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虎科技陶虎:以柔性脑机接口技术打破垄断,迈向“超人类”时代
一、技术突破:从“医疗修复”到“人类增强”
陶虎及其领导的脑虎科技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多项革命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改变了患者的生活,也为人类能力的增强打开了大门。
1. 实时汉语解码:让“沉默者”开口
2024年底,脑虎科技实现了全球首例脑电实时汉语解码。在上海华山医院,一位语言区神经信号受损的女患者通过植入柔性脑机接口,成功解码出“2025新年快乐”等汉字,并操纵机械手做出“比心”动作。这一技术将实时汉语语句解码速率提升至49.6字/分钟,后续更进一步达到每分钟307字的超人类语速交流水平,远超正常人说话速度(约150-200字/分钟)。这标志着脑机接口在语言功能重建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2. 运动与游戏控制:从“康复”到“生活赋能”
脑虎科技的脑机接口不仅帮助患者恢复基本运动功能,更能实现复杂操作。2025年,团队实现了癫痫患者对《黑神话:悟空》等大型复杂游戏的精准脑控操作,其反应速度接近正常人使用传统鼠标的操作水平。此外,一位脑部受损的女教师甚至能用“意念”为学生打出学期评语,展现了技术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潜力。这标志着技术从“医疗康复”向“生活赋能”的跨越。
3. 柔性植入技术:安全与性能的平衡
陶虎团队选择“柔性皮层植入”路线,将电极放置在大脑皮层表面而非深入皮质层,极大减少了对脑组织的损伤。其自主研发的256通道μECoG电极阵列,密度达64通道/平方厘米,是国内最高水平,是传统电极的64倍。这种超柔性、高密度的电极材料,既能适应脑组织曲率,减少排异反应,又能高精度采集多脑区神经信号,为长期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创业历程:从“实验室之光”到“产业突围”
陶虎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对技术边界的探索和对未知领域的勇气。
1. 敏锐洞察:锁定“人体最难传感器”
2019年,陶虎在江西赣江新区调研时,意识到脑机接口作为“人体最难传感器”的巨大潜力。当时他已带领团队完成动物实验,但要推进人体临床研究,必须有企业作为转化载体。于是,他在南昌创办了脑虎科技,并于2021年在上海设立总部,形成“研发在沪、生产在赣”的模式。公司名称“脑虎”,既含“脑”字,又谐音“老虎”,寓意勇闯技术难关的决心。
2. 破釜沉舟:全身心投入产业化
2024年底,在脑机接口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关键期,陶虎毅然辞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稳定职位,将全部精力投入脑虎科技。他表示:“我并非从科研走向创业,而是从已知走向更大的未知与可能;从实验室里确定的光,走向人类智能边界更广阔的尽头。”
3. 技术路线:对标Neuralink,坚持自主判断
面对马斯克Neuralink的“深部植入”路线,陶虎选择更适合临床需求的“柔性皮层植入”。他比喻:“Neuralink聚焦‘巷战’(单神经元),我们先看‘城市全貌’(多脑区协同)。”这种路线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实现了跨脑区信号采集,更符合临床优先级。
三、未来展望:从“修复病人”到“赋能正常人”
陶虎认为,脑机接口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病人变回正常人,第二阶段是把正常人变成超人。
1. 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
目前,脑机接口被认为是解决渐冻症、癫痫、瘫痪等神经功能受损的有效手段。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它还将应用于失明、失语及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的治疗。例如,通过“情绪复刻”技术,有望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2. 正常人的能力增强
陶虎大胆设想:“等到技术成熟,正常人或许可以借助脑机接口获得超级视觉、超级听觉、超级体能。”结合AI大模型后,人类已实现超语速交流(每分钟307字),未来还可能实现“脑联网”,让单个人脑成为人群网络中的节点,实现信息的云上传和局域交互。
3. 长期临床试验与技术突破
2025年10月底,脑虎科技将在华山医院进行全球首例全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的长期临床试验。这标志着技术从短期有线植入向长期无线植入迈进,解决了传统有线植入的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问题。
四、团队与理念:跨学科协作与务实精神
1. 精英团队:多学科融合
脑虎科技上海总部虽仅有92人,但七成为研发人员,涵盖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微电子、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20余个专业。团队成员包括《科学》《自然》子刊作者及临床神经外科专家。陶虎强调“让懂技术的人懂临床,懂临床的人懂技术”,通过跨学科项目组打破科研壁垒。
2. 务实作风:拒绝“炒概念”
面对行业热潮,陶虎始终保持清醒:“我最怕脑机接口像之前的黑科技一样被‘炒’烂。”他呼吁行业多做实事、少讲故事,以临床数据为核心披露信息。这种务实态度使脑虎科技获得盛大、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的投资,并于2022年入选MIT Tech Review“全球最聪明50家公司”。
五、行业影响与政策支持
1. 政策东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
2025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先进技术体系,到2030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北京等地也积极打造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推动AI与脑机深度融合发展。
2. 市场潜力:千亿级蓝海
据麦肯锡预测,2030至2040年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400-1450亿美元。随着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拓展,脑机接口正从医疗领域向教育文娱、安全生产等领域渗透,催生新质生产力。
结语
陶虎及其团队以“柔性植入”为核心技术,在短短5年内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让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从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运动功能,到探索人类能力增强的可能性,陶虎正带领脑虎科技朝着“让人类智能边界更广阔”的目标前进。正如他所说:“我们不是在做产品,而是在探索人类智能的无限可能。”未来,在伦理规范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保障下,脑机接口有望真正实现人机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