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友人杨君从大西北旅游归来,大呼过瘾,说是既饱了眼福,更饱了口福。他说,只有在西北旅游,才可如此圆满。在其他地方时,常常有眼福大饱,口福差强人意的遗憾。
杨君这么说是有亲身体验的:他曾带着几位西北的朋友到无锡某风景区品尝特色的小笼包,结果让朋友们产生怀疑 :“哎呀,就……这?”杨君知道自己领错了地方,要品尝无锡小笼包是断然不可去风景区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是常态,遂到市里再找了一家小笼包店 ,这才挽回了点面子。于是杨君叹曰:“风景区‘乏味’!”
风景区“乏味”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拦路虎”。其实,风景区的饮食是完全可以与风景之美互相辉映的。比如苏州木渎风景区有家饭店——石家饭店,它跻身于苏州一流饭店之列 ,有的人宁肯不登木渎的天平灵岩两名山,也要去山下的石家饭店品尝美味佳肴。石家饭店那一款鲜美的鲃肺汤曾令民国元老于右任流连忘返,到了台湾依然念念不忘;常熟虞山景区的蕈油面声名远扬,游虞山吃蕈油面已成新民俗;无锡惠山景区的油酥饼亦如此,品油酥饼就着二泉茶是最本色的平民享受,每有外地客人来无锡,我必陪同前往领略其风味,简约而不失礼数。可惜,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了,大多数美食在风景区已然消失,或者抬了价、变了味,把早先的特色风味和合理的价格丢到东洋大海去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度假成了百姓寻常事。但景区的饮食滞后问题一直是一大困扰。风景区宰客已然习以为常啦,不宰,反倒让人拍案惊奇哩。站在店家的立场思考,他是出了高额租金租下店面的,不在饮食供应上进行一番盘剥,怎生呆得下去?更遑论货真价实、精制细作?这一方面有待景区主管部门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慎重考虑啊。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游览民族文化村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美食陈列于景区,都是原汁原味、物美价廉——大抵按原地原价。我欣喜地品尝到了与无锡一般价格一般味道的小笼包,大呼过瘾哪。当时做得到的事,现在为何做不到了呢?
我早先曾说“团队餐改善之际,便是中国旅游成熟之日 ”,此时再加一句:“风景区不再‘乏味’之日,便是中国旅游成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