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1388345 |
2015-07-24 14:15 |
7月20日,《财经》的一则乌龙消息,差点引发新一轮千股跌停。好在证监会眼明手快,当天中午就辟了谣,才避免了一轮新的大跳水。
不过《财经》还是成功地提醒了大家两大事实:第一,现在股民的确如惊弓之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第二,救市资金早晚要走,这是必然的。
关键问题是,什么时候走,怎么走。下面让我推演一下:
方案一:将股市热情再次点燃,成功在高位抽身
这是传统思维、传统打法,也是最容易想到的。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后面有美元加息、IPO注册制改革和中国经济软着陆。这三件事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美元加息大概在9月、10月;中国经济数据比较全面回暖最迟在四季度,也许到了明年二季度需要防止经济过热;IPO注册制再推迟,明年年中也要启动吧!
而这三件事,对股市短期来说都是利空。如果救市主力往上推高指数,散户和机构一哄而散,那将成为人类证券史上的千古奇观:救市主力的航空母舰编队搁浅在半山腰!
所以,这种打法风险大,不太可行。除非国家表态,IPO注册制改革三年内不搞,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延迟,咱们关上门玩一把大的泡沫。若如此,救市主力肯定可以撤出来,只不过两三年之后,还救市不救市?那时的超级泡沫如果破裂,又该怎样救?
方案二:打阵地战、持久战
鉴于国家需要通过直接融资给企业“降杠杆”,此外还寄望于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实体经济,替代房地产当“顶梁柱”,继续让中国经济往前走,而不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那么,IPO注册制就不能耽搁太久,至少要让股市尽快回复融资功能。这样,就不能推高指数。否则,将来无法跟IPO注册制下的估值对接。
在这种背景下,救市主力只能打持久战,三五年都难以撤离,而账面亏损是必然的。这样做虽然有碍观瞻,但好处也很明显:IPO注册制和人民币国际化不用受到太大影响,将来通过企业利润回升,带动股市自然而然的上涨,然后逐步减持。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截至7月17日,证金公司运用维稳资金的买入规模的确超过一万亿元,除去1280亿来自于之前21家券商出资外,其中2600亿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向21家券商自营发放,此外,还动用了2000亿资金向5家基金公司进行了申购“输血”。这也意味着证金公司通过于7月初新开的四个证券账户向市场买入了约6000亿规模的证券资产。
在我看来,这1万亿市值的股票,弄不好将长期滞留在证金公司手中。或许将来可以赠送给社保基金?只不过,其中的创业板、中小板股权,存在一定量的有毒资产。
这真是个麻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