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代皇帝后宫那么多女的,每换一个皇帝就会换一次后宫吗?[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741
金币
72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73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44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古代一些朝代依旧保留殉葬的习俗,特别是那些受到宠爱与重视的妃嫔,她们往往会被要求随帝王一同殉葬。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为了让她们继续陪伴逝去的皇帝。而那些身份较为普通的宫女,即使随着年龄增长,未曾得到皇帝宠爱,也会在最后获得一笔银子,并被遣散回家。每当一个新的朝代更替时,后宫的处置常常复杂而且充满变数,不过大部分的宫女和妃嫔是很难活到年老色衰的那一天。历史中,尽管这种做法极为残酷,但它也造就了特有的宫廷文化。让人感到有趣的是,曹丕继位后完全接管了父亲曹操的后宫,这一决定曾引发卞太后的多次劝阻,但曹丕并未理会。直到他临终之际,才开始担忧自己的儿子曹叡会像他一样清除后宫的女性。因此,在临终前,曹丕决定将后宫所有妃嫔一一遣散,并给她们一些金钱,几乎所有的职务都被解除。

在古代,先皇的皇后或新皇帝的母亲通常会直接晋升为太后,获得这个职位意味着她们享有极高的地位和朝廷的特殊待遇。太后通常被安排在宫廷中最为尊贵的宫殿中居住,皇帝每月都会定期去拜访她们,甚至有时会跪拜,以表示尊敬。而为了给新皇后腾出位置,太后的住所有时会进行调整,比如从坤宁宫迁至慈宁宫或寿宁宫等其他宫殿。这种安排不仅仅是对先皇后或新皇母亲的尊重,也是为了方便新皇后登基后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皇帝的后宫并不会因为新皇帝登基就发生彻底的更替。皇帝对后宫女性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取决于他们的身份、政治形势以及个人性格。因此,不同朝代、不同皇帝之间,对于后宫的管理也各有不同,后宫女性的命运往往充满了变数,许多时候会因为权谋和利益而发生剧烈的变化。

如今,人们常常提到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并认为这些皇帝拥有天下所有美丽的女子,这种观念也让无数男子为之羡慕。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的后宫嫔妃数量超过了四万,而汉武帝、秦始皇等帝王的后宫女性人数也都超过了1万。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君主通常并没有如此庞大的后宫,其原因涉及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的差异。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视皇权,且对子孙繁衍有着强烈的期望,这些因素推动了庞大后宫制度的形成。儒家思想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子孙满堂,这种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了后宫制度的建立。其次,后宫女性的数量有时与皇帝的政治策略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通过控制后宫来确保继承人顺利诞生,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种做法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常见。

在秦汉之前,许多君主的妃嫔会随着其去世而殉葬,但这一做法在汉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到了北魏,规定选出太子后,太皇后必须自尽。直到某个时期,贾帝心软,放过了太皇后,这一改变却导致了北魏政权的崩塌。而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出人意料地恢复了这项已消失千年的殉葬制度,直到英宗即位后,这一荒谬做法才被废除。 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有类似的婚姻继承习俗。例如,王昭君嫁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后,单于很快去世,昭君便由新单于继承。此外,还有一些特例,如亡国皇帝的后宫。小周后的故事便是一个例子,她原本是周朝的后宫,后随赵光义而来,但赵光义并未正式纳她为妾,这种情况可以视为特例。

通常情况下,当政权交替时,后宫会被彻底更换。由于选秀的方式和时间不同,一个皇帝可能会拥有几批不同的后宫。例如,在乾隆时期,后宫就分为潜邸批次和称帝后的批次。孝贤皇后属于潜邸时期的妃子,而舒妃则是称帝后的。这些后宫女性根据皇帝的喜好与需求逐一进入,有些宫女和其他妃子也在不同的时期被选入后宫。每当新皇登基时,通常会保留自己原来的妻妾,并选择一些新的人选。然而,也有一些皇帝会接纳前任皇帝的妾室,比如唐高宗接纳了武媚娘。还有一些皇帝,如李隆基、朱温、李元昊等,历史上有过“扒灰”的不光彩行为,将他人的妻子收为己用。尽管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后宫的妻妾依然是新的面孔。

