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发展数字技术 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981
金币
5936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5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5) —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开幕。我国6G发展已进入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越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一幅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线图正徐徐铺展。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6G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实现人、机、物、智能体的全面高效连接。未来,通过深化移动通信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能够强化产业协同与资源集聚,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数字技术,能够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基础。以融合创新为引擎、筑牢数字技术基座,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之举,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与战略意义。6G等先进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赋能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通过提高信息流通速度、促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等,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

  技术要素的跨界融合是创新供给的核心支撑。当前,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前沿科技的跨界融合,正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重塑产业形态与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企业与自主开发的大模型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要素重组、流程再造、场景重构,持续重塑产业形态与发展格局。制造业领域,数字技术贯穿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全链条;农业领域,数字技术与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深度结合,将抽象的数字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益,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让发展格局朝着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方向演进。

  我国东部地区凭借长期产业积累,汇聚了全国顶尖的数字技术研发团队、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完善的创新生态;西部地区则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广袤的土地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空间,丰富的清洁能源为算力运行提供了低成本、绿色化支撑。跨区域的数字产业协作打破地理空间壁垒,让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实现精准对接与高效联动,成为放大创新供给效能的关键路径,为数字技术落地生根注入强劲合力。在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今天,创新供给的质量与效能直接决定发展成色。例如,“东数西算”工程实施以来,规模化效应不断显现。目前,已形成8个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覆盖东、中、西部14个省份,为全国提供了约八成的智算算力,促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行业加快发展,带动社会投资超过万亿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不再停留在单点技术的零星比拼,而是围绕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产业生态的体系化对抗。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深度应用,正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劲动能,成为破解创新瓶颈的关键支撑。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科研数据,从复杂的实验结果中挖掘隐藏规律,为基础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探索提供全新视角;通过数字平台,各类创新要素实现高效匹配,推动跨区域、跨学科的协作研究成为常态;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也为原始创新开辟新赛道。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深度耦合,催生了合成生物学、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创新蓝海”,有利于我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系列亮眼数据,直观印证了我国人才优势与创新实力的同步跃升,推动人才优势向发展胜势转化。据统计,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第14位跃升至第10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快崛起,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相信这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能够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海量人才的集聚,也形成了创新思维碰撞、技术经验共享的良好生态,推动创新效率持续提升。未来,我们更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34
6G发展:融合创新引领数字中国建设新征程

一、6G发展大会:擘画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蓝图
2025年11月13日,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开幕。此次大会标志着我国6G发展已进入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一幅以“融合”与“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线图正逐步清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开幕式上指出,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最终达成人、机、物、智能体的全面高效连接。

6G的核心定位与价值
- 智能化升级引擎:6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是赋能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支撑。它通过提高信息流通速度、促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
- 新质生产力催生器:深化移动通信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够强化产业协同与资源集聚,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数字中国基石: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6G的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基础,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举措。

二、6G技术路线图:融合创新的核心内涵
我国6G发展路线图以“融合创新”为关键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智融合:实现人工智能与网络的双向赋能。网络从“被动承载”转向“智能感知”,通信与智能实现原生融合。大会发布的《6G AI原生设计技术架构研究》正是这一方向的重要成果。未来终端将打破传统手机形态,向智能化、多形态、可穿戴化演进,车载终端也将升级为“移动无线枢纽”。

2. 通感融合:通信与感知功能一体化。通过同一套硬件和频谱资源同时实现通信和环境感知,大幅提升网络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用拓展性。

3. 星地融合:通过卫星与地面网络一体化组网,破解传统地面通信覆盖局限,实现全球无缝连接。这将为偏远地区通信、航空航海导航等提供有力保障。

4. 沉浸式通信: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供超高清、低时延的沉浸式体验,广泛应用于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娱乐等领域。

三、政策引领与战略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高度重视6G发展,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 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
- 地方实践:北京市率先发布《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30年)》,构建了“1个总体组+1个实验室+2个研发基地+2个产业基地”的协同发展格局。北京经开区打造全国首个市级6G产业专项政策,建设6G SPACES新质生态社区。
- 标准先行: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国际电信联盟(ITU)、3GPP等国际组织同频共振。本届大会汇聚了ITU-R、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负责人及欧日韩等6G产业组织嘉宾,共同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体系。

四、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从试验到应用的跨越
我国在6G技术研发和试验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

- 试验平台升级:中国信通院联合业界升级6G技术试验平台能力,为标准制定与产业研发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技术验证服务。泛联院和中国移动已建成6G小规模实验环境,并成功测试单用户8Gbps的6G网络速率。
- 关键技术突破:
  - 中兴通讯北方总部在基础理论、无线技术等领域形成3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发布卫星载荷、相控阵天线等十项技术成果。
  - 红山科技在超高速长距离太赫兹传输领域取得全球领先成果。
  - 银河航天解决了卫星翼阵合一难题。
- 产业生态构建:北京已形成以中兴通讯(系统端)、小米(终端)为龙头企业的完整产业链,在芯片器件、基站设备、新型终端等关键环节实现布局,聚集80余家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约200亿元。

五、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跨领域融合的广阔前景
6G等数字技术正通过跨界融合重塑产业形态:

- 制造业智能化:数字技术贯穿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全链条。例如,工业制造企业与自主开发的大模型深度融合,通过要素重组和流程再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农业现代化:数字技术与育种、种植、加工环节结合,将抽象的数字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 跨区域协作:“东数西算”工程已形成8个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覆盖14个省份,提供全国约八成的智算算力,带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东部的技术研发优势与西部的资源禀赋相结合,打破了地理空间壁垒。

六、人才支撑与创新生态:驱动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在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

- 研发投入与强度: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 人才队伍壮大: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第14位跃升至第10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快崛起。
- 创新生态优化:海量人才集聚形成了思维碰撞、经验共享的良好生态,推动创新效率持续提升。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深度耦合,催生了合成生物学、智能电网等“创新蓝海”。

结语
2025年6G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国在6G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发展决心,更吹响了全球协同创新、共建6G生态的号角。随着“融合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6G将作为数字中国的“神经中枢”,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未来已来,万智互联的新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