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1回复

[奇观]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80尊赏析<2 [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20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5) —


51、立像佛教女尊度母
尼泊尔(过渡时期) 公元11世纪
高53厘米
拉萨 大昭寺藏 藏品编号:111

52、骑牛观音
西藏 噶玛巴 却英多杰(1604~1674年)作品
高:28.8厘米
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545

53、立像观音
西藏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4年)作品
高:27.7厘米
大昭寺藏 藏品号:288

54、佛教 "八大神变"
西藏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4年)作品 象牙雕刻
通高:29厘米 象牙雕像高:24厘米
布达拉宫 萨松拉康殿藏 藏品号:2168

55、佛教 "八大神变"
西藏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4年)作品 象牙雕刻
通高:24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以前藏于罗布林卡

56、立像 释迦牟尼
西藏的尼泊尔风格 约11世纪
高:38.2厘米
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1391

57、立像 文殊菩萨
西藏的尼泊尔风格 约11世纪
高:24.2厘米
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1228

58、毗卢佛--五方佛之一
西藏的尼泊尔风格 约11世纪
高:28.7厘米
大昭寺藏 藏品号:589

59、毗卢佛--五方佛之一
西藏的波罗风格 约12世纪
高:32厘米
大昭寺藏 藏品号:860

60、法王--佛法之王
西藏的尼泊尔风格 约11世纪
高:52.7厘米
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1578(?)

61、弥勒菩萨或毗卢佛(?)
西藏的尼泊尔风格 约11世纪
高:31.5厘米
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1062


62、金刚手菩萨和观自在菩萨--八大菩萨的两位成员
西藏(前藏)的尼泊尔风格 约12世纪
高:105厘米 103厘米
色拉寺措钦大殿上层强巴拉康殿

63、释迦牟尼佛--历史上的佛陀
西藏 红铜镀金 11世纪
高:57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122[B]

64、苦行弥勒菩萨--未来佛 西藏(前藏)
红铜镀金 11世纪
高:48.5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119

65、莲花手观音
西藏 红铜镀金 11世纪
高:50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598

66、莲花手观音
西藏 红铜镀金 13世纪
高:57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414

67、莲花手观音
西藏 红铜镀金 11世纪
高:32.2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143

68、莲花手观音
西藏 红铜镀金 11或12世纪
高:68.5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940

69、降服魔罗的释迦牟尼像
西藏 红铜镀金 1350~1400年
高:60.5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94

70、降服魔罗的释迦牟尼像
西藏 红铜镀金 1350~1400年
高:60.5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94


71、本初佛大持金刚拥抱明妃
西藏(前藏)红铜镀金 14或15世纪
高:27.5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7

72、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身像
西藏(前藏) 红铜镀金 15世纪
高:23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168[A]

73、舞蹈姿金刚亥母
西藏(前藏) 红铜镀金 15世纪
高:41.5厘米
拉萨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1680

74、立像除毒佛母
西藏(前藏) 红铜镀金 15世纪
高:33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 藏品号:151

75、立像释迦牟尼
西藏的波罗(又译: 帕拉)风格 12或13世纪
高:25厘米
琼结河谷:赞普松赞干布封土墓上的寺庙
位于泽当南部(前藏地区)

76、立像文殊菩萨
西藏的波罗风格13或14世纪
高:24厘米
拉萨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781

77、金刚座佛
西藏的波罗风格 12世纪
高:25厘米
拉萨布达拉宫 萨松拉康殿藏 藏品号:866

78、释迦牟尼佛
西藏的波罗风格 约12世纪
高:20.5 厘米
拉萨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623

79、金刚萨埵
西藏的波罗风格 1150~1250年
高:35.1厘米
拉萨布达拉宫 琍玛拉康殿藏 藏品号:383

80、绿度母--绿色度母
西藏的波罗风格 1150~1250年
高:22.9厘米
西藏前藏止贡河谷 止贡替寺 色康拉康殿
作为藏传佛教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造像艺术,它伴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产生,在经过1300多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在吸收、融合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以及汉传佛教等艺术成分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和艺术流派。
本文图片来自《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一书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0:3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23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基于《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的解析

一、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与多元文化融合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并非孤立发展,而是深深植根于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历程,并广泛吸收了周边文明的艺术养分。正如文献[1]所述,佛教造像有泥、木、石、金铜等多种材质,而藏传佛教中金铜佛像尤为突出,其艺术风格深受尼泊尔、印度(尤其是波罗王朝)、克什米尔以及汉传佛教的影响。

1. 尼泊尔风格的影响
尼泊尔造像在藏传佛教早期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献[2]提到,7-9世纪的尼泊尔理查维时期造像“强调内在的精神力量,圆润的外形和简约的装饰”,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尼泊尔出产赤铜,这在现存铜造像中得到印证。10-13世纪的过渡期,尼泊尔造像“肢体与动态更加柔软流畅优美”。例如51号立像佛教女尊度母(尼泊尔过渡时期,11世纪) 和56号立像释迦牟尼(西藏的尼泊尔风格,约11世纪) 均体现了这一时期尼泊尔风格对西藏造像的深刻影响。尼泊尔艺术家如阿尼哥(1245-1306年)率团队赴西藏建造金塔,其技艺直接影响了藏地造像,尤其在鎏金和宝石镶嵌工艺上(文献[2])。

