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6-08-10 07:48 |
里约奥运会举重赛场8日晚又生意外,中国男子62公斤级选手谌利军突遇双腿抽筋,这位总成绩和挺举世界纪录保持者,遗憾地放弃了争夺金牌的机会。
两次试举失败后,在后场接受按摩的谌利军心急如焚,还想第三次向143公斤发起挑战。此时,举重队副总教练于杰对爱徒说“不要(再举)了”,现场大屏幕谌利军的名字后随即出现了“DNF(弃权)”字样。
一次弃权的决定,也有千钧重量。于杰毫不迟疑当断则断的放弃,阻止了谌利军再用自己的身体冒险,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更大伤害。运动场上,金牌和成绩固然重要,但保护一位23岁的年轻选手的身体和未来,更显珍贵。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说:“我们所说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
举重台上,受伤时再拼一把的故事不胜枚举。仅在奥运会上,张祥森、陆浩杰就都曾带伤挂上奖牌,他们的拼搏精神,和金牌一样鼓舞人心。当然,带伤出战的事例不止举重,也不仅限于中国选手。面对4年一次的盛会,没有运动员会轻易向伤病低头。但在这样的时刻,运动员在最高水平的奥运赛场带伤去挑战极限,带来的伤害也可能被放大。对此,顾拜旦也有他的理解和把握,“发挥人类最大能力,而又无损健康的肌体。”
对于运动员是否应该带伤出战,一直都有争论。相比之前更多要求运动员不计后果地拼尽全力,现在的中国体育人已开始用更为理性和人文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反映出的,其实是竞技体育观念的转换:已从单一的金牌思维向以人为本的理念成长。奖牌的得失并不高于一切,运动员的健康同样重要,两者构成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基石。如果说前者是对“量”的关注,那么后者的内涵无疑更为丰富。
还应看到的是,谌利军的退赛并未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除了惋惜之外,已经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种意外。一个包容的时代,孕育出更有温度的尊重与自信。关于带伤是否还要拼搏的争论也许还会继续,但这一次果断弃权所折射的竞技体育价值观,乃至社会心态的演变,意味深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