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拒绝门线=自毁底线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这个世界便有了光。 中超联赛裁判说“这个球没进”,于是,这个球便没有进。拒绝受理申诉,决不改判结果。在这一幕的定格时刻,中国的足球裁判无限接近于上帝。 上赛季的保级大战中,辽足俱乐部的一个官员为本队被漏掉的一个进球而带着哭腔连夜向中国足协提起申诉,而中国足协的回应是“拒绝受理此类申诉”。这个漏判、这次拒绝,险些成为把辽足推入降级深渊的致命之举,在当时诡谲纠结的保级态势来看,一分之差足以化生为死。 众所周知,中国足协早早拿到了一笔超级大单,5年的中超版权卖出了惊人的80亿元天价。这意味着,每一支活在中超序列里的球队,在2016赛季便会坐收6000余万元的基础分红,在递增公式的作用下,各球队在未来5年内的平均年分红会超过1亿元。这意味着,对于辽足这种经济不阔绰的俱乐部来说,只要今年保级成功,明年开始就可以真正的换个活法,不但能拥有足够的资金重新改造球队人员结构和工资结构,同时还将破天荒的实现盈利…… 然而,手握重金的中国足协却气定神闲的表示,对于赛场上发生的一切裁判结果,不受理申诉,不予以改判,并且“没有引进门线技术和喷沫工具的计划”。 这就让人真真正正的搞不太懂了。门线技术和喷沫工具,对于正确维持比赛进程、捍卫完整公平竞争,有着举世共识的保障效果,国际足联已经在世界杯上开始使用这些手段。英超和德甲这样的高水准联赛,也已接入这类措施。为什么已经不差钱的中国足协还是不肯与国际接轨呢? 我们不妨算算成本。一个主裁专用的喷沫筒,成本不超过人民币30元。中国目前16支球队,全年30轮比赛,每轮8场,总共240场比赛,在喷沫筒上总成本不过7200元。即使是把中甲和中乙两级联赛以及足协杯比赛全部计算在内,这项开支全年也不会超过3万元人民币。至于门线技术,已经巴西世界杯上使用的、目前全球最昂贵的德国GoalControl设备,其一套系统的全年耗资为10万欧元,为中国足球的顶级赛事全部配备使用,全年费用也就1千万元人民币左右。 相比于5年80亿的版权收入,这些投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中国足协“没钱时哭穷”是可以理解的常态,但“有钱了还不作为”就难以交待过去了。 由当值主裁凭借肉眼、凭借经验、凭借良心来一语裁定生死,这一方面无限尊重和放大的中国足球裁判的职业操守,一方面也就留下了许多“主观操纵”的空间,所谓黑哨、所谓官哨,正是在这个空间中滋生成长甚至一度猖獗起来的。中国足协最近改革的决心和力度都很大,从体制到理念都发散出新格局,为何还在“门线技术”这个小节上抱元守一、绝不思变呢?拒绝门线=自毁底线,如果中国足协坚持己见,这将不再是外界的共识,即便是行业内的真正主体,各家职业俱乐部,也会把同样的看法扣到中国足协的脑袋上。做为不需要时刻考虑输赢的中国足协,在这个问题上却应该去仔细衡量一下得失,因门线而失底线,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