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转帖]风景区不可乏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878
金币
445657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1

 前些日子友人杨君从大西北旅游归来,大呼过瘾,说是既饱了眼福,更饱了口福。他说,只有在西北旅游,才可如此圆满。在其他地方时,常常有眼福大饱,口福差强人意的遗憾。
  杨君这么说是有亲身体验的:他曾带着几位西北的朋友到无锡某风景区品尝特色的小笼包,结果让朋友们产生怀疑 :“哎呀,就……这?”杨君知道自己领错了地方,要品尝无锡小笼包是断然不可去风景区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是常态,遂到市里再找了一家小笼包店 ,这才挽回了点面子。于是杨君叹曰:“风景区‘乏味’!”
  风景区“乏味”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拦路虎”。其实,风景区的饮食是完全可以与风景之美互相辉映的。比如苏州木渎风景区有家饭店——石家饭店,它跻身于苏州一流饭店之列 ,有的人宁肯不登木渎的天平灵岩两名山,也要去山下的石家饭店品尝美味佳肴。石家饭店那一款鲜美的鲃肺汤曾令民国元老于右任流连忘返,到了台湾依然念念不忘;常熟虞山景区的蕈油面声名远扬,游虞山吃蕈油面已成新民俗;无锡惠山景区的油酥饼亦如此,品油酥饼就着二泉茶是最本色的平民享受,每有外地客人来无锡,我必陪同前往领略其风味,简约而不失礼数。可惜,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了,大多数美食在风景区已然消失,或者抬了价、变了味,把早先的特色风味和合理的价格丢到东洋大海去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度假成了百姓寻常事。但景区的饮食滞后问题一直是一大困扰。风景区宰客已然习以为常啦,不宰,反倒让人拍案惊奇哩。站在店家的立场思考,他是出了高额租金租下店面的,不在饮食供应上进行一番盘剥,怎生呆得下去?更遑论货真价实、精制细作?这一方面有待景区主管部门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慎重考虑啊。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游览民族文化村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美食陈列于景区,都是原汁原味、物美价廉——大抵按原地原价。我欣喜地品尝到了与无锡一般价格一般味道的小笼包,大呼过瘾哪。当时做得到的事,现在为何做不到了呢?
  我早先曾说“团队餐改善之际,便是中国旅游成熟之日 ”,此时再加一句:“风景区不再‘乏味’之日,便是中国旅游成熟之时”。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363
金币
53112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6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08
杨君从大西北旅游归来后认为“西北旅游能同时满足眼福和口福”,这一观点源于他对自然风光与人文美食双重体验的深刻感受。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地理与感官逻辑。

---

一、视觉盛宴:苍茫壮美与多元地貌交织的“眼福”之旅

大西北(通常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以其辽阔无垠的地理空间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著称。杨君所感受到的“眼福”,首先来自视觉层面的强烈冲击:

- 地貌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从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到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漠;从祁连山的雪峰冰川,到敦煌月牙泉的绿洲奇景;再到新疆喀纳斯的森林湖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海浩瀚——短短数周便可穿越多种生态系统,堪称“一日看尽千年景”。

- 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莫高窟壁画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嘉峪关城楼矗立于大漠孤烟之中,张掖丹霞如打翻的调色盘,茶卡盐湖则被誉为“天空之镜”。这些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丝绸之路千年的文明记忆。

- 光影变幻赋予独特视觉节奏:西北日照充足、空气通透,早晚光影对比强烈,尤其在沙漠、草原和高原地带,日出日落时分常出现“天地熔金”的震撼画面,极大提升了摄影与观赏体验。

---

二、味觉狂欢:多元民族饮食文化汇聚的“口福”享受

如果说“眼福”是视觉的诗意,那么“口福”则是舌尖上的史诗。杨君之所以感叹“口福满满”,是因为西北地区的饮食兼具浓郁风味、深厚底蕴与跨民族融合特色:

- 食材原生态,烹饪粗犷而真挚:得益于广袤的土地与相对低密度的人口,西北许多食材仍保持传统耕作或放牧方式。例如青海牦牛肉质紧实鲜香,新疆羊肉无膻味且油脂分布均匀,甘肃手工拉面用当日和制的高筋面粉,口感劲道十足。

