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2-10-18 19:52 |
2012年9月下旬,我利用外出机会,游览了游平遥古城。
51
 角楼 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 , 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 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52
 护城河 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53
 角台与角楼 角台是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 。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维修工程中 ,每被列为重要项目。清道光 、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瞭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54
 马面与敌楼 “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55
 墙体与关城 平遥城墙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东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释古人“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之说,便是出自科学的建筑构思:除了圆形之外,最短的周边能围合成最大面积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为尊,但县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东15°偏向,正好顺应着常年的主导风向,每日沐浴着充裕的阳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远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机盎然。 56
 平遥城墙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东墙1478.48米,南墙1713.80米(东西两墙南端的直线间距也不过1500米),西墙1494.35米,北墙1476.05米,东 、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顿缩逶移如龟状。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 57
 平遥城三华里见方 ,显然是古代最低一级(即县城)中最大的城了。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 。从城内一户冀姓市民的先祖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 ,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 58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 ,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么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九里十八步”的说法是十分相符的。 59
 明洪武三年的扩建重筑,奠定了现存城墙的基本形制,墙高“三丈二尺”,底宽8 米-12米,顶宽3米-6米。早期的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遗留的夯土层中有直径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 60
 夯土墙外侧有条石作基, 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挡土墙。挡土墙内侧每隔5米-6米筑有58厘米*80厘米的砖砌内垛,与夯土墙联接。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 ,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外檐墙头,砖砌垛口墙,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瞭望孔。 61
 垛堞间留有垛口,宽 53 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具有3000个垛口的垛口墙在平遥城头虚实相间,从造型上消除了高墙厚垣的刻板,在易学上满足了阴阳平衡的追求,战时的守城兵马则足以遮挡矢石,因而,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城墙顶以青砖海墁,散水于女儿墙下的水口,通过砖砌水槽,排往城马道。 62
 63
 64
 城门与城墙 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65
 平遥城南高北低,四方开门,民间以朝向和地势相区别,将六道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上西门、下东门、下西门。其实,原本各有其名。据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载:“隆庆三年知县岳维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 ,上刊二字,以壮伟观。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今存。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隆庆六年知县孟一脉城以砖,按察使梁明翰为之记。万历二十二年增筑,瓮圈拆废,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至清代 ,城墙在道光三十年后的一次大修中,知县刘叙将六门重新命名,并亲收匾额,分别为:迎薰 、拱极、太和、永定、亲翰 、凤仪。 66
 城池既面南而偏东,南门迎纳着东南方的和薰之风,是为“迎熏门”;古人以北极星作为北方的标志,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门称“拱极门”,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上东门地处朝气方位,取生机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门”;上西门命名“永定门”,期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下东门自古为本邑战略要冲,门匾书“亲翰”二字,意在告诫人们“戎事乘翰”,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 ;下西门之取名“凤仪门”,似乎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来而有容仪,是吉祥的瑞应,令人进而想到德政惠民,国运隆昌。 67
 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谓之“瓮城”。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 68
 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本邑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了为之修缮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门洞。 69
 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在六道古城门中,东西四道 ,两两相对,上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的重门均向南而开,面对远方的山河,使之“纳气”;下东门的重门中轴线则与里门中轴线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南门的重门虽与里门相错,但因势利导,仍然面南。北门的重门与里门呈90°而向东开,沐浴着东方的曙光。 70
 71
 72
 文化价值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73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4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75
 发达的金融城市: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76
 历史地位: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77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78
 文化遗存: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文化遗存独特而丰富。 79
 文化特色: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80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81
 发达的金融城市: 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时期。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平遥古城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时间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82