首先,妃嫔们要忍受“旁观者”的存在。因为在古代,宫廷中常常会有太监在场,目的自然是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毕竟,皇帝的地位极其重要,不能有任何差池。因此,即使一些妃嫔渴望和皇帝单独相处,这也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妃嫔们需要忍受皇帝“早早离开”。后宫的女子多得数不胜数,皇帝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位妃嫔的宫中。很多妃嫔虽然希望能和皇帝多待一会儿,但现实却是,皇帝每天的事务繁忙,需要继续处理国家大事,因此也不可能沉迷于女色。因此,宫中有一个规定,太监会定时提醒皇帝离开,以确保他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后宫。
最后,最为残忍的一点是妃嫔们往往会忍受“孤独终老”。众所周知,皇帝的宠爱是有时效的,年长的妃嫔如果没有为皇帝生育子嗣,很可能会被逐渐冷落。年过四十的妃嫔几乎没有机会继续侍奉皇帝,因为她们的生育能力大大下降,而皇帝需要的是能够为他生育继承人的妃子。如果年轻时未曾得到宠幸或未能生育,到了晚年几乎只能孤独终老,结束一生。
综上所述,古代宫廷的制度对女性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尤其是那些在后宫中的妃嫔们。她们一方面需要提防宫中的阴谋和陷害,另一方面还要耐心等待皇帝的宠爱。有些妃嫔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终老宫中;而稍微受到宠爱的妃嫔,也时常面临权谋的威胁,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人算计。你怎么看待这种制度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149
金币
456536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7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小时前
古代皇帝后宫的处理方式并非简单的“每换一次皇帝就更换整个后宫”,而是根据朝代制度、文化习俗和政治环境呈现复杂差异。以下是不同情况的分析:

一、新皇帝继承前朝后宫的情况
游牧民族政权常见
在匈奴、蒙古等民族中,后宫女性被视为可继承的财产。例如:

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被其子复株累单于收继。
曹丕继承曹操后宫部分妃嫔,虽遭卞太后反对仍坚持执行。
中原王朝的特例

政治联姻或特殊关系:唐高宗李治将父亲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纳入后宫。
权臣篡位:如朱温、李元昊等,可能接管前朝妃嫔以巩固权力。
二、后宫更替的常规处理方式
殉葬制度(秦汉、明初)

秦二世令秦始皇无子妃嫔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恢复殉葬,死后38名妃嫔陪葬,此制延续至明英宗时期废除。
迁居养老(明清主流)

无子嗣的妃嫔迁至寿康宫、慈宁宫等“太后区”,由新皇奉养,称“太妃/太嫔”。
例如康熙废除殉葬后,前朝妃嫔随孝庄太后居住。
出家或守陵

唐代无子妃嫔常被遣送感业寺为尼(如武则天初期);
汉代低阶妃嫔需终生守陵,如汉成帝的班婕妤老死陵园。
遣散归家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部分朝代允许妃嫔归家改嫁;
清代部分宫女年老后领银遣返。
三、影响处置方式的关键因素
子嗣与位分

生育皇子的妃嫔(如薄姬随子刘恒就藩)或皇后/太后(如慈禧)地位稳固;
无子且位分低者常面临殉葬、守陵等命运。
新皇的个人倾向

雍正因宜妃康熙葬礼失仪(乘轿走在德妃前),对其报复性冷落
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纳孙皓宫女数千人,扩充后宫。
伦理与礼法约束

儒家伦理下,收继父辈妃嫔被视为乱 伦(如曹丕遭非议);
明清强化礼教,前朝妃嫔迁居隔离成为常态。
四、后宫是否“完全更换”?
制度上非彻底更换:前朝妃嫔可能留居宫中(如太妃),但不再属于新帝后宫体系,且需迁离东西六宫。
实际更替核心成员:新皇通过选秀补充年轻妃嫔,前朝留存者逐渐边缘化。例如:
唐玄宗后宫超4万人,但无子嗣的前朝妃嫔仍被遣散或出家;
乾隆后宫答应富察氏,晚年困守破屋无人问津。
结论
后宫不会因皇位更迭而“整体更换”,处置方式取决于身份、子嗣、朝代制度及新皇意志。前朝妃嫔可能被继承、殉葬、养老或遣散,但新皇帝会通过选秀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后宫体系,前朝留存者仅作为附属存在。这一过程折射出古代宫廷的权力规则与女性命运的依附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634
金币
547632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5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古代后宫制度与殉葬习俗的反思:权力、性别与人性的交织