2. 波罗(帕拉)风格的影响
东北印度波罗王朝的造像风格在11-13世纪对西藏西部及卫藏地区影响显著。波罗风格造像“装饰繁复,人物比例上头部略大,四肢粗壮”(文献[2])。如59号毗卢佛(西藏的波罗风格,约12世纪)、75号立像释迦牟尼(西藏的波罗风格,12或13世纪) 和79号金刚萨埵(西藏的波罗风格,1150-1250年) 均展现出波罗艺术的特征,其面部表情更为内敛,衣纹处理复杂且富有动感。

3. 克什米尔风格的影响
克什米尔地区的造像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藏西部(如古格王朝),以“细腰、眉长耳阔”为特征,且常在外镶红铜或银,较少镶嵌宝石(文献[8])。文献[7]和[10]中多次提及克什米尔风格造像,如7号转法 轮印释迦牟尼佛(西北印度克什米尔,7世纪),其造型严谨,具有典型的克什米尔早期犍陀罗遗风与本土化结合的特点。

二、不同时期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1. 11-13世纪:过渡期与早期马拉王朝风格
这一时期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尼泊尔过渡期造像(9-13世纪)“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如56号释迦牟尼佛和57号文殊菩萨均高约24-38厘米,采用红铜镀金工艺,造型圆润,神态庄重,体现了尼泊尔艺术对西藏早期造像的主导影响。此时的造像“少有鎏金”,但后期逐渐普及(文献[2])。

2. 14-15世纪:马拉王朝与藏地本土风格的成熟
14世纪后,尼泊尔进入马拉王朝时期,造像“日趋繁复华丽”,装饰面积增大。西藏本土造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如69号和70号降服魔罗的释迦牟尼像(红铜镀金,1350-1400年),高60.5厘米,其动态表现强烈,衣纹流畅,鎏金工艺精湛,标志着藏地造像艺术的成熟。这一时期的造像还融入了汉地审美情趣,如菩萨面部更趋柔和,衣饰纹样更具中国特色(文献[8])。

3. 16-18世纪:噶玛巴时期的精工细作
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4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家,其作品以象牙雕刻和金属造像著称。如52号骑牛观音、53号立像观音和54、55号佛教“八大神变”象牙雕刻,均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八大神变”题材源自佛经中释迦牟尼降伏外道的故事,象牙材质的选择体现了材料的珍贵性与宗教的神圣性。此时的造像注重细节刻画,神态生动,装饰华丽而不失庄重。

三、典型造像题材与象征意义

1. 度母与观音菩萨:慈悲与救渡的象征
度母(如51号立像度母)是藏传佛教中重要的女性菩萨,“头顶结对称双发髻,类似中国古代小女孩发式,两发髻中间佩戴单叶片宝冠”(文献[3]),象征智慧与慈悲。莲花手观音(如65、66、68号)手持莲花,代表清净无染,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这些题材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极为常见,反映了信徒对救赎与解脱的向往。

2. 释迦牟尼佛:历史佛陀的核心形象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人,“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文献[1])。其造像常以结跏趺坐、转法 轮印、降魔印等姿态出现。如63号释迦牟尼佛(红铜镀金,11世纪) 和73号降服魔罗的释迦牟尼像,前者表现佛陀说法时的庄严,后者则展现其战胜魔障的决心。这些造像通过不同的手印和姿态传递着丰富的宗教内涵。

3. 密宗本尊与双身像:金刚乘思想的视觉化
密宗题材在后期藏传佛教造像中占据重要地位。如72号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身像和73号舞蹈姿金刚亥母,“男女双身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内容”,象征方便与智慧的结合(文献[8])。这类造像造型复杂,动态强烈,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是金刚乘密教思想的艺术体现。

四、重要收藏机构与造像传承

《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中的造像主要收藏于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等西藏重要寺庙。布达拉宫琍玛拉康殿、萨松拉康殿及大昭寺收藏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精品。例如:
- 布达拉宫琍玛拉康殿:藏有51号度母、56号释迦牟尼、77号金刚座佛等。
- 大昭寺:收藏了58号毗卢佛、63号释迦牟尼、69号降魔释迦牟尼等。
- 色拉寺措钦大殿强巴拉康殿:收藏了62号金刚手菩萨和观自在菩萨巨型造像(高105厘米和103厘米),展现了大型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藏传佛教艺术的宝库。造像通过代代相传,在宗教仪轨中被供奉、礼拜,其艺术价值与宗教功能紧密结合。

五、总结:多元一体的艺术瑰宝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它在吸收尼泊尔、印度波罗、克什米尔等外来艺术的同时,不断融入汉地文化元素,并结合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苯教传统,最终形成了“民族风格鲜明”的独特体系(文献[1])。从早期简单的泥塑到后期精美的鎏金铜像,从犍陀罗式的写实到汉式的世俗化表达,每一尊造像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宗教情感。

正如文献[9]所述:“佛造像的各处细节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烙上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印记。”《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中的这些作品,不仅是精湛工艺的体现,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它们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神圣空间中静静伫立,继续向世人诉说着藏传佛教艺术的辉煌与深邃。

如果您对某件具体造像或某一时期的风格有更深入的兴趣,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细节特征与历史背景。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3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