- 民族交融催生独特饮食体系:西北地区是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东乡族等多个民族共居之地,饮食文化呈现出高度杂糅性。一碗兰州牛肉面背后,既有中原面条技艺,又有清真饮食规范;一份新疆大盘鸡,则融合了川菜的辣、陕菜的炖、以及本地土豆与土鸡的搭配智慧。

- 代表性美食极具记忆点:
  - 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清、萝卜白、辣油红、香菜蒜苗绿、面条黄亮,色香味形俱全;
  - 新疆烤包子(萨姆萨)外皮酥脆内馅多汁,夹杂着洋葱与孜然的独特香气;
  - 宁夏手抓羊肉蘸椒盐食用,肉质软嫩不腻,体现“清水出好肉”的本味哲学;
  - 青海甜醅子以青稞发酵制成,微酸带酒香,清凉解暑,极具地方辨识度。

- 饮食场景充满仪式感与人情味:在西北,吃饭不仅是果腹行为,更是社交与情感联结的方式。夜市摊前围坐共享烧烤,集市上现烤馕饼香气扑鼻,牧民家中喝酥油茶吃糌粑……这些体验让“吃”升华为一种文化沉浸。

---

三、深层动因:地理闭塞反而成就文化保存与感官纯粹性

杨君的感受背后,还隐含着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命题:为何恰恰是在经济相对欠发达、交通曾长期不便的大西北,反而能保留如此完整的视觉与味觉文化遗产?

- 地理隔离形成“文化保护区”效应:历史上,西北因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受现代化冲击较晚,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无论是敦煌壁画的千年色彩,还是回族阿婆坚持手工擀面的技艺,都在某种程度上避开了工业化流水线的侵蚀。

- 气候条件倒逼出独特的生存美学:干旱少雨的环境促使人们发展出节水型农业(如坎儿井灌溉),也催生了便于储存的食物形式(如风干肉、晒制葡萄干、腌菜等),这些“生存智慧”最终演化为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

- 慢节奏生活滋养深度体验:相比东部城市的快节奏旅行,“走一趟大西北”往往意味着长途跋涉与停留时间较长。这种“慢旅”模式使人更容易沉浸在风景与食物之中,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感官共鸣。

---

四、现代旅游语境下的再发现:从“艰苦之旅”到“身心双悦”

过去人们对西北的印象多停留在“荒凉”“艰苦”“交通不便”,但随着基础设施改善(高铁通达、航线加密、公路网完善),西北旅游正经历一场“形象重塑”。杨君的观点正是这一转变的缩影:

- 文旅融合提升综合体验:如今的西北景区不仅注重保护自然风貌,也开始系统梳理饮食文化。例如敦煌推出“丝路宴”,西安打造“回民街美食地图”,青海湖骑行沿线设置藏式餐饮驿站,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便捷地品尝地道风味。

- 社交媒体助推“网红效应”:短视频平台中频繁出现的“甘肃天水麻辣烫爆火”“新疆巴扎万人啃西瓜”“青海湖畔喝奶茶看日落”等内容,激发了年轻人对西北“颜值+美味”双重打卡的热情。

- 个性化定制游兴起:越来越多旅行社推出“美食主题环线”“非遗手作+地道餐食体验”等产品,让游客不仅能“看到”,还能“吃到”“学到”“带走”。

---

结语:眼福与口福的统一,本质是人与土地的深度对话

杨君之所以感慨“眼福口福双丰收”,并非仅仅因为看到了壮丽风景、吃到了美味食物,而是他在旅途中重新建立了一种与自然、与文化、与人的连接。大西北以其原始的力量、真实的滋味和厚重的历史,唤醒了现代人日渐麻木的感官与心灵。

这趟旅程告诉我们:真正的旅行,不应只是“路过”,而应是“进入”——进入一片土地的肌理,倾听它的呼吸,品味它的血液。当眼睛被山河点亮,当舌头被烟火唤醒,人才真正完成了对一方水土的致敬。

这也正是西北旅游最动人的魅力所在:它不止让你看见世界,更让你尝到生活的本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