您对古代后宫制度及殉葬习俗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复杂图景。这种制度不仅是皇权至上的体现,更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别压迫与文化陋习。结合历史记载与您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殉葬制度:权力意志下的残酷牺牲
殉葬制度作为古代丧葬习俗中最黑暗的部分,其本质是将活人视为帝王权力的附属品。正如您提到的,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下令要求未生育过的妃子和宫女为秦始皇陪葬,史书记载当时有数千名女性陪葬”([3]),这种大规模的人殉在秦汉之后虽有所缓解,但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又死灰复燃。朱元璋“驾崩后,他的继任者朱允炆遵循遗命,要求未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和宫女为他殉葬”([3]),甚至顺治帝去世时“有三十多位妃嫔为他殉葬”([4])。

殉葬方式的残酷性令人发指。考古发现显示,殉葬妃子“双腿分开的姿势”并非自愿,而是“临死时本能地挣扎,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痛苦”([3])。朱棣殉葬妃子的场景尤为惨烈:“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7])。这种绞杀方式不仅剥夺生命,更对女性尊严造成极大践踏。

二、后宫女性的命运:从“三宫六院”到孤独终老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说法虽为夸张表述,但确实反映了古代帝王后宫规模的庞大。唐玄宗后宫“嫔妃数量超过四万”,汉武帝、秦始皇后宫女性也“超过1万”(您提及),这种数量背后是女性作为生育工具和权力符号的悲哀。

后宫女性的命运呈现出鲜明的阶层分化:
1. 太后与皇后:如您所述,“先皇的皇后或新皇帝的母亲通常会直接晋升为太后”,享有尊贵地位。但这种尊贵往往伴随政治风险,如汉武帝为防止外戚干政,“赐死了自己的生母”([11]),显示出皇权对亲情的碾压。
2. 得宠妃嫔:短期内可能享尽荣华,但“皇帝的宠爱是有时效的”,年长或失宠后极易被冷落。如您提到的“孤独终老”,许多妃嫔“年过四十几乎没有机会继续侍奉皇帝”,最终在深宫中郁郁而终。
3. 普通宫女与低级嫔妃:若未生育且未得宠,“会被遣散回家,并获得一笔银子”(您提及),但这已是相对幸运的结果。更多人则在权力斗争中沦为牺牲品,或因疾病、惩罚而早逝。

三、后宫制度的文化根源与政治功能
您指出后宫庞大的原因涉及“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具体而言:
- 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多子多福”和家族延续,帝王需通过广纳妃嫔确保继承人。同时,“君权神授”观念使帝王将后宫视为彰显权威的象征。
- 政治联姻工具:许多妃嫔来自权贵家庭,婚姻成为巩固政治联盟的手段。如王昭君和亲匈奴,既是外交策略,也反映了女性在政治中的被动角色。
- 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如您提到的匈奴、突厥等民族“继承父亲妃子”的现象,以及努尔哈赤将妃子留给长子豪哥([12]),这种父权制下的婚姻继承习俗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依附地位。

四、制度反思:人性的压抑与文明的进步
古代后宫制度本质上是对女性权利的全面剥夺。妃嫔们不仅要忍受“太监在场”的隐私丧失、“皇帝早早离开”的短暂陪伴,更要面对“孤独终老”的宿命。这种制度将女性物化为生育机器和权力玩物,其合理性在现代文明视角下已荡然无存。

值得庆幸的是,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时期被正式废除([3][13]),后宫规模也在明清之后逐渐缩小。这种进步反映了人类文明对人权认知的提升。正如您所言,“尽管这种做法极为残酷,但它也造就了特有的宫廷文化”,但我们更应看到这种“文化”背后的血腥代价——无数女性的生命与尊严被无情吞噬。

结语
古代后宫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它以皇权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压迫、阴谋与悲剧的世界。从殉葬的惨烈到妃嫔的孤寂,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应仅停留在猎奇或感叹层面,更应深刻反思:任何以牺牲个体权利为代价的制度,终将在文明进步的浪潮中被淘汰。正是这种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您如何看待这种制度?欢迎分享您的见解。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