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秦朝逐渐变得强大,开始向四方扩张,其中与赵国的冲突尤为重要。这场战争对两国的未来至关重要,赵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决定派遣一位资深的将领廉颇。廉颇在军事上经验丰富,能够带领赵国抗击强敌。然而,范雎通过散布谣言,暗中指控廉颇贪污受贿,企图使赵国的国王解除廉颇的职务。

赵国国王最终决定任命赵括为将领,尽管赵括的父亲曾是名将,但赵括本人却缺乏实战经验,擅长的只是理论上的兵法。范雎之所以推荐赵括,是因为赵括能力不足,可以使秦军轻视赵国的防备,放松警惕。此时,赵国的另一位将领蔺相如感到非常担忧,想要阻止这一决定。而赵括的母亲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她不希望儿子参战。这种反对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母亲为何不希望儿子立下赫赫战功呢?

赵括的母亲之所以反对儿子参战,正是因为她非常了解赵括的性格。她清楚儿子缺乏能力,担心他无能上阵会让赵国陷入更大的困境。她曾在向国王陈述自己意见时,提到了赵括与其父亲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巨大差异。她回忆起赵国国王还在世时,对士兵们十分慷慨、关爱,而赵括则让士兵们感到畏惧,并且自己还贪污了赏赐。母亲的这些言辞,表面上是在贬低儿子,实际上是为了让国王重新考虑任命赵括,以避免儿子在战场上丧命。

然而,赵国国王没有采纳她的意见,最终赵括还是被任命为将领。不幸的是,赵括在战场上被击溃,赵国因此衰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国王对此愤怒异常,但由于之前的承诺,他无法责怪赵括的母亲。母亲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失去了儿子。

这段历史反映了在关键时刻,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往往会做出艰难的选择。虽然赵括的母亲看似牺牲了儿子的未来,但从她的角度出发,她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儿子不被卷入残酷的战乱。
战国末期,战乱不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将领。名将往往是在残酷战争的磨砺中崭露头角,秦国和赵国无疑是战国时期最为突出、拥有众多名将的两大诸侯国。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龁、王翦、王贲、蒙骜等英雄,赵国则有赵奢、廉颇、乐毅、李牧、庞煖、田单等才俊。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军的主将是王龁,赵军则由廉颇指挥。秦军采取主攻策略,赵军则以防守为主。在这场战斗中,王龁率领的秦军屡次击败廉颇指挥的赵军,赵军损失惨重,六名都尉和一名裨将阵亡,两个重要城池被攻破,还失去了多个营垒。这些战果直接导致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选择坚守不战。秦军在野外作战时极具优势,几乎无人能敌,但如果强行攻打城池和营垒,虽然能够占领一些区域,却付出的代价极高,难以承受。廉颇拒不出战,导致秦军陷入困境,毕竟庞大的军队长时间驻扎在前线,后勤压力巨大,消耗极为严重。

在这种胶着状态下,王龁按照史书记载,秦国丞相范雎决定采取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千金贿赂赵国,并散布谣言称廉颇容易对付,真正让秦国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听信了这些谣言,愚蠢地决定让赵括接替廉颇,成为前线的指挥官。尽管赵孝成王的判断常常受到质疑,但他显然不可能仅凭流言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赵孝成王作为赵国的君主,若真因为这些传言而把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派上前线,那实在太过草率。笔者认为,赵国之所以决定让赵括担任统帅,并非仅仅是秦国的反间计,而是因为赵国确实缺乏其他合适的将领。

首先,赵奢早已去世,赵奢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将,曾以阏与之战大败秦军,一战成名。阏与之战发生在公元270年,赵奢通过巧妙的战术,利用地形占领制高点,将秦军击溃,造成秦军重大伤亡。然而,赵奢在长平之战时已经不在人世。

其次,乐毅虽是赵国的名将,但他并没有得到赵国足够的信任。乐毅在赵国早期并不受重用,曾一度流亡至魏国和燕国。后因燕昭王的支持,他指挥五国联军攻下了齐国多个城池,名声大振。然而,燕昭王去世后,燕国新君燕惠王对乐毅心生忌惮,导致乐毅投奔赵国,但在赵国他依旧未得到重用,直到去世。

再者,庞煖的情况也相当特殊。庞煖曾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将领,赵武灵王死后,庞煖几乎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直到赵悼襄王即位后,赵国因为战局紧张,再次想起了庞煖,任命他为大将。然而,庞煖年事已高,且长期未在战场上有过突出表现,虽然有一定经验,但显然在年轻气盛的赵括面前并无太大优势。

田单则是齐国复国的英雄,曾凭借火牛阵大败燕军,恢复了齐国的国土。后来,他被赵国招募为丞相,曾率军攻占燕国三座小城。尽管田单有不小的战功,但赵孝成王由于与齐国关系复杂,始终不敢完全信任他,将军权交给他风险太大。因此,赵国最终没有选择田单,而是决定任命赵括为主将。

至于李牧,他是赵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领之一,长期驻守边疆,防备匈奴,声望很高。但李牧在长平之战爆发时,尚未在赵国的权力中心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赵孝成王并未选择他,而是倾向于用赵括。

此外,赵国急于决战的局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平之战耗时一年,赵国前线几十万军队的消耗极为严重,而国内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业生产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赵孝成王多次督促廉颇出战,但由于赵军的战略多次失败,尤其是廉颇坚守不出战,赵国的资源和国力渐渐透支。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急于结束战争,遂选择了赵括这一相对听话的人,尽管他经验不足。赵括被任命为将领,最终出征长平,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员。 从这段历史来看,赵孝成王的决策是基于当时赵国面临的种种困境,虽然赵括的能力受限,但他是唯一一个符合赵孝成王需求的选择。这一决策,虽然与秦国的反间计无关,但却成了赵国悲剧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