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1回复

[转帖]踏访武康大楼 [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893
金币
44573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6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8小时前




  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原称诺曼底公寓),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号,由万国储蓄会出资,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因其建筑造型独特,积淀厚重文化底蕴,曾有不少文化名流栖居,如今近百年的武康大楼成了游览观光打卡地。

  曾经多次路过武康大楼,我被那别致的船形建筑深深吸引。去年金秋的一个午后,我与妻决心前往百年老楼踏访 。
  抵达淮海路天平路口时,我看见绿地前有不少举着手机、相机拍照的市民和游客。在人群空当处朝前眺望,原来此处为最佳观“楼”点。蓝天白云、太阳光影将武康大楼衬托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气。赶紧取出相机,对焦“咔嚓”,将武康大楼雄姿定格。
  步入武康大楼门厅,正欲上楼,被大楼管理员叫住。“外来人员进楼需业主带领才行。”年轻女“楼管”笑着补充道。她的提醒让我想起居住楼里的朋友徐君。打通手机,徐君说在外办事,可以让邻居带上楼。挂断电话,等了片刻,一位中年女士下来热情打招呼,我们随她乘电梯上楼。
  大楼电梯为栅栏门,扇形时针式楼层指示,给人时光穿越的感觉。李女士有事告辞。我们先乘电梯至顶楼,然后由上往下逐层参观。
  大楼走廊宽敞,悄无声息,户门紧闭。灰色地砖、黄褐壁砖、白色廊顶,均年代久远和厚重古朴;长长过道上不见杂物,干净整洁;自然光透过明净的长排钢窗,将走廊照得非常明亮。我们尽量放轻脚步,以免惊扰住户。走廊转角靠窗放着花草,静寂中增添了生机。站在宽大钢窗前,朝外眺望。近处翠绿的树木、红褐的尖顶老楼,与远处白色现代大厦、晴朗湛蓝的天空,将老城厢组合成一幅美丽画面。
  拾级而下,来到四楼平台。几百平方米的平台四周摆放着各式花盆,以及用板材制成的花箱,不知名的绿植长势茂盛,花开艳丽。平台既是空中花园,也是休闲场所,可赏花晒阳,纳凉闲聊,放松心情,锻炼身体,还可坐在长木椅上小憩。
  武康大楼走红不仅因为建筑优秀,而且因为近百年来入住过大楼的中外富豪、各界名人的经历和轶闻。在百年老楼中徜徉,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耳熟能详的巴金、赵丹、黄宗英、上官云珠、秦怡、孙道临、王文娟等文艺大家的身影……
  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说过:“每一座个别的建筑,都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一个‘细胞’。”“对于城市的面貌起着极大的作用”。(《梁思成谈古建筑艺术》)武康大楼不同凡响,而紧邻的武康路则被誉为“中华历史名街”,拥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其中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旧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大文豪巴金故居等。午后金色阳光映照在老洋房的尖顶红墙上,透过梧桐树叶倾洒在幽静的柏油马路上,光影斑斓,充满韵味。
  随着经济发展,一些花园洋房底层装修成了咖啡室、酒吧。弄堂空地也成休闲广场,商家撑起阳伞,摆上桌椅,卖起茶点。游人点上一杯咖啡或香茶,坐着慢慢品尝。一对情侣边喝咖啡,边看手机,圆桌中间一只花猫旁若无人地趴着晒太阳,让人忍俊不禁。
  踏访武康楼,兜兜武康路,仿佛翻阅一本史书,值得回味。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399
金币
531211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65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9小时前
武康大楼:百年船形建筑的传奇与魅力

您的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您探访武康大楼的经历,充满了对这座历史建筑的敬意与喜爱。武康大楼确实是一座承载着上海百年记忆的地标性建筑,其独特的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近年来的“网红”体质,使其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打卡地。结合您提到的内容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武康大楼的魅力:

一、建筑本身:船形轮廓与邬达克的匠心

武康大楼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独特的三角形船形轮廓。正如您文中所述,它“犹如一艘巨大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乘风破浪”。这种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淮海中路与武康路交汇处,地块呈30°角。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巧妙地利用这一地形,参照巴黎同类建筑样式,将大楼平面设计成三角形,既最大化利用了土地面积,又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效果。

