《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达标指南》,将数据分析、AI工具应用、跨文化数字教学设计等纳入教师岗位胜任力清单。例如,依据《教师素养能力框架》细化不同级别教师的能力要求。
2. 分层培养:
   - 全员轮训:定期开展数字技术基础培训(如Python入门、AI工具操作)。
   - 骨干研修:针对骨干教师开展高级研修班,聚焦前沿技术(如VR/AR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 名师引领:设立“数智外语教学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课、工作坊等形式辐射带动。
3. 共同体赋能:建设跨校“数智外语教学创新实验室”,共享优秀教学案例。开发基于VR/AR的沉浸式语言学习场景及多语种数字教材,打造可复制的教学工具包。

三、当前挑战与应对策略
1. 认知偏差问题:部分师生对数字素养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误解。需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方式,强调人文关怀在数字传播中的核心地位。
2. 数字鸿沟问题:文科背景学生在技术操作上可能存在短板。可通过开设“零基础编程”“AI工具速成”等短期课程弥补差距。
3. 伦理风险问题:AI生成内容易引发版权纠纷与虚假信息。需加强伦理教育,在课程中融入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结语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明确“五维素养”目标、构建集群式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完善评价机制及锻造专业师资队伍,可有效培养出既懂语言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服务于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也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正如2025年国际翻译日主题“Translation, shaping a future you can trust”所强调的,外语人才需以卓越的数字素养,在可信沟通中架起中外理解的桥梁,塑造值得信赖的未来。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785
金币
43632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1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9:53
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关键在于构建“五维能力+集群课程+实践共同体”的综合培养模式。

🎯 背景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深刻改变了语言服务与国际传播的生态。外语人才不再仅需语言能力,更需具备驾驭数字工具、理解平台逻辑、保障数据安全并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素养 1。为此,将数字素养纳入外语人才培养核心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 五维数字素养框架
根据光明日报专题文章提出的模型,外语人才应重点发展以下五个维度的数字素养:

素养维度    核心能力    具体表现
数据素养 1    数据获取与分析    利用数字技术收集跨语言数据,进行清洗、核验、可视化处理
人工智能素养 1    人机协同与提示工程    熟练使用大模型辅助翻译、写作,掌握高质量提示词设计技巧
媒介与平台素养 1    内容分发与运营    理解海外社交媒体算法机制,掌握多平台内容策略与受众互动
安全与伦理素养 1    合规意识    遵守版权法规,保护隐私数据,识别虚假信息与深度伪造
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 1    数字化叙事能力    将人文关怀融入数字内容创作,构建具有感染力的国际话语表达
(补充说明)该框架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广泛应用于教师队伍建设中,如多所高校已围绕类似维度开展研修培训 5。

🧩 集群式课程体系建设
为系统化落实上述素养,建议构建四级课程群:

基础通识类:涵盖数字伦理、AI基础知识、跨文化数字沟通等,奠定认知基础 1。
专业核心类:开设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跨语数据分析、平台规则与运营等课程,强化专业应用能力 1。
交叉拓展类:推动“外语+跨境电商”“外语+区域国别研究”“外语+计算机”等复合型方向,拓宽职业路径 1。
创新实践类:通过项目制教学,开展多语种对外传播实训,如共建中华优秀外译作品库或国际传播案例库 1。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与外语人才项目”即为此类模式的典型案例,其课程涵盖语料库语言学、Python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前沿内容 12。

🛠️ 强化数字实践能力
理论学习需与真实场景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实践共同体:

校级平台:建设对外传播与语言服务数据平台,提供真实语料与动态评测环境,例如中华文化多语数据库 1。
学院工作坊:常态化举办AI+语言服务、跨文化内容生产等主题工坊,注重成果反馈与质量提升 1。
社会合作:与主流媒体、高端智库共建实习基地与联合项目,打通“策划—执行—发布”全链条 1。
湘潭大学举办的“数字素养与翻译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正是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实操+小组研讨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13。

📊 健全认证与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推出分级数字认证证书,如“通用数字素养证书”“外语专业场景专项证书”等 1。
设立“数字素养+国际传播能力微证书”,通过笔试、口试及作品展示等方式考核综合能力 1。
参考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大维度进行诊测 6。
💡 结论
要真正提升外语人才的数字素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构建“目标明确—课程支撑—实践落地—评价闭环”的完整生态体系。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懂语言,更要会用数据说话、用AI提效、用平台传播、用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