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激活古村镇的内动力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激活古村镇的内动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4-10-25 09:15
          近30余年来,一些交通便利、文化知名度高的古村落已开发成旅游业的亮点,如周庄、西塘、朱家角、乌镇等,虽然在那里也可能存在不当开发或过度开发的问题,但总体而言,该地的文化遗产受到重视与一定程度的保护。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绝大部分古村镇交通不便,吸引不了足够的外来投资,又缺乏足够的文化遗产保护内在动力,加之大量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当地文化遗产颓废速度加快。



    古村镇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珍宝。如:江西省赣县白鹭村、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镇和吴中区的甪直镇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但由于自身发展潜能未被发掘出来,陷入一种有心无力的囧境。江西、江苏的个案在古村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普遍性。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根本之举是构建持久有效的内在动力机制。



    2003年初至2010年秋,笔者到日本的有关乡镇实地考察,觉得日本农村解决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问题的某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在边远的山乡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实现现代化,福岛县大沼郡三岛町的经验发人深省。三岛町是个高寒地带的古乡镇,20余年前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离开了那里,原先的8000多人,只剩下3000余人,这与当下中国许多古村镇的情况十分相近。后来,在宫崎清等学者的推动下,当地将传统工艺品与当代人的审美相结合,民族手工艺与现代化工业设计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文化影响与经济效益,并复兴了传统的“冬之祭祈福”等民俗活动。如今,三岛町的工艺美术馆与传统民俗已使该地成为旅游胜地,经济效益在20年中提高了10倍。



    宫崎清在实践中形成的“内发性开发”理念值得借鉴:一个地区用自己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推动乡镇建设计划,称为内发型;相反地,完全靠外界的帮助而进行的乡镇建设计划,则称为外发型。当地的居民与行政部门成为内发的乡镇建设的两大支柱,彼此协调,携手共进。



    我们建议如下:



    (一)使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根的理念成为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使其重要性与相关理念、政策、法规、部署传播到每一乡镇、社区,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为“属地化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有引领与规划功能,要使之成为各地政府的历史使命,成为政府总体考核的必要内容,而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行政事务;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复兴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应确定各级政府“守土有责”。



    (三)为了使有限的保护资金用在刀刃上,要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当地民众代表与学者“三结合”的普查队伍,摸清“家底”,使一些濒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路径。



    (四)各地人大应根据当地文化遗存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法规——包括出台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激励政策,以汇聚本土居民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种资源来共同保护;并对当地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明确提出“保护为主”的要求。



三个典型的古镇



儒家文化荟萃白鹭村



    江西省赣县白鹭村有69座古祠堂,这些逾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儒教之风。白鹭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其创始人客家农夫钟舆为唐朝名相钟绍京的第16代孙。相传他携妻与二子从兴国放鸭至此,梦到一群美丽的白鹭,白鹭便成了村名。明清时期,钟舆后裔将这个僻野山村建设成了一个民间儒家文化的荟萃之地。



    祠堂里最典型的要数道光年间嘉兴知府严崇俨生母王太夫人祠,是我国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性祠堂。该祠前后二进,天井宽阔,绕天井而成的回形楼廊,朴素雅致。听当地人说:在“文革”中,白鹭的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唯有王太夫人祠完好无损,因为当地居民对她的敬仰抵御了当时强大的政治冲击。王太夫人一生相夫教子,培养出几个优秀子女。她自己布衣素食,用家财为病人施药,为贫者施粮衣,为死于白鹭的乞丐安葬。王太夫人死后,其子根据她的临终嘱咐建起了义仓,是村中赤贫子弟免费上学的地方,成为古代的“希望小学”。白鹭村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儒教信仰并没有阻碍白鹭人走上革命之路。



    由于白鹭交通不便,至今还是以农业收入为主,仍有2000余名钟氏后人聚居在该村。村里这片古祠堂保存完整,没有一套新式民居相杂。然而,该村古建筑的维修需要较大的资金,村中难以承担。虽然有香港企业家捐资修缮,但对整体的村落保护仅是杯水车薪。



昆曲发源地千灯镇



    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镇,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金千灯”。



    这里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顾炎武的故居“贻安堂”为五进传统建筑,砖刻门楼栩栩如生;顾炎武墓地旁的顾园,楼、阁、亭、轩檐牙相啄,廊、桥、池、溪曲径盘回,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审美。顾炎武故居门前有一副对联:“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是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驻跸千灯时写下的一句诗,表达了对这位汉族哲人的敬意。



    千灯古镇还是昆曲的发源地。元末明初的顾坚被人们敬为昆曲鼻祖。镇内有座“顾坚纪念馆”。馆内一楼是展馆,通过顾坚的一生折射中国戏曲发展史;二楼有一个别致的古戏台,戏台顶部为中空的藻顶,里面交错排列着凤头与龙头状的木“仰”,是古代的“音箱”。



江南“桥都”甪直镇



    苏州市吴中区的甪直古镇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中现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41座,其造型各异、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它有千年古刹——保圣寺。保圣寺建于公元503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在仍然有唐代塑圣杨惠之做的泥塑罗汉。古镇还有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沈宅、水乡农具博物馆、萧芳芳演艺馆、王韬纪念馆、出土文物馆等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无不在诉说着这个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当地别具一格的民俗服饰。以甪直为中心的360平方公里的水乡地区,农村妇女的服饰多以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精美的服饰为特征,而以甪直古镇最具代表性。



    千灯和甪直古镇都只是在通往苏州的二类交通线上,但如果激发出他们的内动力,是可以达成保护与发展双赢的。

527801728 2014-10-25 21:07
不光是文化遗产,有很多东西有待解决

假正经也 2014-10-25 22:18
去过甪直,那里的老街还是比较古朴的.

njydx 2014-10-28 16:54
对古镇的向往,也情有独钟

smen 2014-11-18 13:23
古镇一开发 黄金万两

527801728 2015-02-14 20:54
古镇越来越少,住古镇的人们也会越来越少

aaxu 2015-03-04 23:01
开发了就不古朴了

jufeng2 2018-05-08 19:52
首先要保护,保护好了才能开发

se4777 2020-12-19 11:49
应该建立文化自信,加大保护力度,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来努力。


查看完整版本: [-- 激活古村镇的内动力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