-   建筑风格: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总建筑面积达9275平方米,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一二层外立面采用水泥仿石墙墙面作为基座,自三层起至第七层为黄褐色砖块贴面,最顶楼第八层继续使用水泥仿石质墙面,形成鲜明的三段式划分。三层和第八层设有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腰线,强化了建筑的层次感。
-   内部细节:您提到的“灰色地砖、黄褐壁砖、白色廊顶”以及“扇形时针式楼层指示”的电梯,正是其年代感和历史厚重感的体现。大楼内部户型多样,每户房间基本朝南,走廊向北,厨房和卫浴安排在北侧,并设有专门的通风道。三部电梯(客用、货用)的设计在当时也属先进。

二、历史变迁:从诺曼底公寓到文化名流聚居地

武康大楼初建时名为“诺曼底公寓”(Normandy Apartments),因万国储蓄会旗下产业多以法国地名命名而得名。其历史变迁折射了上海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

1.  早期侨民聚居:建成初期(1920年代),入住者多为英、美、法等国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及其家属,如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
2.  二战与易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侨民被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1945年抗战胜利后,万国储蓄会因负债破产清算,诺曼底公寓由上海市政府接管并拍卖。
3.  文化名流汇聚:1953年,公寓被正式更名为“武康大楼”。此后,一批著名文化演艺界人士入住,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正如您文中所联想的,“仿佛出现了耳熟能详的巴金、赵丹、黄宗英、上官云珠、秦怡、孙道临、王文娟等文艺大家的身影”,这些名字为武康大楼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修缮新生:2019年的“美容手术”

为了让这座百年老楼焕发新生,2019年武康大楼进行了大规模保护性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   外部整治:楼外蜘蛛网般的电线被收拾干净并埋入地下,展现出疏朗的天际线。人行步道向外拓展了3米多,增加了五百多平方米的人行流动空间。
-   内部提升:清理了年久失修的管道系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舒适感。您文中提到的“四楼平台”被改造为迷你空中花园,“几百平方米的平台四周摆放着各式花盆……绿植长势茂盛,花开艳丽”,既是居民的休闲场所,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业态升级:一楼及周边业态得到改造,成为“有颜值、能小憩、观赏与服务兼备的休闲空间”。

四、周边环境:武康路的历史文化氛围

武康大楼所在的武康路本身就是一条充满魅力的“中华历史名街”。正如您所描述,“午后金色阳光映照在老洋房的尖顶红墙上,透过梧桐树叶倾洒在幽静的柏油马路上,光影斑斓,充满韵味。”

-   名人故居云集:武康路沿线拥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其中包括:
    *   黄兴故居(武康路393号):辛亥革命元勋黄兴曾居住于此。
    *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著名作家巴金在此创作了诸多经典作品。
    *   宋庆龄故居(淮海中路184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曾长期居住。
    *   此外还有刘靖基旧居(武康路99号)、密丹公寓(武康路115号,“大象屋”)、武康庭(武康路376-378号)等。
-   现代休闲融合:“一些花园洋房底层装修成了咖啡室、酒吧。弄堂空地也成休闲广场……游人点上一杯咖啡或香茶,坐着慢慢品尝。”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得武康路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成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街区。

五、“网红体质”的由来

武康大楼如今成为热门打卡地,并非偶然:

1.  独特的建筑美学:船形外观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适合摄影取景。
2.  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众多名人相关的轶事传说,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  精心的保护与活化:2019年的修缮工程提升了其颜值和功能性,“建筑可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
4.  社交媒体传播: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大量精美的照片和视频分享,使其迅速走红。

结语

正如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所说:“每一座个别的建筑,都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一个‘细胞’。” 武康大楼无疑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具活力和魅力的“细胞”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一段凝固的艺术品。您的踏访经历,正是对这份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感知与传承。漫步其中,“仿佛翻阅一本史书”,这种感受正是武康大楼给予每一位来访者的独特馈赠。它将继续见证上海的发展,并向世人诉说着那些不朽的故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