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6-09-30 06:10 |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单、无射线等优点,是软组织成像的金标准,多种疾病诊断,尤其在急性脑卒中的检查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比CT更敏感,在医疗指南中被首先推荐。核磁共振成像对部分疾病的诊断检查是其它辅助检查不能替代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核磁共振成像一个很大的限制,即受检者体内不能有金属物。而在心脏病患者中广为应用的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电装置,其脉冲发生器等主题器件及导线都含有金属成分,导致患者不能行核磁共振成像。传统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除颤器制造商也因此明确告知:心脏起搏器和ICD植入的患者禁止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制造商也明确标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不适用于心脏起搏器和ICD植入患者。 其次,传统的心脏起搏器进入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磁场会有哪些反应? 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固有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吸收能量并释放磁共振信号,将采集到的信号作为成像源,经计算机处理,形成人体磁共振图像。磁共振扫描时有三个强大的电磁场:主磁场、梯度磁场、交变磁场。当传统的心脏起搏器进入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磁场时, (1)心室过感知而抑制起搏脉冲发放,如果是起搏依赖患者,则可能心脏停跳导致死亡 (2)簧片开关在主磁场保持关闭,则起搏模式为DOO/VOO/AOO,起搏器发放非同步刺激脉冲,若患者自身心率较快,可能因竞争性节律诱发室速甚至室颤。 (3)发生电重置。有研究发现,115例起搏器患者MR检查中共有7例发生了电重置。4.电极导线接收能量后产生热量,烧灼电极周围的心肌组织,形成瘢痕而起搏阈值升高,甚至引起心肌坏死或穿孔。 (4)电极导线接收能量后产生热量,烧灼电极周围的心肌组织,形成瘢痕而起搏阈值升高,甚至引起心肌坏死和/或穿孔。据报在1.5 T的MR磁场中,导线头端的温度可升高63.1℃。 (5)机械故障及损毁。包括因交变磁场介导电流导致的感知与起搏不良、因磁力产生的扭矩或外壳过热导致的机械完整性的损害、电路/组件损害、磁场介导的振动/磁力导致导线脱位及机壳的机械损毁等。 接下来,就磁共振兼容性心脏电装置的改进做了如下讲解。 (1)有效控制簧片开关。簧片开关被Hall传感器所取代,从而在磁场下可调控开关。 (2)改进内部电源供电和电路保护,有效防止磁力能量对内部电路的干扰。 (3)最小化铁磁元件,减少磁性对系统的影响。 (4)改进导线构造和内部设计(钢丝纤维、扭转斜度、尺寸等),防止与梯度场相互作用和交互磁场的影响,减少导线发热。 (5)导线连接处使用滤波电容,最大限度减少能量在电极顶端的释放,减少电极导线因交变频场而导致升温。 (6)植入的电器械设有专门的MRI模式,便于程控及患者管理。 然后,植入磁共振兼容性心脏电装置的适应人群。建议患者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电装置的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1)既往进行过或准备行MRI检查的患者。 (2)无法使用碘造影剂的患者,如碘过敏、肾功能衰竭者。 (3)现有或既往患恶性疾病的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多发性硬化等;肌肉关节疾病如背痛、关节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 (4)准备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以上患者在临床上很多见,因此,在有条件时建议患者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电装置,以便将来出现新问题需要行磁共振检查。 最后,就磁共振兼容性心脏电装置患者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植入的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都是磁共振兼容产品; (2)器械植入已超过六周; (3)器械植入部位在胸部; (4)起搏阈值及脉宽<2.0/3.0V@0.4/0.5ms(各个厂家数据略有不同); (5)导线阻抗200~1500ohms; (6)患者体内没有其他导线、设备、适配器等; (7)心脏电装置程控为MRI模式。 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磁共振兼容性心脏电装置的广泛应用,将造福更多的心脏疾病患者。
|
|