 83
 84
 民俗风情民间社火 旱船 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 ,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内容多为古代戏剧中与船有关的故事、有《打渔杀家》《许仙游湖》、《秋江》等。 85
 1高跷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 ,高者达1丈2尺。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 86
 87
 2抬阁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 88
 89
 龙灯 用竹、木、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竹圈制成若干节龙身 ,用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米以上的龙身 、龙尾,上画龙麟、龙爪图案。表演时一人用木杆举龙头,十数人用木杆分节举龙身、龙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戏龙引路。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身随龙头走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 。表演形式有《二龙戏珠》 、《调四角》、《八调调》、《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龙首龙身内置有蜡烛,昼夜兼可表演。夜间表演时,龙体内灯火通明,气势颇为壮观。 90
 3竹马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以绫纱裱糊,再经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十二三岁男童的前胸、后腰。身系若干小铜铃。竹马队一般由14名儿童扮演,12匹马表现十二生肖,前面一个引导的叫马头,用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指挥,后面一个是马尾。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象骑着马奔跑一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夜间,竹马身上置放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双八调》《单八调》、《剪子股》、《八调调》、《对竹马》、《没头头》、《三环套耳》等。 91
 4节节高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实际表演难度更大。表演者多为7岁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妆打扮成各种戏剧人物 ,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双肩上面,无须任何绑系,全凭孩童双腿膝部靠在成人后脑部,用劲站立,类似杂技表演。成年人随着音乐节奏,在行进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应舞出各种动作,煞是好看。扮演的剧目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居多,深受群众喜爱。 92
 5地秧歌地秧歌有舞有唱,乐器有腰鼓两面,钹、钗各一付,锣两面,口刮四面,有条件时乐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应增多。一位手摇拨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 ,以平遥方言即兴演唱吉祥而风趣的 “四六句子”。句段间,各种乐器骤然齐击,紧锣密鼓的间奏,铿锵悦耳。腰鼓手是乐队的核心 ,拉开演奏架势 ,手舞足蹈,在队伍中走来走去,十分活跃。其他乐手既敲击,又表演 ,形态自如 。地秧歌流传较广的传统曲目有《观五京》、《十盏灯》、《王祥孝母》等。 93
 94
 95
 民间工艺 1手工布鞋“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足”。手工布鞋最显著特点是透气、吸汗性强,并增强足部对周围环境的伸展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对人体从足部到身体的保养。猫头鞋又名虎头鞋,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女红水平。鞋体模猫状虎,憨态可掬,寓意避邪消灾、吉祥富贵。柔软的胎体对小儿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养作用。 96
 2推光漆器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据记载,平遥制作推光漆器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等 。底漆多以墨黑、霞红 、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现在,平遥推光漆器远销世界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平遥推光漆器,先后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和金杯奖。世界博览会优质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 97
 火烧城隍庙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庙庙会期,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在集市上出现了一位卖饼子的老翁,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着:“卖火烧啦,火烧。”(平遥人称饼子为火烧),可是由于他的饼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没人去买。一位年轻人看了看,诚心地告诉老翁说:“大爷,你的火烧太小了,人们都爱吃大的。”老翁告诉这位年轻人说:“今天是小火烧,明天就是大火烧。”当天夜里,果然庙内失火,除了后院寝宫窑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烧为灰烬。后来,经过这位年轻人细心地回忆,才想起肯定是火神显灵了,从此,这段小故事便流传开来。 98
 清虚观光绪皇帝问道 清虚观始建于唐朝,鼎盛于元明清,直至今日,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据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润八月,曾有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西巡途中,路宿平遥,皇帝亲临清虚观问“道”测字的记载。光绪皇帝进到观中,行至纯阳宫的月台,道长问道:施主可否问道,光绪曰:吾只测一字,“山”,你看甚意?道长看到是“山”字,上下打量了一番施主道:“山不见水,无根基,想必施主问得是江山如何?”光绪佩服地点头说:“好。”道长接着说:“你问我,我问谁,满朝文武都是贼,若要江山保平安,除非日后贼杀贼。润八月天年不佳,国有大难,民有大祸,不过劫难将过,来年看好。” 光绪皇帝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希望日后有所转机。 至此,清虚道观问“道”美名,扬及全国,经久不衰,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前来问“道”测字。 99
 睡姑姑和药婆 寺东北隅有一座小祠堂“贞义祠”,祠中有两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人称“睡姑姑”;一尊是旁边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她们是世间的凡人,怎会进入寺庙祠堂享受人间的侍奉呢?相传很久以前,桥头村有一户人家家境很好,万贯家产供老夫妻和膝下小女享用,一家人过着和睦安康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女十六岁那年,父母得重病相继去世。这对于一个在父母怀抱里生活了十六年小女孩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她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天天到父母坟前看看,希望还能见到自己的爹娘,向她们哭诉自己的衷肠,但人死不能复生,女孩终究不能如愿以偿。话说,从她们家到坟地刚好路过村里的大庙。她父母在时,常常带她去寺院烧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虽已过世,小女却不忘常进寺院供奉菩萨。 100
 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侣四处化缘,准备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知道后,把家中所有的财产变卖了,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寺院。后来在她得病卧床之际,对佛的虔诚感动了神灵。有一不曾相识的老妇,来到身边,每天给她做饭、煎药,不辞劳苦地侍奉她,病好后两人相依为命,一直到小女孩去世,这一老妇也陪她坐化了。 人们为了纪念乐善好施的少女和不知来历的老妇,在寺院的东北隅修了一座单间小祠堂,里面塑了她们的塑像,民间称“睡姑姑”、“药婆婆”。善男信女们每进寺院膜拜,都少不了到这个小殿来瞻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